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从“心”做起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ch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心肌梗死、卒中(中风)等心血管疾病是突然发生的,但血管病变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发展到血管严重狭窄或形成血栓,如果发生在心脏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在大脑可能出现卒中。另外,也可以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和下肢动脉受累引起的间歇跛行。
  正是由于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防。
  
  生活方式病是害“心”的根源
  
  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被称为“生活方式病”,心血管是受重创的区域,年复一年的侵蚀,多重危险因素的联手,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在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危险因素难以改变,例如男性超过65岁、女性超过55岁,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但是,大多数危险因素是完全可以改变、控制的,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静息生活方式等。如果生活中有上述危险因素越多、时间越早、程度越重,那么,未来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越大,发病年龄也越早。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代谢综合征,其特征就是一个人同时具有多种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包括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引起这一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就是过度或不合理的饮食与缺少运动。
  这些危险因素已普遍存在。据统计,全世界吸烟者超过12亿人,超重或肥胖者有10亿人之多。尤其是缺乏运动的静息生活方式已成为亿万人的“生活时尚”。
  
  护“心”,从青少年开始
  
  由于绝大多数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在中老年阶段,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的疾病,与青少年无关。
  实际上,造成心血管疾病祸根的动脉粥样硬化,在危险因素的作用下,从人生的第一年开始就已经悄然启动。据临床研究发现,有的青少年已经有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异常,血管壁开始有脂纹的出现,逐步形成向血管腔内突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经过数十年的沉默,毫无症状。一旦这种“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在数小时病情剧变,有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无任何先兆和症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者中,有半数病人是突然死亡或发现时已无机会到达医院救治。可见,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是严重的心血管突发事件,一发不可救药,没有“亡羊补牢”的机会。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这一特点,无论怎样强调预防都不为过分。
  既然心血管疾病为多重危险因素相关性疾病,最早的防线应设为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应从青少年抓起,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不吸烟,科学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保持正常体重,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和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最容易受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的是青少年,看电视,玩电脑,以车代步,运动明显减少,西方垃圾食品和快餐文化也给青少年带来巨大诱惑。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家长的娇宠更会火上加油。现今,青少年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和体重指数比上一世纪60~70年代的明显增高。所以,护“心”必需从青少年开始。
  
  高危人群,护"心"的根本是控制危险因素
  
  即使有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也不要害怕,只要积极有效地控制疾病,预防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不发生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同样可以带病延年,平安度过一生。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严格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控制危险因素。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切实有效、安全的药物。开始用药时,可能达不到满意疗效,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应配合医生逐渐调整药物和剂量。
  二是治疗要“到位”。控制危险因素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达标”。血压、血脂的正常标准并非所有人都一样,不能千篇一律地控制在一个数值以下。一般地说,危险因素越多的病人,应当控制得更严格。例如单纯高血压病病人,血压应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同时伴有糖尿病,血压应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高脂血症伴有糖尿病病人,应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小于2.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而不能根据化验单上的正常值仅仅将其控制在100毫克/分升。
  三是不能轻易停药。控制危险因素“达标”后,不能轻易停药,多数病人需要长期用药,使血压、血糖、血胆固醇保持稳定,持续下降。这些危险因素常常终身相伴,需要病人终身与之斗争。
  四是改变生活方式。做到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坚持运动、心理平衡。
  
  冠心病病人,护"心"更要抢时间、防复发
  
  冠心病是心脏中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了狭窄或阻塞,轻者发生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死。近期新出现的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等处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状态的病人,应当及早到医院,及早使用药物,以减少心肌梗死或死亡的危险,促使疾病向稳定转化。
  特别是突然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人,梗死部位的心肌将在数小时内坏死。若能争分夺秒,迅速到医院接受救治,仍可大幅度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延长生存,明显降低死亡的风险。否则,病人即使度过了急性期,也容易发展成为慢性心力衰竭,降低今后的生活质量。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胸痛持续20~30分钟不能缓解时,应尽快到有条件救治的医院接受治疗,切不要坐失良机。
  冠心病病人即使度过了急性危险阶段,仍需要长期治疗。心血管疾病不是一劳永逸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后,10年再次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为20%,这是因为病人除了发生血栓的病变外,冠状动脉常存有多处斑块,仍为没有清除的隐匿,一旦破裂,继发血栓,可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的近期再次心肌梗死率高达25%,成功介入治疗后,支架内仍有可能再狭窄。已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病人,比一般人群的心脏性意外猝死明显增高。心肌梗死后,随着左心室的重构,正常心肌收缩代偿增强,坏死区心肌因无收缩功能或收缩功能减弱而变薄,向外膨出,使心脏功能逐渐减退,最终进入心力衰竭。此外,脑卒中的风险也明显增大。
  因此,心血管疾病尤其要预防复发。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ABCDE五项措施:
  A:使用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使用β受体阻断剂及控制高血压。
  C:降低胆固醇及戒烟。
  D:控制糖尿病及合理饮食。
  E:适当运动并参加健康教育。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长期坚持也并非易事,需要病人与医生积极配合。
其他文献
赵固一矿副井马头门操车基础开挖后,底板出现严重底鼓,2d内底鼓达2.3m。针对底鼓速度快、底鼓严重等特点,采用反底拱加双层工字钢底拱棚对操车基础下部进行加固支护,取得了预期效
手握手机,低头目不转睛,用拇指、食指点击界面,手写输入……这是手机上网族的经典动作。这不仅伤眼,更伤颈、肩膀.对手部关节也有潜在损害。
通过试验,分析研究了电场对瓦斯爆炸过程中火焰传播和爆炸波的作用。试验研究表明:外加电场对瓦斯爆炸的影响不稳定.存在1个奇点。当外加电场电压大于或小于奇点时,电场对瓦斯爆
生活中食品种类很多,该如何挑选健康无毒的食品呢?教大家以下几招!别被颜色所欺骗常有消费者抱怨小贩卖的藕颜色发褐,问有没有白净一点儿的。其实,莲藕等植物性食品存在“酶促褐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而实施深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魅力,领会写作细节,体悟作者思想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文学素养。本文从笔者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閱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98-01  一、抓住文章立意,全面
肉吃得太多,油吃得太多,结果癌症跟着就来了脂肪与许多部位发生癌症危险更为密切,特别是结肠、乳腺、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一位英国著名的肿瘤流行病专家说过:"合理膳食可减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