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治理中的权力体系解析与重构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_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完善大学治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面临着权力体系的重构。大学治理包含来自大学内外的多种影响力因素,其中有的具有权力特性,有的并不具有权力特性。我国大学治理的权力体系,主要由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构成。权力体系的重构,要合理配置权力空间,合理配置权力结构;要明晰三项权力的定位;要妥善处理三项权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治理 权力体系 解析 重构
  
  当今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中。高等教育系统其实是一个权力系统,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权力斗争达到有限资源分配的重新平衡 [1]。大学通过“治理”,合理配置各种权力,科学安排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2],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大学治理,或者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面临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挑战,面临权力体系的重构。
  一、大学治理的影响力要素
  高等教育具有自身潜在的发展规律,在这一规律支配的同时,“诸如人口、政治、经济和社会趋向之类的环境力量,强有力地冲击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3]无论内在发展规律(或者说自治)还是外在“冲击力”,都是多种力量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力,或者同心所向,或者相互制约,达成一种动态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变革与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治理的外部影响力大概可以区分为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环境、法规等五个来源。但五方面之间并没有明晰的界限,互有重叠和交叉。我国高校大多数为公办,目前政府作为举办者,从资源配置、评价与监督,甚至在一些具体的办学行为上,依然掌握着高校的命脉,没有实现管办分离。作为社会组织,大学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法规是各种权力主体意志的规范化表现,虽然法规的不完善和普适性不可能规范每一所大学的每一个具体办学行为,但依法治校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
  大学自起源以来就是高度自治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体,各种内部影响力构建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这些影响力大概源于学术、行政、政党、民主意愿、师生利益、文化传统、制度等方面。学术影响力是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本质特性。学术自由一直是大学所遵从的原则。以学术事务为对象的学术管理在大学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4]。我国高校管理模式表现为科层式。行政影响力过大、行政化倾向明显,这是当前大学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处于领导地位。尊重民主权力,实行民主治校,是高等教育法的要求。高校通过教代会、学代会等形式,决策学校事务,维护师生员工的利益。民主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但在自由与包容的理念支持下,大学也为少数人的主张而行为。大学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在潜意识中深刻影响着一所大学,引导师生不经意地遵从传统、形成习惯。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大学治理者为了维护秩序和效率,把意志转化为制度,以引导或约束师生的行为,这也是依法治校的体现。
  构成大学治理结构的内、外部影响力有相互对应关系,以此保持相对平衡,维持组织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政府的影响力越大,内部的行政影响力就越大。大学要实现更大程度的自治,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自由,就需要一个更加宽松的办学环境,避免各种因素对学术活动的干扰。
  二、大学治理的权力结构
  “权力问题是管理的核心问题。”[5]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6]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7]前面所分析的影响力,与权力存在不同,其中既具有权力特性的影响力,也有不具权力特性的影响力。比如市场影响力,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大学的行为。但来自市场的影响,是一种引导的方式,不具有强制性质,不能认为是一种“市场权力”。制度法规虽具有强制性,但制度法规是各种权力主体意志的规范化表现,不是单一来源的权力构成。
  (一)学术权力。“大学是学术组织,学术活动是其职能活动,具有核心地位。”[4]对于什么是学术权力,伯顿·克拉克在他撰写的《学术权力:概念、模式和观点》一文中将其分为以下10种:个人统治(教授统治)、教师团体统治(教授统治)、行会权力、专业权力、魅力权威、董事权力(院校权力)、官僚权力(院校权力)、官僚权力(政府权力)、政治权力、全系统学术权威的权力。[8]学术权力基于学术组织中个人或团体的学术权威,在获得同行和组织内部认同后,以个人或者组织的形式,形成对学术活动组织管理的强制力和支配力。学术权力是学术自由的产物,学术权力主导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自由而缺乏规范和效率。学术权力维护学术自由,但学术权力的过度集中,也会成为学术自由的约束力。
  (二)行政权力。“大学在结构上是双元的,一是行政结构,一是学术机构。[9]”无论是来自政府还是来自内部行政管理的影响力,都表现出行政权力对大学治理的强大影响。政府作为举办者,力图通过干预,使大学最大程度地为政府施政提供良好的服务。具有科层性质的大学行政管理,迎合了社会环境,并以其相对的规范性、高效性(相对学术权力),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占据着很大空间。“学术管理包括以学术权力为背景的管理和以行政权力为背景的管理。[10]”行政权力不仅仅作用于大学的行政事务,也作用于学术事务。
  (三)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在大学治理中普遍存在。“在今天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高等教育都已成为国家政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性质的制约,并且受到了各国政府实施其政治权力的影响。”[3]民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大学中的民主权力不可忽视、不可或缺。民主是政治主张、政治追求,民主权力可以归并为政治权力。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政治权力中的政党权力和民主权力并非不相关联的两个内涵。
  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权力体系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完善治理结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其根本问题是重构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权力体系。对于重构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合理配置权力空间。学术自由要求自由空间的存在。权力约束越小,学术自由度越高。如果让各种权力充斥校园,自由与创新将没有余地。大学应该更加“以人为本”。二是要合理配置权力结构,即合理配置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与政治权力三者的权重,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大学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影响力结构不合理、权力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淡化。[11]”
  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首先要明晰三项权力的定位。学术权力作为大学本质属性特征,在大学治理中应具有主导地位,履行决策职能。促使大学行为的各种影响力,无论源于学校内部的行政、民主意愿、师生利益、文化传统、制度,还是源于外部的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环境、法规,都应尊重学术自由,遵循科学研究与教育发展规律。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12]大学中的院系所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学术事务的权力应主要集中在院系所”,“校级应该有更多的权力下放到院系所”[13]。行政权力以效率化为行动的追求目标,是大学治理中的基本权力之一。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应该主要定位为服务,行使决策的执行职能。大学的各级管理干部和行政人员,要以育人为中心,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弃“官本位”思想;要强化服务意识,履行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这是当前大学“去行政化”的要领所在。我国大学的政治权力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政治权力,应该立足于保障与监督,把握政治方向与战略取向,提供思想政治保障,推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合理定位政治权力在大学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
  合理配置我国大学治理的权力结构,要妥善处理三项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是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校长是行政权力的代表,也是学术权力的象征,在此指如何处理校长作为法人代表与党委领导的关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党委集体领导的原则和校长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原则,以调和“领导”与“负责”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矛盾与冲突。二是行政效率与学术自由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的主体,大学中的行政应该立足于服务,致力于执行,不能喧宾夺主,不搞“官本位”。要推进行政管理人员职员制,努力消减学术与行政双重身份造成的权力混淆。要推进政府对高校的“管办分离”,促进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三是政治把握与学术主导的关系。要在治理过程中尽量区分治理对象的属性,合理划分权力的行使范围,避免相互越权。党委依法“统一领导学校工作”[14],而不应具体领导学术事务。政治权力应尽量避免对学术事务的干预,学术活动要适应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
  参考文献:
  [1]郑文.论高等教育权力的来源与特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2]肖应红.关于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重建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4]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2
  [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1(9),31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130.
  [7]百度百科[OL].百度网,2011.4.22.
  [8]谷贤林,美国研究型大学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9].Corson,J.J,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Youk: McGraw-Hill. In:Birnbaum,Robert,How Colleges Work:The Cybernetic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San Francisco,California:Jossey-Bass Inc.,Publishers,1988,p.9
  [10]秦惠民.高校学术管理应以学术权力为主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25~27.
  [11]贺一松,探索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4),137-139.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Z].2010
  [13]李孔珍.大学组织管理创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6,第1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1998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刘启明
其他文献
翻开孙国祥的荣誉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多年来奋战在科技兴农战线洒下的辛勤汗水.他1997年被评为丹阳市劳模,1998年被评为镇江市劳模,1999年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2
关怀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改变着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行动的气质和性格。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指出:“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别的,就是对学生的关怀。”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关怀者”。  一、聆听与倾诉:生命关怀教育的起点   “聆听与倾诉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是防止理解变成主观想象和暴力教育的关键,聆听与倾诉不仅是简单语言的交流,还是对生命体的信任与承诺,他不是把师生作为“对象”来接受,而是视师生为“生命的
近年来,镇江市丹徒区江心生态农业园区水利农机站在梁锦安站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立足本职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农机工作,始终把为“三农”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工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班主任优化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素质  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
在镇江市丹徒区江心生态农业园,人们会不时看到一个年轻女同志出现在为农服务的第一线,如田间技术指导、绿化造林改场、农民培训班等等,这就是江心生态农业园区农业服务中心
学校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更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一项希望工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如何有效实施德育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  德育,到底要给学生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
当前,卫生事业改革进入转折性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新时期下,卫生院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与繁重的任务.比如,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如何进一步加强;乡镇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细致、严谨的复杂工作,又可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苦工作。尽管每个班主任都为班级管理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但效果却迥然不同,有的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有的则事倍功半,甚至费力不讨好。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当中就少不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技巧性。我认为,对学生的关爱要“一视同仁”,对学生的表扬要坚持“八忌”,对学生的批评要“尊重为本”,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愉悦、健康、自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国有、集体企业跨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行列,并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