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父亲的道路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j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父亲,也许你所知并不多。通常,母亲是家常的,亲切的,关心你的衣食饱暖,与家人分享情绪的细枝末节;而父亲则远为沉默寡言,他把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沮丧与挫败统统埋藏于心底,那恰如大洋深处回旋的涡流,或许,你会暗暗感受到洋流的涌动,却无法清晰地判断它的方向、节奏、温度。每位父亲与孩子之间原本都有一条神秘的通道,然而,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父亲与孩子被阻隔在门的两边,他们在精神上彼此失散了。
   卡尔·尼克森的短篇小说《父亲抱着死了的孩子奔跑》写的是“我”重新认识与寻找父亲的过程,这个过程竟然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完成的。小说开始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我”并非不爱父亲,在恍惚中“我”总是不停地看到父亲的身影,这显然是因思念所致,然而,“我”对父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老迈,举止迟缓,孤僻寡言。正如保险公司的老板例行公事般的悼词中所呈现的那样,父亲是勤勉敬业的员工,在社会的巢穴中如同工蜂般辛劳工作了一辈子,而此外,他的形象是模糊不清的。他有过激情吗?有过梦想吗?他的信念是什么?他对“我”又曾有过怎样的希冀?这些,“我”显然并不清楚———直到听到葬礼上一位不期而至的父亲的老友讲述的那个故事,父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奔跑的故事。
   通过老人的讲述,“我”仿佛目睹了年轻的父亲是如何奋不顾身地挖着沙子,好把孩子救出来,即便在第二个孩子事实上已经死去的情形下,他依然抱着一丝侥幸的希望,踩着刺人的松针飞奔。父亲青春勃发,强壮有力,最重要的是,他对生命怀有深深的珍爱之情。
   父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奔跑的形象,如同《哈利·波特》中那神奇的9又4/3站台,“我”找到了开启站台的密码,从而得以进入父亲的精神世界,听到父亲“仿佛在对我说,活着多好,青春多好……”
   父亲已经离去,而新的父亲形象却刚刚诞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的课堂反馈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延展性等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采用适当的反馈方式,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反馈;全面性;有效性;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81-1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