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带动了初中体育的教学改革,体育学科多的地位也逐渐的上升。新课改一直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凸显,初中体育作为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必须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初中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这样一来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以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体育,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进而从根本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初中体育 学生
新背景下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强化学生锻炼身体,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技能,塑造学生一定的人格,促使学生终身体育。然而,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乏出现传统的体育教学,单一的“模仿教学”、“硬性强化教学”等等,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体育知识,从而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和了解体育。新课改一直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自主学习才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角度去构思教学,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感悟体育,实践体育,进而身心得到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自主学习背景下多的初中体育有效教学。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就必须要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的行驶某种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体育有着一定的兴趣性,它没有中考的压力,反而是纾解压力的一种有效办法。不少学生往往期盼着体育课。但是他们对于体育课的内容却是不感兴趣的。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更多的采取放养式教学,教师只是象征性的讲解几个体育技能,之后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和把控时间。看似尊重学生,很大程度上学生不了解体育,对体育的自主学习兴趣匮乏。对此,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意义的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短跑教学内容时,学生认为跑步没有什么可学的,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应付心理。对此,笔者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跑步教学,采取多样化的短跑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行。
二、构建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初中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大都停留在表面,说到体育学习,更多的感触是跑步、篮球、足球、铅球等,不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体育学习和自身的关系,从而很容易忽略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探究。我们知道,初中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终身体育。这个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受体育的心理和身体塑造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课堂,要求重视情境的创建,渲染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指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练习中去,实现教学目标。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可行性较强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如:在学习负重练习的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学校的跳成构建一个“网洞”,即:让学生都附带一定重量的東西,之后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组进行“闯关”,小组的每个人在过网洞的时候身体的任何一处都不能够碰触到网,毫发无损且过网洞时间用时最短的小组为第一,其中小组内有一个成员碰触到网则小组淘汰。这样以模拟的情景,刺激学生参与的欲望。这样,通过设置过网洞情景,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尝试到体育的双层意义,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三、开展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全民运动大的形式下,拓展训练开始出现在社会上,不少体育教学也引入了拓展训练,一方面拓展训练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是对体育教学的一个互补,有助于深层次的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来说,拓展训练是以人为本的,适当的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能够从根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刺激学生想要挑战和参与的欲望,进而以端正的态度去锻炼自我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入拓展训练,借以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切实的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任,促使学生在开放式的拓展训练中张扬自己的个性,锻炼自己的思维和技能等等,最终全面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感悟体育的真谛,以欲望推动主动,久而久之形成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终身体育。
如:在学习篮球运球教学内容时,笔者引入“穿越障碍”的拓展训练,即:在操场上摆放多种障碍物,让学生运球穿过,球掉的为失败,同时随着学生运球技术的提升,不断的提升穿越障碍的难度,即:在学生运球的过程中障碍物一直发生着变动等。在愉悦的氛围中刺激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实现多方面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总的来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地位,基于自主学习的视角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真正的感受体育的实践意义和作用,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指南[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谢军 等.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图解[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初中体育 学生
新背景下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强化学生锻炼身体,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技能,塑造学生一定的人格,促使学生终身体育。然而,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乏出现传统的体育教学,单一的“模仿教学”、“硬性强化教学”等等,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体育知识,从而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和了解体育。新课改一直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自主学习才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角度去构思教学,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感悟体育,实践体育,进而身心得到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自主学习背景下多的初中体育有效教学。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就必须要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的行驶某种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体育有着一定的兴趣性,它没有中考的压力,反而是纾解压力的一种有效办法。不少学生往往期盼着体育课。但是他们对于体育课的内容却是不感兴趣的。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更多的采取放养式教学,教师只是象征性的讲解几个体育技能,之后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和把控时间。看似尊重学生,很大程度上学生不了解体育,对体育的自主学习兴趣匮乏。对此,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意义的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短跑教学内容时,学生认为跑步没有什么可学的,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应付心理。对此,笔者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跑步教学,采取多样化的短跑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行。
二、构建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初中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大都停留在表面,说到体育学习,更多的感触是跑步、篮球、足球、铅球等,不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体育学习和自身的关系,从而很容易忽略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探究。我们知道,初中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终身体育。这个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受体育的心理和身体塑造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课堂,要求重视情境的创建,渲染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指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练习中去,实现教学目标。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可行性较强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如:在学习负重练习的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学校的跳成构建一个“网洞”,即:让学生都附带一定重量的東西,之后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组进行“闯关”,小组的每个人在过网洞的时候身体的任何一处都不能够碰触到网,毫发无损且过网洞时间用时最短的小组为第一,其中小组内有一个成员碰触到网则小组淘汰。这样以模拟的情景,刺激学生参与的欲望。这样,通过设置过网洞情景,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尝试到体育的双层意义,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三、开展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全民运动大的形式下,拓展训练开始出现在社会上,不少体育教学也引入了拓展训练,一方面拓展训练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是对体育教学的一个互补,有助于深层次的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来说,拓展训练是以人为本的,适当的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能够从根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刺激学生想要挑战和参与的欲望,进而以端正的态度去锻炼自我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入拓展训练,借以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切实的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任,促使学生在开放式的拓展训练中张扬自己的个性,锻炼自己的思维和技能等等,最终全面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感悟体育的真谛,以欲望推动主动,久而久之形成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终身体育。
如:在学习篮球运球教学内容时,笔者引入“穿越障碍”的拓展训练,即:在操场上摆放多种障碍物,让学生运球穿过,球掉的为失败,同时随着学生运球技术的提升,不断的提升穿越障碍的难度,即:在学生运球的过程中障碍物一直发生着变动等。在愉悦的氛围中刺激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实现多方面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总的来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地位,基于自主学习的视角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真正的感受体育的实践意义和作用,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指南[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谢军 等.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图解[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