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辨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的辨析要基于立宪主义与社会主义。我国在以社会主义理念为基础的情况下吸纳立宪主义中对于二者关系所新产生的间接效力与国家行为理论,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的区别是创设方式、自由度、义务主体以及权利宽度等四个不同点。
  关键词:宪法权利;民事权利;立宪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911;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239-01
  作者简介:陈湘(1991-),女,湖南人,湘潭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
  要对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进行辨析需要先了解近代立宪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两派都承认“国家与社会”的二元论,但是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二者的对立——宪法权利是公民对抗国家的工具,民事权利是公民对抗平等主体的工具;后者强调二者都是维护公民权益的,是母子权利,没有对立一说。为了适应新社会,立宪主义产生了以第三人效力和国家行为理论为代表的新的立宪主义,不再将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置于绝对的对立面。我国也在社会主义理念下吸纳了新的立宪主义的理论,同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兼顾立宪主义与社会主义理念的基础上分析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可以发现二者间的区别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义务主体不同
  宪法权利的义务主体是以国家为原则,其他组织为例外。民事权利中却是以平等民事主体为义务主体是原则,国家为例外。宪法权利是公权利,一般而言它的公民对抗国家的工具,不会涉及到其他的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一些组织等的由于国家的批准、授权或者同意等而使得其行为也带上了较强的国家行为的颜色,美国就此提出了国家行为理论。民事权利中往往不会有国家的参与,随着国家公权力机关职能的发展等原因,国家已经进入到市场中,参与到民事活动中。即不仅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都在某些事务上可以成为民事主体,甚至国家也在特殊情形下成为民事主体即会成为民事权利的义务主体。
  二、权利广度不同
  宪法权利比民事权利更为宽泛。对于宪法权利的宽度,“宪法基本权利的义务人是国家。面对国家这样一个具有巨大侵权能力的主体,公民为防止可能的侵害,便把基本权利设计得非常广泛并极具刚性。[1]”宪法权利包括政治权、人身权、财产权、自由权等各类权利,而民事权利一般是人身权与财产权,这些权利与宪法权利中的人身权与财产权不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反而是对宪法权利中的自由权的具体。从这个层面来说宪法权利明显比民事权利的种类更多,后者往往是属于前者中的一类。不过,任何权利都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的权利就不是真正的权利了,只是二者的限制程度不同。对前者只能通过制定限制宪法权利的法律来限制,并且选择遵循权利限制与保护比例适应原则。而民事权利的限制是由民事活动的双方主体来相互限制。
  三、创设方式不同
  宪法权利是通过制宪的形式来创设的,而民事权利通过立法和当事人的意思创始的[2]。一个国家的主权与治权是分离的,主权包含制宪权,而人民是主权的拥有者,是制宪权的主体,所以创始宪法权利实质上就是人民行使主权的行为。马岭老师就对此提出过她的看法,她说:“人民通过共同商议决定保留我们每一个个体在共和国中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这是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对每一个个体作出的承诺。[3]”而与公民的非财产权益相关的民事权利一般是国家通过立法权创始的,而大部分的权利虽然其类型是由法律规定,但是具体内容却是由民事领域中的平等主体自行商议决定,如债权等。所以民事权利是由立法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共同创始。
  四、自由度不同
  自由是权利的一个要素,夏勇老师认为利益、主张、资格、权能、自由是权利的五大要素[4];吕世伦、文正邦老师提出利益、行为自由与意志才是权利的要素。笔者认为这里的自由是指行使或不行使权利和处分权利的自由。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在自由方面比较就是缺少处分权利的自由,即宪法权利是不可以处分的权利。对于为何宪法权利是不可以处分的?原因就在于前文所提到的宪法权利的创设者是作为个体的人所集合而成的人民。马岭老师对此也提出过她的观点,她说:“宪法权利的主体并不局限于个体意义上的个人,它也不完全属于‘全体人民’这样的整体,它属于‘全体个体’。它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发生法律效力,从而对所有个体都发生效力。”也就是说若要处分宪法权利中的任何一项都必须经过所有成员的同意,而不是其自身允许或者同意即可,否则是不发生任何效力的。但是民事权利却不同,它强调的是当事人自治,前提是不违反公序良俗,不损害国家、社会或者第三人利益,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除了人格权等非物质权利都是可以自由处分的。
  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从其产生方式到他们的义务主体、内容宽度以及要素中的自由因素等都有所差别,这些不同点共同促成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不过,这并不是说二者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权利,他们毕竟都是权利,他们仍然有着权利所共有的因素,他们都是保护公民的工具或者武器。
  [ 参 考 文 献 ]
  [1]于飞.基本权利与民事权利的区分及宪法对民法的影响[J].法学研究,2008(5):49-62.
  [2]顾寓康.论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之关系[D]苏州大学,2014.
  [3]马岭.法权利与法律权利:区别何在?[J].环球法律评论,2008(1):63-71.
  [4]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46-48.
其他文献
盆地重庆,盛夏潮湿,烈日吐火.我汗流浃背中做起木刻,印出超大尺寸的黑白版画,近乎脱胎换骨进入所谓境界了。也许只是这个时候才 The basin of Chongqing, humid summer, hot
摘要:随着我国法治事业的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行的制度当中,法律援助的效率和效益问题仍然影响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本文通过阐述当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分析法律援助制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对策,从而更好的促进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法律援助制度;成本;效益;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
本文论述了隐性课程的含义,通过与正式课程的对比,使隐性课程的含义更加清晰;接着讲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的隐性需求,即学习要有务实和超然的态度,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端正考试动机。并总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校企合作成本问题使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难重重,校企合作整体情况较其他地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文章以海南省高职院校为例,探讨政府组织增信原理在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艺术及思想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特别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发生了观念性转变,人们已不局限于固有的模式,在形式、工具、思维观念方面有所突破,使中国画发生了
摘要: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其目的主要是降低患者方承担的医疗综合成本以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但经过近十年的实施,其效果并不理想。影响医疗机构互认的根本原因不解决,则《通知》的目的不能实现。  关键词:卫生部;医学检验;影像检查;互认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2
2013年,高校毕业生迎来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也令人担忧。一方面,研究生扩招政策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另一方面,研究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导致毕业生就
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公寓管理员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过程,更是对高校公寓管理的深化思考、深化认识的过程。面对大学生在生活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
中华民族具有注重德育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文,谓、六艺之文.孔子的话很明确,德行为本,德育居先.俗
文章以《制作简单计算器》项目教学为例,介绍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及思维导图教学策略,通过在教学中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思维导图”相结合,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