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周围孤立性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周围孤立性肺磨玻璃结节(GGO)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行CT检查的59例肺GGO患者,均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经手术、临床或随访结果证实。根据肺GGO轴位最大直径、实性成分所占比例、病变位置、距胸膜的距离、穿刺针-胸膜的角度、调针次数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测定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混合型GGO中实性成分≤50%和>50%之间的良恶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59例周围孤立性肺GGO患者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8%(53/59)、84.2%(32/38)、100%(21/21),病理结果均证实为腺癌。根据方法中的不同分组,测定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且均≥80%,灵敏度均≥75%,特异度均为100%,但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混合型GGO实性成分≤50%和>50%之间的良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周围孤立性肺GGO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GGO中实性成分比例与其恶性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黑色素瘤易转移、复发率高,已经成为严重危及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对预后及远期生存十分关键。18F-FDG PET/CT作为一项集PET与CT于一体的成像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黑色素瘤等在内的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的评估。随着一体化PET/MR成像系统研发的成功,多模态成像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同步采集。笔者就18F-FDG PET/CT及PET/MR
目的研究正电子核素11C标记Notch通路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 S-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的制备方法,并进行正常兔PET/CT的初步动态显像。方法采用细胞计数Kit-8法检测不同浓度DAPT和CH3-DAPT对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以DAPT为前体,使用全自动合成仪进行合成,得到产物11C-N-甲基-DAPT(简称
目的比较基于CT的Brock模型、VA模型和基于18F-FDG PET/CT的Herder模型预测肺结节恶性风险的效能,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7月行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或随访确诊的120例肺结节患者,其中可能为恶性的59例患者接受了18F-FDG PET/CT检查。绘制3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测算肺结节(直径4~30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复发性或持续顽固性疼痛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关节内外生物力学与生物学等诸多因素导致临床难以及时明确疼痛原因及部位。解剖学影像虽可提供生物力学结构变化及假体解剖部位异常等信息,但却无法明确关节置换术后引起疼痛的部位及原因。99Tcm-MDP骨三相联合SPECT/CT骨显像可将反映骨代谢活性及应力性改变所引起的骨代谢变化与CT所提供的解剖学信息完美融合,从而更好地显示显像剂99Tc
孤立性肺结节(SPN)是指肺内直径≤3 cm且边界清楚的单发病变。由于病变较小,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通常不典型,多在查体时发现。良性SPN种类繁多,包括肺结核、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PIMT)等。笔者选取了在PET/CT显像中表现为高摄取而易出现误诊的2例良性病变,即肺结核和PIMT,对二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回顾、总结经验,以期从中得到启发,提高日后工作中临床医师
期刊
目的探究放射性131I诱导大鼠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模型中血清一氧化氮(NO)、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及在大鼠甲减模型中主动脉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OS)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期寻找一个较为安全的131I治疗剂量。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其中36只分别腹腔注射2.775、5.550、11.100、16.650 MBq 131I+0.5 m
期刊
嗜铬细胞瘤(PCC)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准确的定位诊断是进行治疗的关键。目前包括放射性碘标记的间碘苄胍(MIBG)扫描、PET、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TR)扫描等核医学功能显像对PCC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同时,放射性碘标记的MIBG及肽类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对于PCC的姑息性治疗也有一定价值。笔者对放射性核素在PC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制定个性
笔者报道了一例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病例,从临床诊断、骨髓造血系统变化、治疗过程是否规范等方面分析该病例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131I诊治DTC骨转移的疗效以及骨髓造血影响的认识:131I诊治DTC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明显,但随着累积剂量的提升以及患者对131I治疗个体敏感度的不同可能会发生骨髓造血系统的白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下降。对于广泛骨转移患者131I治
期刊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分解代谢过程,细胞消化和再循环自身的细胞质内容物以维持细胞稳态。自噬可以通过各种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作为研究热点,自噬正被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然而,目前缺乏关于自噬与放疗关系的系统性总结。因此,笔者将从自噬对不同类型肿瘤放射敏感性和对放疗疗效的影响及自噬修饰用于改善肿瘤放疗疗效和预后的未来发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