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真的很重要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4期A刊王泽清老师的文章《文体真的那么重要吗——兼说作文教学应该强化什么》,不禁有些话要说。该文中,王老师认为文体不那么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文体分类存在争议,有些文章难以界定;
  其二,强化文体就会限制部分同学的写作个性。
  其实,文体分类存在争议并不能成为不强化学生文体意识的理由。确实,对“文体”的界定存在不同意见。尤其具体到某一篇作品,有时真的可能难以确定它的文体归属,就如王老师提到的《第二次考试》,有人认为是散文,有人认为是小说,各有其理。我在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经历,比如以前曾对学生训练过的一篇现代文——贾平凹的《陋室》,学生对其是散文还是小说也难以确定,进而争论不断。甚至有同学在网上查到了文中所提到的“陋室主人”薛铸是陕西书学院院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但还是有同学认为此“薛铸”可能非彼“薛铸”,文中的薛铸可能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只不过同名而已。这样的问题确实难以说清,更何况从概念上进行分类,想必更是不易。但中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探讨复杂的理论问题。我们大可以“快刀斩乱麻”,粗线条处理。因为我发现有的老师总是喜欢在教学中给学生强调“文体”与“体裁”的不同。比如前者一般是指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后者是指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不同分类等。诸如此类的说明,把学生搞得很糊涂,这就很没必要。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有时要学会“搁置”,“搁置”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学术上有争议的地方可以避而不谈,也可以让学生稍微了解一下,但万不可因为死扣这些东西而耽误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本务”。《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文体”的解释是:“文章的体裁。”这个泛泛的解释却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只要学生能了解常见的文体及其基本特点即可,关键是在写作中要结合个人的选择和特长尽可能彰显该文体的特点。你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小说,不会因为“真情实感”的要求而不允许你在叙事中加入想象。但你要争取有曲折跌宕的情节,有生动逼真的细节,有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等。所以“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而应基于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有进行文体选择的空间和权力,平常训练也罢,考场作文也好,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符合该文体的基本要求和主流审美,就要极力突出该文体的特点。这对于中学生的作文训练至关重要。教师不应该打着“自由写作”“我手写我心”等大旗放松这一要求。这正和学书法是一个道理。不少书法家的字体自由潇洒、独成一派,但他们初期的作品也是中规中矩、法度谨严。字体如此,文体亦然。说得远一点,要淡化文体也是应在作者写作成熟时方可适用,那时可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苏轼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但看其20岁时所做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开章明意,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不也是将议论性文章的文体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吗?
  我们如果关注一下学生的周记、随笔、作文等,就会发现不注意文体的同学往往也不是什么“性灵派”“个性派”,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能连过关都达不到。他们不关注自己作文的表达方式,很多话都是低层次的“原生态”,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比如议论性文章里烦琐地叙述事例,记叙性文章里空洞地无限抒情等。其实,不是文体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恰恰是忽视文体影响了他们的写作。事实上,教师的日常要求(包括有些考试作文题的要求),常常都只是要学生写成记叙类的或议论类的,在文体上并无再细致的规定。难道这也会限制他们的个性与灵气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像律诗等的写作就纯属扼杀个性了。有人批判作文不应“戴着镣铐跳舞”,我同意。但是,跳舞总会有一个舞种和舞台的限制吧,绝对的自由肯定不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便从文体角度明确了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再看2014年高考北京卷的“微写作”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显然这三题对写作的要求分别侧重叙事、议论和抒情,表达方式的规定体现了对日常文体训练的要求。应该说,此题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习实际,从公平与评价的角度都不错。关键是丝毫没有限制到考生的发挥,而是考生有话可说,至于说的“质量”就看你的表述了(当然表述肯定离不开立意,但真正要做到立意突出的毕竟少数)。
  确实,从操作层面来看,文体也是作文教学一个很好的抓手,不论是从作文教学的目标、质量的可控性来看,还是从考试中评价作文的公正性来看。早有人提到“文类文,诗类诗,赋类赋”,对中学生提出“写什么像什么”的要求,避免“四不像”,这有什么可争议的呢?
  那么,关于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强化什么?
  王老师认为写作和写作教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东西可写”。但看看学生的写作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真的无东西可写吗?还是有“东西”而写不成“东西”?……什么叫有东西可写?是否有东西,是否有“米”,不仅在于东西本身,更在于是“巧妇”还是“拙妇”。巧妇总会是有米的,拙妇面对满眼的香米也未必会做出像样的饭来。所以,关键还是一个怎么写的问题。没有轰轰烈烈,恬恬淡淡也可入文,只要写得好。没有波澜壮阔,风平浪静也是一种美,只要写得好。我们经常会发现,经历了同样的一件事,比如一节精彩的班会课,有的同学能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写出一个故事,人物栩栩如生,细节细微逼真,情节跌宕起伏。而有的同学只是记下“流水账”。米是同样的米,饭却是不同的饭。所以,中学作文教学固然要引领学生去找“米”,但更重要的是“做饭”。因为在这个意义上,不会遇见“断米”的情况,生活在继续,“米”自然也是源源不断的。张爱玲在《论写作》中提到:“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
  所以,我觉得一味地强调写的内容,可能会让学生愈加感到生活单调、枯燥、空白,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反而更懒得动笔。我们应强调的是,立足当下,正视你目前的生活,如何把你自己的生活书写成一篇篇不错的文章。也就是说,“怎么写”最关键,而不是“写什么”。米就是这些米,发挥你的创意(构思),运用你的工具(文字),做出香喷喷的米饭(文章)来。
  作文教学所应强化的和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任务应是紧密相连的,即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从学语文的角度,“怎么表达”比“表达什么”应该更重要。“诗言志”,这个“志”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不同的文章各有其“志”。
  怎么写,首要的是应该指向在文体框架下的语言表述。王老师在文中有这么一段表述:“例如‘雪压在直直的枝干上’是一回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又是一回事;‘站在楼顶,可以看到在底层和中层看不到的景物’是一回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是一回事;‘暴风雨中居然还有海燕在飞’是一回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又是一回事。”他看到的是“立意”的问题,我看到的是在诗歌“体裁”下的表述的问题。三组句子对比,前者全都是“交代事实性”的大白话,后者的表述充满了诗意。有了立意,没有合适的语言转换,也是空的。立意接近,不同的语言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呈现。同样的写作题材,同样的体裁范围,如何表述才应是作文教学所最关注的。举个例子,《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描写:“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而《汉书·项籍传》却删去两个“无不”,作“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诸侯军人人惴恐”,“膝行而前”,这显然对于衬托项王的威势少了很多分量。无怪有人说:“叠用‘无不’三字,有精神;《汉书》去其二,遂乏气魄。”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比比皆是。同一个作文题,班级写同样或类似的题材的、立意也接近的肯定不少,但由于语言的表述功底不同,其高下立判。
  总之,老老实实地按照常见文体的常规要求去训练,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才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
其他文献
一、高效课堂与任务驱动  《2018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中提到:“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扩大选材范围,突出首都特色,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从这份改革方案和近两年的中考试题
微课是将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内进行应用的一种模式,其作为教育领域从未出现过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必须首先对微课进行了解和研究,掌握微课的使用方法,并将微课和课本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微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一、微课的运用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教师进行重点内容的传授,学生主要是认真听讲和完善笔记。由于教学模
摘 要:阅读是学习语文重要基础,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读懂与掌握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电子白板是信息技术发展下衍生的一种高效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语文知识简单化学习,还能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电子白板运用到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以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直观的阅读学习体验与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与效果。  关键词:电子白板 小学
教学生说真话、做真事、养真性、动真情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人如此,文章亦是如此。一篇文章要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诚恳”是前提,素材、语言、情感等都是如此,其中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人,这样的文章能引起大家共鸣,自然就是佳作。当前,学生作文中出现许多平淡无趣或矫揉造作的文章,不少学生忽视自己的真实体验,写作时不注重真情实感的渗入,一味模仿、无病呻吟或勉强说愁,结果往往是言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阶段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要能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笔者结合课标要求和作文教学中的困难,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战情况,提出“循环作文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按一定标准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
[摘 要:新时代中,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也逐年扩大,保障党员发展质量,是我国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严格把好“入口关”“程序关”“培训关”“考察关”“责任关”“监督关”,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增加,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12月3
部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名著阅读就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编版教材强调名著阅读重要地位,可是名著阅读的效果却不理想。本文以《镜花缘》为例探究如何利用形成性评价来提升名著阅读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提升个体思维品质的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毋庸
所谓思维,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常见的思维能力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好各种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对前两个思维能力进行阐述。  一、运用形象思维可以提高描写和语言表达能力  1.形象思维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完整和跳跃。常见的语文形象思维有想象、联想、再造想象。这三个是特殊形式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读写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读写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可以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一举多得的教育目的,这也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以写作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养的目的。在
信息化教学是指以教学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手段,教师关注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顺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强调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起到的关键作用即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查阅资料、搜索信息和交流等。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度不高  如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依旧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授,学生接收,即使学校为教师配备了多媒体等信息化设备,很多教师依然选择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