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基础为主,注重学习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四项基本能力中,写作尤为重要,不仅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志,也是实现学生语言输出的主要渠道,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因此,如何优化英语写作教学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支架模式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是英语课堂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最薄弱的一环。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目前的英语写作教学总是不尽人意。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入“支架”模式,贯彻到写作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策略,达到降低写作难度、提高写作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就以实际案例谈谈该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当前写作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的写作教学,之所以止步不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存在很多问题,在整体上拖慢进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1 忽视过程
由于教材上写作部分的编排靠后,很多教师将其视为阅读材料的附属部分,缺乏关注,常常是一带而过,没有过多的讲解,久而久之写作训练就变成了随手布置的课后作业。这样的做法,不仅忽略了写作教学,错失了能力培养的时机,还令学生失去了学习机会。
1 . 2 模式陈旧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一大堆的基础知识,学生还没来得及吸收就已经下课了。这时,写作部分只能留到课后,自然地,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再者,批改学生的作文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大工程”,通常需要几天才能完成。这样,学生很难得到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就出现了“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少”的问题。
1 . 3 缺乏兴趣
写作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事情,一提到英语作文,就开始绞尽脑汁凑字数,时间长了,这就成了他们的负担。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冷冰冰的态度,没有主动参与的表现,更没有表达的愿望。分析这一现象,归根到底是方法的缺失,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明确的思路,结果是学生热情丧失,写作能力低下。
2.“支架”模式的特点及其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入支架模式,借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和维果斯基的发展论帮助学生有效改善,让其在后期的训练中有所提升。
所谓“支架”理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同伴的帮助下,采用任务分解的方法,借助“支架”解决问题,实现感知运用能力的提升。支架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合成性;(2)建构合成性;(3)探究自主性。
该理论在写作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借助“支架”的构架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增进师生关系,改善课堂现状,还能在优化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投入训练,激发其写作兴趣,促进其对语言的运用。这样,学生既得到了指导,又提高了兴趣,我们的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的Unit 9 When was he born? 这一单元的“Read the information about DengYaping. Then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er.”为例,简析支架模式的实际运用。
3 . 1 搭建问题支架,导入写作教学
为了有效导入课堂,笔者会针对学生的喜好设计一些话题,让其在交流讨论时能活跃思维,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在写作课上有话可说,就能避免消极的写作情绪,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近,学生很喜欢浙江卫视的《中国新歌声》节目,不仅大赞歌曲好听,对其中不同风格的歌手也很感兴趣。其中,在学生群里最热门的有个性娴静的马来西亚女孩李佩玲、长相英俊的新加坡男孩向洋、热衷唱民谣的蒋敦豪以及唱功很好的白若溪等。鉴于学生有这爱好,笔者就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上插播相关的视频,让其回味欣赏,以此刺激其联想,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果然,学生看到视频后很兴奋,自主地开始讨论,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到学生们说得差不多了,笔者就借助问题引导其转向写作话题的思考:(1)Do you like these singers?(2)Who’s your favorite singer? Do you know him / her?(3)Why do you like him / her? 随后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自由讨论。
通过问题支架的构建,学生能跟随我们的节奏一步步靠近写作,并且在愉快的交流中激发思维,获取写作信心,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知识储备。这样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其语言的输入活动增添了很多趣味。
3 . 2 搭建阅读支架,提供语言支持
成功导入之后,我们不能马上布置写作任务,因为这时学生只具备表达欲望,缺乏语言积累,不足以构成文章,也就不能完成写作。所以,接下来要构建阅读支架,让学生先获得“输入”,再“输出”。
首先,笔者会承上启下地介绍说:“Zhang Wei is a super star now. He is a great pianist. I like him very much. But now we have another great pianist. He is Li Yundi.”其中提及了著名的钢琴家李云迪,学生比较熟悉,在感兴趣的同时开始关注句式表达。这时,笔者就会趁热打铁,适当延伸,给学生提供有关李云迪个人成长的阅读资料。随后,笔者就会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1)Who is he?(2)When he was a little boy, what did he do?(3)Why did he succeed? 这样,学生就能读写结合,收获很多的词汇、语句,也就不再惧怕写作了。
3 . 3 搭建方法支架,完成写作任务
一系列热身活动过后,学生不仅具备了写作能力,还产生了表达的欲望,这时我们就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
具体实施时,笔者会很自然地呈现写作任务:Read the information about Deng Yaping. Then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er. 然后呈现书本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自主写作。随后,学生就会发现,邓亚萍和李云迪的成长几乎大同小异,只要在原有阅读的基础上尝试仿写,稍作改变,就能轻松完成。但是,为了避免有些学生过分模仿,忽视自我思维的体现,我们要明确要求:(1)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材料,注意全文时态;(2)恰当使用关联词,注意段落过渡;(3)明确文章思路,注意结构多样化。
通过这样的策略指导,学生就能明确写作目标,避免大方向上的错误,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
总之,“支架”模式的引入是促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降低写作难度,还能激发其写作兴趣,克服抵触心理,提升写作效率。具体构建时,我们要结合学情,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其写作能力的提升,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李靖.2014.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模式的应用探究[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
朱永举.2013.例谈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6).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支架模式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是英语课堂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最薄弱的一环。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目前的英语写作教学总是不尽人意。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入“支架”模式,贯彻到写作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策略,达到降低写作难度、提高写作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就以实际案例谈谈该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当前写作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的写作教学,之所以止步不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存在很多问题,在整体上拖慢进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1 忽视过程
由于教材上写作部分的编排靠后,很多教师将其视为阅读材料的附属部分,缺乏关注,常常是一带而过,没有过多的讲解,久而久之写作训练就变成了随手布置的课后作业。这样的做法,不仅忽略了写作教学,错失了能力培养的时机,还令学生失去了学习机会。
1 . 2 模式陈旧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一大堆的基础知识,学生还没来得及吸收就已经下课了。这时,写作部分只能留到课后,自然地,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再者,批改学生的作文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大工程”,通常需要几天才能完成。这样,学生很难得到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就出现了“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少”的问题。
1 . 3 缺乏兴趣
写作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事情,一提到英语作文,就开始绞尽脑汁凑字数,时间长了,这就成了他们的负担。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冷冰冰的态度,没有主动参与的表现,更没有表达的愿望。分析这一现象,归根到底是方法的缺失,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明确的思路,结果是学生热情丧失,写作能力低下。
2.“支架”模式的特点及其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入支架模式,借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和维果斯基的发展论帮助学生有效改善,让其在后期的训练中有所提升。
所谓“支架”理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同伴的帮助下,采用任务分解的方法,借助“支架”解决问题,实现感知运用能力的提升。支架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合成性;(2)建构合成性;(3)探究自主性。
该理论在写作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借助“支架”的构架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增进师生关系,改善课堂现状,还能在优化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投入训练,激发其写作兴趣,促进其对语言的运用。这样,学生既得到了指导,又提高了兴趣,我们的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的Unit 9 When was he born? 这一单元的“Read the information about DengYaping. Then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er.”为例,简析支架模式的实际运用。
3 . 1 搭建问题支架,导入写作教学
为了有效导入课堂,笔者会针对学生的喜好设计一些话题,让其在交流讨论时能活跃思维,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在写作课上有话可说,就能避免消极的写作情绪,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近,学生很喜欢浙江卫视的《中国新歌声》节目,不仅大赞歌曲好听,对其中不同风格的歌手也很感兴趣。其中,在学生群里最热门的有个性娴静的马来西亚女孩李佩玲、长相英俊的新加坡男孩向洋、热衷唱民谣的蒋敦豪以及唱功很好的白若溪等。鉴于学生有这爱好,笔者就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上插播相关的视频,让其回味欣赏,以此刺激其联想,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果然,学生看到视频后很兴奋,自主地开始讨论,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到学生们说得差不多了,笔者就借助问题引导其转向写作话题的思考:(1)Do you like these singers?(2)Who’s your favorite singer? Do you know him / her?(3)Why do you like him / her? 随后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自由讨论。
通过问题支架的构建,学生能跟随我们的节奏一步步靠近写作,并且在愉快的交流中激发思维,获取写作信心,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知识储备。这样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其语言的输入活动增添了很多趣味。
3 . 2 搭建阅读支架,提供语言支持
成功导入之后,我们不能马上布置写作任务,因为这时学生只具备表达欲望,缺乏语言积累,不足以构成文章,也就不能完成写作。所以,接下来要构建阅读支架,让学生先获得“输入”,再“输出”。
首先,笔者会承上启下地介绍说:“Zhang Wei is a super star now. He is a great pianist. I like him very much. But now we have another great pianist. He is Li Yundi.”其中提及了著名的钢琴家李云迪,学生比较熟悉,在感兴趣的同时开始关注句式表达。这时,笔者就会趁热打铁,适当延伸,给学生提供有关李云迪个人成长的阅读资料。随后,笔者就会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1)Who is he?(2)When he was a little boy, what did he do?(3)Why did he succeed? 这样,学生就能读写结合,收获很多的词汇、语句,也就不再惧怕写作了。
3 . 3 搭建方法支架,完成写作任务
一系列热身活动过后,学生不仅具备了写作能力,还产生了表达的欲望,这时我们就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
具体实施时,笔者会很自然地呈现写作任务:Read the information about Deng Yaping. Then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er. 然后呈现书本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自主写作。随后,学生就会发现,邓亚萍和李云迪的成长几乎大同小异,只要在原有阅读的基础上尝试仿写,稍作改变,就能轻松完成。但是,为了避免有些学生过分模仿,忽视自我思维的体现,我们要明确要求:(1)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材料,注意全文时态;(2)恰当使用关联词,注意段落过渡;(3)明确文章思路,注意结构多样化。
通过这样的策略指导,学生就能明确写作目标,避免大方向上的错误,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
总之,“支架”模式的引入是促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降低写作难度,还能激发其写作兴趣,克服抵触心理,提升写作效率。具体构建时,我们要结合学情,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其写作能力的提升,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李靖.2014.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模式的应用探究[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
朱永举.2013.例谈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