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丹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藝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国际儿童发展与教育学会(ACDEI)特聘专家,香港教育学院艺术培训项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班特聘专家。
让孩子从小接触音乐,大多数家长都会做,如果孩子表现出音乐天赋,家长更是会不遗余力地培养,但是不得不承认,许多家长对音乐培养的概念尚不明确,孩子是否具备音乐潜能?是否能成长为音乐家?如果孩子成不了音乐家,那么多年的音乐教育是否白费了?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约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学前音乐教育专家王丹女士,请她来为家长朋友们指点迷津。
音乐胎教很神奇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王教授,音乐天赋是人人皆有呢,还是只有少数人才具备?
王丹(以下简称王):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因为音乐起源就是人要表达情感,所以每一个人都跟音乐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记:有人说,音乐比语言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就开始接触音乐了,有的在出生之前就开始听音乐了。您认同这个说法吗?音乐胎教真的有用吗?
王:我非常赞同用音乐来进行胎教。首先,从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孩子在胎儿期,在发育四个月之后,听觉和视觉系统就开始发育了。国内外幼教专家和脑科学专家一致认为,此时让胎儿听音乐肯定是有好处的。其次,对音乐胎教我有切身体会,愿意跟大家分享。我怀宝宝的时候,有意识地让他听音乐,另外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离不开音乐,可以说,我对宝宝的音乐胎教是比较充分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发现他对熟悉的曲调会表现出特别的兴奋,在他情绪不太好的时候,我给他弹奏《月光曲》,他总是能很快平静下来、快乐起来。他在出生之前听得最多的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所以,无论是科学研究结论还是我本人的经验,都可以证明音乐胎教很神奇,对孩子终身发展大有好处。
记:适合用来进行胎教的音乐有哪些?
王:适合胎教的音乐大致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欧洲经典音乐。比如《月光曲》、维瓦尔第的《四季》,或者是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的作品,等等。这些欧洲古典音乐节奏比较适中,而且是形象化的音乐,非常适合给胎儿听。
第二类是中国经典音乐。比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大家知道,《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是讲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美国曾经刻了一张光盘放在宇宙飞船上,看是否有其他的星球给予回应。这张光盘集结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其中就有中国的《高山流水》。
给孩子听经典的音乐,其实是从最高的高度潜移默化地熏陶他,让音乐生活化,即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记:您认为音乐是怎样一种“语言”?
王:世界上有三种语言:第一种语言是狭义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日语等;第二种是数学语言,如果语言不通,就无法交流,但是数学家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全世界通行;第三种便是音乐语言,就算语言不通,但是只要唱起歌来,或者同时听到《欢乐颂》的时候,哪怕听不懂歌词,音乐的旋律足以让人们产生共同的感受。这样说不是夸张,我们现在听的音乐,至少有一半是外国人的作品,而且不需要翻译。所以,音乐是一门神奇的语言,为人与人的沟通打开了一扇大门。
音乐是核心学科
记:孩子出生以后,咿呀学语的时候,还是给他听经典音乐吗?
王:经典音乐要听,但不能仅限于经典音乐。我们课题组整合了一些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专门为幼儿制作了有律动的儿童音乐和带歌谣的音乐,还有包含非洲元素的打击乐,都可以给孩子听。我认为,经典音乐是牢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家长要着力发展孩子的兴趣,拓展孩子的视野,挖掘孩子多方面的音乐感知能力。总之,应让孩子多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以求“营养平衡”。
记:您所说的“律动”,指的是什么?是节奏吗?
王:是指用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感知音乐。这是世界上著名的达尔柯罗兹教学法的精髓。这种教学法非常适合家庭教育。听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时,家长要抱着孩子,把孩子放在腿上,随着音乐的节奏,让两个膝盖像钢琴琴键那样起落,孩子一定会非常喜欢。慢慢地,孩子会知道重音和轻音的区别,也能感知到重音与轻音搭配出的美感,甚至能感知欢快的律动和平静的律动。建议家长多陪孩子这样玩,既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又能增进亲子感情,一举两得。
记:那么,孩子几岁开始学乐器合适?有的家长让年仅两岁的孩子学习小提琴、钢琴或大提琴,是不是太性急了?
王:5岁以前的幼儿,最需要的是学会用耳朵聆听各种音乐,享受身体有韵律的摆动,试着制造一些声响。通过对歌唱、舞蹈的感受,先累积一些音乐的概念,以此来丰富幼儿的心灵。以身体的条件而言,5岁以下的儿童因为神经肌肉发育尚未成熟,使用乐器会受限,所以,对于钢琴、提琴、横笛、吉他这类正式的乐器,建议最好延迟到孩子5岁以后再学习。
记:有家长让我请教您,弹钢琴对手的大小究竟有没有要求?手小的孩子能学好钢琴吗?
王:手小的孩子也能弹好钢琴。因为孩子正在成长期,小手会慢慢长大。我认识一个学钢琴的孩子,个子很小,手也很小,但是并没有影响她弹好钢琴,反而手的灵活性更突出,力度也很好,甚至可以弹肖邦的音乐会曲目,后来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去国外深造。
记:我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孩子喜欢音乐,但不喜欢练琴,感觉枯燥。您认为练琴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吗?
王:非常有必要。目前,大多数学乐器的孩子是每周上一次课,而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方法是:先让孩子听要学习的乐曲,然后教他弹出这首曲子。当他能弹出这首曲子时,就可以给他留家庭作业,以后在家继续练习。练琴习惯的好坏对效率有直接影响,家长必须注意要在孩子初学钢琴阶段培养好习惯,否则坏习惯逐渐形成,等觉察到它的危害时再想改就困难了。
记:在陪伴孩子练琴的过程中,有些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听到孩子弹错了一个音就马上打断孩子,予以纠正,甚至当场训斥孩子。您认为这样严格要求孩子可行吗?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藝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国际儿童发展与教育学会(ACDEI)特聘专家,香港教育学院艺术培训项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班特聘专家。
让孩子从小接触音乐,大多数家长都会做,如果孩子表现出音乐天赋,家长更是会不遗余力地培养,但是不得不承认,许多家长对音乐培养的概念尚不明确,孩子是否具备音乐潜能?是否能成长为音乐家?如果孩子成不了音乐家,那么多年的音乐教育是否白费了?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约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学前音乐教育专家王丹女士,请她来为家长朋友们指点迷津。
音乐胎教很神奇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王教授,音乐天赋是人人皆有呢,还是只有少数人才具备?
王丹(以下简称王):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因为音乐起源就是人要表达情感,所以每一个人都跟音乐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记:有人说,音乐比语言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就开始接触音乐了,有的在出生之前就开始听音乐了。您认同这个说法吗?音乐胎教真的有用吗?
王:我非常赞同用音乐来进行胎教。首先,从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孩子在胎儿期,在发育四个月之后,听觉和视觉系统就开始发育了。国内外幼教专家和脑科学专家一致认为,此时让胎儿听音乐肯定是有好处的。其次,对音乐胎教我有切身体会,愿意跟大家分享。我怀宝宝的时候,有意识地让他听音乐,另外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离不开音乐,可以说,我对宝宝的音乐胎教是比较充分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发现他对熟悉的曲调会表现出特别的兴奋,在他情绪不太好的时候,我给他弹奏《月光曲》,他总是能很快平静下来、快乐起来。他在出生之前听得最多的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所以,无论是科学研究结论还是我本人的经验,都可以证明音乐胎教很神奇,对孩子终身发展大有好处。
记:适合用来进行胎教的音乐有哪些?
王:适合胎教的音乐大致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欧洲经典音乐。比如《月光曲》、维瓦尔第的《四季》,或者是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的作品,等等。这些欧洲古典音乐节奏比较适中,而且是形象化的音乐,非常适合给胎儿听。
第二类是中国经典音乐。比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大家知道,《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是讲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美国曾经刻了一张光盘放在宇宙飞船上,看是否有其他的星球给予回应。这张光盘集结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其中就有中国的《高山流水》。
给孩子听经典的音乐,其实是从最高的高度潜移默化地熏陶他,让音乐生活化,即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记:您认为音乐是怎样一种“语言”?
王:世界上有三种语言:第一种语言是狭义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日语等;第二种是数学语言,如果语言不通,就无法交流,但是数学家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全世界通行;第三种便是音乐语言,就算语言不通,但是只要唱起歌来,或者同时听到《欢乐颂》的时候,哪怕听不懂歌词,音乐的旋律足以让人们产生共同的感受。这样说不是夸张,我们现在听的音乐,至少有一半是外国人的作品,而且不需要翻译。所以,音乐是一门神奇的语言,为人与人的沟通打开了一扇大门。
音乐是核心学科
记:孩子出生以后,咿呀学语的时候,还是给他听经典音乐吗?
王:经典音乐要听,但不能仅限于经典音乐。我们课题组整合了一些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专门为幼儿制作了有律动的儿童音乐和带歌谣的音乐,还有包含非洲元素的打击乐,都可以给孩子听。我认为,经典音乐是牢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家长要着力发展孩子的兴趣,拓展孩子的视野,挖掘孩子多方面的音乐感知能力。总之,应让孩子多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以求“营养平衡”。
记:您所说的“律动”,指的是什么?是节奏吗?
王:是指用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感知音乐。这是世界上著名的达尔柯罗兹教学法的精髓。这种教学法非常适合家庭教育。听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时,家长要抱着孩子,把孩子放在腿上,随着音乐的节奏,让两个膝盖像钢琴琴键那样起落,孩子一定会非常喜欢。慢慢地,孩子会知道重音和轻音的区别,也能感知到重音与轻音搭配出的美感,甚至能感知欢快的律动和平静的律动。建议家长多陪孩子这样玩,既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又能增进亲子感情,一举两得。
记:那么,孩子几岁开始学乐器合适?有的家长让年仅两岁的孩子学习小提琴、钢琴或大提琴,是不是太性急了?
王:5岁以前的幼儿,最需要的是学会用耳朵聆听各种音乐,享受身体有韵律的摆动,试着制造一些声响。通过对歌唱、舞蹈的感受,先累积一些音乐的概念,以此来丰富幼儿的心灵。以身体的条件而言,5岁以下的儿童因为神经肌肉发育尚未成熟,使用乐器会受限,所以,对于钢琴、提琴、横笛、吉他这类正式的乐器,建议最好延迟到孩子5岁以后再学习。
记:有家长让我请教您,弹钢琴对手的大小究竟有没有要求?手小的孩子能学好钢琴吗?
王:手小的孩子也能弹好钢琴。因为孩子正在成长期,小手会慢慢长大。我认识一个学钢琴的孩子,个子很小,手也很小,但是并没有影响她弹好钢琴,反而手的灵活性更突出,力度也很好,甚至可以弹肖邦的音乐会曲目,后来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去国外深造。
记:我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孩子喜欢音乐,但不喜欢练琴,感觉枯燥。您认为练琴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吗?
王:非常有必要。目前,大多数学乐器的孩子是每周上一次课,而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方法是:先让孩子听要学习的乐曲,然后教他弹出这首曲子。当他能弹出这首曲子时,就可以给他留家庭作业,以后在家继续练习。练琴习惯的好坏对效率有直接影响,家长必须注意要在孩子初学钢琴阶段培养好习惯,否则坏习惯逐渐形成,等觉察到它的危害时再想改就困难了。
记:在陪伴孩子练琴的过程中,有些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听到孩子弹错了一个音就马上打断孩子,予以纠正,甚至当场训斥孩子。您认为这样严格要求孩子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