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原因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出台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扶持资金规模,在选择主导产业确定实施区域,并着力扶持重点环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农业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涉农部门多头管理,资金整合困难。在我国目前多头管理、条块分配专项资金的体制下,各支农资金均有各自的管理办法,有规定的用途和投向,难以实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積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统筹用于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再加上各部门间缺乏信息对接,容易造成扶持对象多申报,补助大于其实际投资,失去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二)项目立项审查不严。在确定财政资金具体分配对象时,由于资金掌控部门的申报、审批程序不够规范,有的对申报单位所提供的项目背景资料、筹资能力与渠道、经营能力、投资效益预测等情况,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仅凭申报单位写得天衣无缝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或凭审批者个人的主观判断和喜好来确定项目,甚至照顾各乡镇、各农业经营主体的情绪,违心同意项目申报立项。
(三)主管部门把关不严,项目管理程序未到位。一是存在主管部门审定环节把关不严,申报资料存在虚假行为。由于扶持对象多为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农业公司,自身管理基础薄弱,财务核算不真实,受利益驱使容易通过虚增投资额、张冠李戴等多方式提供虚假申报材料,而主管部门对材料的审核不严,致使套取专项资金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存在主管部门未按农业项目实施内容进行验收。在对农业项目验收时由于种种原因实施主体未能完成项目立项时确定的实施内容,比如当初选址不当造成未能按时完工、中途改变了项目实施内容但未按原定程序重新审批、为减少投资额有意缺项等,主管部门碍于面子给予了验收通过。
(四)资金使用绩效不佳。由于地方财政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到位,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由于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落实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项目补助资金越大,配套资金量也就越多。而相关规定往往要求地方如若不配套,就不予立项。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了支持地方发展,争得上级扶持,只能是先承诺配套,实际实施过程中,受财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足够配套资金,或者采取虚假配套方式,从而使项目建设的内容不能按期、全面完成,工程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
(五)农业扶持政策宣传不到位。笔者在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对国家各级的农业产业政策很了解的不多,占比在10%左右,并从受补助资金情况来分析,对政策越了解,所享受到的补助就越多。从这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政策宣传的面还不够广。
二、采取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农业项目信息交换平台,提高农业政策整合度。在现行体制下,各涉农部门甚至非农部门都有农业产业项目,管理分散。建议一是建立涉农部门农业产业项目信息共享、交换协作管理机制,确定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农业产业信息的汇总以及建立涉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有条件的可对外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二是理顺各部门管理财政支农资金体制,对农业产业政策进行统一整合、集中实施,提高项目投资效果。
(二)完善农业产业支出项目库管理。根据农业产业政策按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龙头培育、生态循环、市场流通等内容设置分类项目库,每年农业项目立项审定后入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当年全部财政扶持农业资金在项目库中择优选择扶持,未入库项目不作为扶持对象。有利于把分散资金捆绑起来使用,提高资金整体效益,避免“撒胡椒、平均用力、分散投入”现象。
(三)加强农业产业项目管理程序的要求。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对项目申报、审定、实施、验收、支付等应严格按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强化农业产业项目管理流程中各个控制点。一是在组织申报时应严格按照项目申报实施指南内容要求进行筛选,把好初选关。二是在项目审定时要选择符合产业导向,增效长远、带动效应明显的项目,以及管理规范的经营主体,把好审定关。三是在项目验收时应严格按实施方案进行验收,把好验收关。四是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支付,不超前也不逾期,把好资金支付关,五是项目资料保管完整,并按年度及时归档,把好档案关。
(四)拓宽农业扶持政策宣传途径。建议每年定期通过网络、传统媒体等途径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传达最新农业扶持政策,保证政策宣传到位。也有利于农业产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尽可能地公开、公平、公正。
(五)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项目主管部门应转变“重项目申报、轻项目效益”的思想,逐渐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并针对绩效考评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招标确定中介机构负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工作的绩效评价,以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原因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出台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扶持资金规模,在选择主导产业确定实施区域,并着力扶持重点环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农业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涉农部门多头管理,资金整合困难。在我国目前多头管理、条块分配专项资金的体制下,各支农资金均有各自的管理办法,有规定的用途和投向,难以实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積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统筹用于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再加上各部门间缺乏信息对接,容易造成扶持对象多申报,补助大于其实际投资,失去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二)项目立项审查不严。在确定财政资金具体分配对象时,由于资金掌控部门的申报、审批程序不够规范,有的对申报单位所提供的项目背景资料、筹资能力与渠道、经营能力、投资效益预测等情况,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仅凭申报单位写得天衣无缝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或凭审批者个人的主观判断和喜好来确定项目,甚至照顾各乡镇、各农业经营主体的情绪,违心同意项目申报立项。
(三)主管部门把关不严,项目管理程序未到位。一是存在主管部门审定环节把关不严,申报资料存在虚假行为。由于扶持对象多为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农业公司,自身管理基础薄弱,财务核算不真实,受利益驱使容易通过虚增投资额、张冠李戴等多方式提供虚假申报材料,而主管部门对材料的审核不严,致使套取专项资金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存在主管部门未按农业项目实施内容进行验收。在对农业项目验收时由于种种原因实施主体未能完成项目立项时确定的实施内容,比如当初选址不当造成未能按时完工、中途改变了项目实施内容但未按原定程序重新审批、为减少投资额有意缺项等,主管部门碍于面子给予了验收通过。
(四)资金使用绩效不佳。由于地方财政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到位,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由于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落实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项目补助资金越大,配套资金量也就越多。而相关规定往往要求地方如若不配套,就不予立项。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了支持地方发展,争得上级扶持,只能是先承诺配套,实际实施过程中,受财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足够配套资金,或者采取虚假配套方式,从而使项目建设的内容不能按期、全面完成,工程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
(五)农业扶持政策宣传不到位。笔者在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对国家各级的农业产业政策很了解的不多,占比在10%左右,并从受补助资金情况来分析,对政策越了解,所享受到的补助就越多。从这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政策宣传的面还不够广。
二、采取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农业项目信息交换平台,提高农业政策整合度。在现行体制下,各涉农部门甚至非农部门都有农业产业项目,管理分散。建议一是建立涉农部门农业产业项目信息共享、交换协作管理机制,确定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农业产业信息的汇总以及建立涉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有条件的可对外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二是理顺各部门管理财政支农资金体制,对农业产业政策进行统一整合、集中实施,提高项目投资效果。
(二)完善农业产业支出项目库管理。根据农业产业政策按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龙头培育、生态循环、市场流通等内容设置分类项目库,每年农业项目立项审定后入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当年全部财政扶持农业资金在项目库中择优选择扶持,未入库项目不作为扶持对象。有利于把分散资金捆绑起来使用,提高资金整体效益,避免“撒胡椒、平均用力、分散投入”现象。
(三)加强农业产业项目管理程序的要求。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对项目申报、审定、实施、验收、支付等应严格按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强化农业产业项目管理流程中各个控制点。一是在组织申报时应严格按照项目申报实施指南内容要求进行筛选,把好初选关。二是在项目审定时要选择符合产业导向,增效长远、带动效应明显的项目,以及管理规范的经营主体,把好审定关。三是在项目验收时应严格按实施方案进行验收,把好验收关。四是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支付,不超前也不逾期,把好资金支付关,五是项目资料保管完整,并按年度及时归档,把好档案关。
(四)拓宽农业扶持政策宣传途径。建议每年定期通过网络、传统媒体等途径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传达最新农业扶持政策,保证政策宣传到位。也有利于农业产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尽可能地公开、公平、公正。
(五)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项目主管部门应转变“重项目申报、轻项目效益”的思想,逐渐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并针对绩效考评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招标确定中介机构负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工作的绩效评价,以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