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文章从市场上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入手,论述了高职院校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创新思维,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培养方式、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几方面着手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级技能人才,目的还在于使高职学生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本位;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5-0098-0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可是近几年来,与经济发展不相对应的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中企业招不到合适的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作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为毕业生就业而发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人数扩招,研究生、专科生部分专业二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受到多种挤压,就业越益感到艰难。在某种意义上讲,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出现上述现象应该是不正常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高职院校是否培养了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一个主要方面。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在市场中就业为视点论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问题。
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迅速就业,或“零距离”就业,就必须了解市场,严格的说是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以及人才素质要求。从调查分析,就业市场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素质型、技能型、综和型的高级人才。因民营、私营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分工不是太细,更是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技能全面。比如,本文作者在调研时也发现,一些企业在招聘秘书时,要求秘书不但从事办公室日常管理,还要求他负责人员招聘,财务管理,薪酬管理等,并要求具有较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一人干几个职位的活。在目前人才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出现了“低位高就”等人才浪费现象,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甚至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现象。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原因是“高职即就业”,高职院校生存所系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出口畅,进口才旺”。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呢?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学生为本”,树立高职教育正确的办学理念
当前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深刻、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不同领域对“人”的解读是不同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有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和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人员,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则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目前的情况下,就是坚持国务院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恪守为学生之责,善谋为学生之策,办利学生之事。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并且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他们多带着农民父母的期盼来读书,希望以此改变农民身份,摆脱贫困。因此,努力使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是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大事,也是一项根本的政治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不但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特困学生给予特殊照顾,优先提供助学贷款、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另外,国家应在制度、政策上保障“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尽快树立。本人认为实行高职教育“教育券”制是值得讨论之事。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
首先,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符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其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实现就是使学生能顺利的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笔者认为,高职教学应改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养成为中心。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打破“课程模块”模式,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资格证书获得内容。另外,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从制度建设上予以保障。除以证书考取为核心开设课程外,高职院校应多开设公选课程,提供丰富的科学、人文、社科等课程资源,建立充分灵活的选课制度,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结合社会需要针对性选择课程。在职业技能培养中,还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特别是学生敬业精神和诚信方面的养成。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對学生的考核评价是与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联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要求高职学生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职业教育面向实践,突出应用性,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考核体系的“杠杆”作用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实际动手操作方面优于本科层次,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优于中职层次。同时,高职院校进行必要的方法改革,允许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除了闭卷和开卷笔试,还可采用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制作、撰写调查报告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甚至可以在实训场所或企业中进行考核。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加强技能训练,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应强求系统性,以够用为标准。总之,高职教育通过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引导教学指向技能培养上来。
四、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是培养高职学生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学生“零距离”,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高职院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达到此目标,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来获得。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的有效性。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是能够使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企业需要人才,二者利益的追求,使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的共同点。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更具导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校企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实训基地之不足,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之不足,当然也有利于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此举可谓“双赢”。
五、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加强创业教育
实践表明,人生奋斗发展是通过成长、修业、就业、敬业、创业,走向成功,即养育成人、修业成才、就业成熟、敬业成事、创业成功和联助成名等连续的进步环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修业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达到教育目标培养要求,这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条件和前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效的就业指导不可少。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指导贯穿在从招生宣传到学生入学直至到上岗工作的整个过程,也有必要进行跟踪调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是主要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个性化、全方位的咨询指导,努力使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有关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其实质是在于让学生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和会创业,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里的培养,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这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改变他们的择业方向,为他们将来自主创业、岗位立业起促进作用。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总之,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以准确的培养定位服务就业,以内涵建设推进就业、以社会需求拉动就业、以高技能人才实现就业、以产学结合和校企结合促进就业、以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保障就业。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5.2.2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
-11-10.
[3]李维利.就业导向 力促高职教育强势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4]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4).
[5]王勇.民营企业热情如火 高职培养如何应对?[J].教育与职业,2006,(1).
[6]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AIJ0130127,项目负责人:申群喜教授),本文也是本院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世斌(1970—),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理论、教育社会学和职业教育;申群喜(1965—),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本位;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5-0098-0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可是近几年来,与经济发展不相对应的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中企业招不到合适的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作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为毕业生就业而发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人数扩招,研究生、专科生部分专业二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受到多种挤压,就业越益感到艰难。在某种意义上讲,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出现上述现象应该是不正常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高职院校是否培养了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一个主要方面。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在市场中就业为视点论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问题。
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迅速就业,或“零距离”就业,就必须了解市场,严格的说是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以及人才素质要求。从调查分析,就业市场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素质型、技能型、综和型的高级人才。因民营、私营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分工不是太细,更是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技能全面。比如,本文作者在调研时也发现,一些企业在招聘秘书时,要求秘书不但从事办公室日常管理,还要求他负责人员招聘,财务管理,薪酬管理等,并要求具有较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一人干几个职位的活。在目前人才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出现了“低位高就”等人才浪费现象,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甚至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现象。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原因是“高职即就业”,高职院校生存所系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出口畅,进口才旺”。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呢?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学生为本”,树立高职教育正确的办学理念
当前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深刻、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不同领域对“人”的解读是不同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有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和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人员,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则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目前的情况下,就是坚持国务院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恪守为学生之责,善谋为学生之策,办利学生之事。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并且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他们多带着农民父母的期盼来读书,希望以此改变农民身份,摆脱贫困。因此,努力使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是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大事,也是一项根本的政治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不但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特困学生给予特殊照顾,优先提供助学贷款、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另外,国家应在制度、政策上保障“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尽快树立。本人认为实行高职教育“教育券”制是值得讨论之事。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
首先,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符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其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实现就是使学生能顺利的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笔者认为,高职教学应改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养成为中心。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打破“课程模块”模式,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资格证书获得内容。另外,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从制度建设上予以保障。除以证书考取为核心开设课程外,高职院校应多开设公选课程,提供丰富的科学、人文、社科等课程资源,建立充分灵活的选课制度,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结合社会需要针对性选择课程。在职业技能培养中,还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特别是学生敬业精神和诚信方面的养成。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對学生的考核评价是与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联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要求高职学生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职业教育面向实践,突出应用性,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考核体系的“杠杆”作用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实际动手操作方面优于本科层次,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优于中职层次。同时,高职院校进行必要的方法改革,允许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除了闭卷和开卷笔试,还可采用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制作、撰写调查报告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甚至可以在实训场所或企业中进行考核。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加强技能训练,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应强求系统性,以够用为标准。总之,高职教育通过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引导教学指向技能培养上来。
四、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是培养高职学生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学生“零距离”,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高职院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达到此目标,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来获得。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的有效性。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是能够使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企业需要人才,二者利益的追求,使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的共同点。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更具导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校企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实训基地之不足,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之不足,当然也有利于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此举可谓“双赢”。
五、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加强创业教育
实践表明,人生奋斗发展是通过成长、修业、就业、敬业、创业,走向成功,即养育成人、修业成才、就业成熟、敬业成事、创业成功和联助成名等连续的进步环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修业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达到教育目标培养要求,这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条件和前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效的就业指导不可少。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指导贯穿在从招生宣传到学生入学直至到上岗工作的整个过程,也有必要进行跟踪调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是主要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个性化、全方位的咨询指导,努力使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有关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其实质是在于让学生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和会创业,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里的培养,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这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改变他们的择业方向,为他们将来自主创业、岗位立业起促进作用。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总之,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以准确的培养定位服务就业,以内涵建设推进就业、以社会需求拉动就业、以高技能人才实现就业、以产学结合和校企结合促进就业、以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保障就业。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5.2.2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
-11-10.
[3]李维利.就业导向 力促高职教育强势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4]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4).
[5]王勇.民营企业热情如火 高职培养如何应对?[J].教育与职业,2006,(1).
[6]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AIJ0130127,项目负责人:申群喜教授),本文也是本院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世斌(1970—),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理论、教育社会学和职业教育;申群喜(1965—),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