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鞍底乡位于云南红河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靠近中越边境线,有着与世隔绝般的原始风貌。2017年初夏,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次大规模的蝴蝶盛会。
云南风景如画、植物茂盛,蝴蝶的种类众多。三百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描述过大理蝴蝶泉边“蝴蝶会”的情景:“……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以此月群而视之,过五月乃已。”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是当地蝴蝶交尾产卵的季节,千万只彩蝶纷飞于花丛、林间,首尾相接,像一串串彩珠悬吊于泉水之上,此时,白族青年男女也会来到蝴蝶泉边,一边赏蝶,一边对山歌、挑选意中人,故名“蝴蝶会”。
一进入马鞍底乡,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热带花园。这里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境内,公路两边山峰连绵,奇秀迷人,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让人心底泛起一阵清凉。我们一路经过了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看到无数珍稀植物:低海拔的热带雨林中,望天树、东经龙脑香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随处可见;中海拔区域则有大面积的四季常绿阔叶林;进入高海拔区域,是典型的热带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可以看到长蕊木兰、云南红豆杉、原始莲座蕨、杪椤、鹅掌楸等6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第三纪植物残余种。原始森林边的山坡上绽放着各色小野花,一个个造型别致的瑶族、哈尼族、彝族山寨散落其中,像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这天恰逢赶集的日子,马鞍底乡不大的街道上聚集了方圆十多里的村民,热闹非凡,越南的边民们也早早背着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跨过了边界线。集市上,新鲜的木耳、香菌又肥又大,两块钱能买一大堆,足够一家人吃上两天。这些山珍都是当地居民从原始森林里采摘的,今天采完明天又会生长出来,采不尽也吃不完,木耳、香菌是当地餐桌上的主要食材,吃不完便用来喂猪,所以当地的猪肉都带有一股菌香。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区,赶集的人群中可以看到哈尼族、瑶族、傣族……绚丽多彩的服饰,各种各样的银饰品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马鞍底乡的裂缝峡谷,是中越边境线上最奇特的一个地方。汽车行驶在半山腰,公路左边是一百多米深的山谷,谷间流淌着的一条条溪水汇聚成了中越两国的界河——龙脖河。转过一道奇形怪状的险弯后,车子停在一块空地,我们的向导——当地林业保护站的巡护员朱万陆告诉我们:“这就是天生桥,一个以裂缝峡谷为国界的地方。”
所谓“天生桥”,其实是1963年人工修建的,现在成为中越两国边民过境的主要通道,小桥长约3米,最窄处只有75厘米,两侧分别矗立着中越两国的界碑。
脚下传来流水的轰鸣声,循声望去,地上有一道宽1米、深达数十米的大裂缝,湍急的水流在裂缝底部奔泻而过,撞击周围的石壁,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溅起一串串銀色的水花。沿石阶下到60多米深的谷底,这里就是裂缝峡谷与龙脖河的交接处,一年四季清澈如镜的龙脖河水从落差100多米的狭窄河床中喷涌而下,在谷底汇成急流,怒吼着冲出峡谷。这峡谷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窄和深,平均宽度2米,最窄处0.5米,深20—45米,如同一个力大无穷的力士用巨斧在山中劈开的一道裂缝。
这天早上,我在天生桥的河边拍摄,取景框里突然闯进一只蝴蝶。放下相机,又看到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从不远处的竹林里飞来,掠过我的头顶,在边境线上往来穿梭。
当天,我们乘车沿着弯曲的乡村公路前往海拔1000—1300米的石头寨、鸡窝寨。寨子周边环绕着竹林和两千多株树龄超过百年的野生茶树,成群结队的蝴蝶在各个角落飞舞,有的飞进人家家里串门,有的还会落在人们的手指上、肩膀上,几个准备去乡里赶集的彝族妇女说笑着从我们身边走过,她们高高的背箩上也站满了蝴蝶。 飙水岩瀑布位于海拔1500米的金平分水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边缘,因瀑布下面有一个叫飙水岩的哈尼族小村而得名。村中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习俗,房屋呈磨菇状,村头村尾有古老的水碓,不停上下摆动,舂着新米;哈尼族大妈背着小孙子,摇着“嗡嗡”作响的木制老纺车纺棉线。村子后面便是自然保护区,飙水岩瀑布巨大的水流从海拔3012米的原始森林流出,顺着高180多米的花岗岩倾泻而下,叠起千层浪。瀑布旁边的竹林、树林里也有三五成群的彩色蝴蝶,不怕人,就在我们周围自在飞舞,有几只调皮的还不时用轻巧的翅膀抚摸一下我们的脸颊,随后又得意洋洋地飞到野花上追逐、盘旋,还有的随着我们一起走向树林深处。向导朱万陆说,每到夏天,蝴蝶都会飞到这里聚会,漫天飞舞,色彩斑斓,加上森林、瀑布、蘑菇房,构成了一道迷人的景观。
同伴王英是著名的野生动物女摄影师,除了拍摄,对于各种生物的习性也有深入了解。她说,早在60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蝴蝶,它们是昆虫中数量很大的一类。大自然中,以色彩作为生命的装饰,最出色的应该莫过于花朵与蝴蝶了。蝴蝶在空中飞舞时,我们瞥见的只是一点主色,如果有机会凑近观察,可以看到它们身上色彩的不同层次,以及多样的花纹。蝴蝶的翅膜上长着一种粉状鳞片,含有多种特殊的化学色素颗粒,鳞片表面构造特殊,生有成千条横行脊纹,每条脊纹上又有许多并行的薄片叠合,在光线照射下会发生反射、曲折、干涉等光学现象,使蝴蝶的颜色和斑纹艳丽耀目。
蝴蝶是一种变温动物,体温上升到20℃以上才能活动自如,而晒太阳能够更快地升高体温。为了更好吸收阳光中的热能,蝴蝶们各有各的高招:色彩华丽、体态轻盈的蓝地蛱蝶,伸开翅膀悬挂在草叶尖端,腹面正对太阳;翅膀宽大、体形纤细的丽蛱蝶,把最能吸收热能的透明的青色翅膀优雅地张开,让阳光垂直照射在它的背部;灵巧的雀眼蚬蝶,把布满雀眼状花斑的棕色翅膀尽力撑开成伞状,像一把小花伞插在花枝上;大头圆身、翅膀狭小的弄蝶,是路边草丛中最容易见到的蝶种,早晨和傍晚才出来活动,它们有深棕色的翅,身上还长着细密的、由鳞片衍化成的绒毛,随着太阳的起落,它们会在草地上看似慢条斯理、实则无比精确地转换方向,半张着四翅,使自己始终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阳光照射。
竹林边的泥水里,有几只蝴蝶不慎掉落,正在挣扎,附近哈尼寨子的几个孩子跑过来,守在蝴蝶身边,用树枝将它们轻轻地从泥水中托起,放到干爽的地面上,一个小女孩不停挥舞手中的树枝,帮蝴蝶驱赶小鸟、小虫。阳光很温暖,蝴蝶们润湿的翅膀很快变得轻盈起来,慢慢舒展着,终于重新振翅飞到了空中。我问小女孩是否知道这些蝴蝶的名字,她说:不知道啊,它们就是一些会飞的花花。然后就追着蝴蝶跑开了。
我曾经向往了很多年的“蝴蝶会”,如今总算在这神秘的中越边境地区看到了。也许,只要我们能像马鞍底乡的人们一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云南这个美丽的植物王国里,曾经的各种自然盛会还会一一再现。
“蝴蝶会”在云南消失了?
云南风景如画、植物茂盛,蝴蝶的种类众多。三百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描述过大理蝴蝶泉边“蝴蝶会”的情景:“……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以此月群而视之,过五月乃已。”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是当地蝴蝶交尾产卵的季节,千万只彩蝶纷飞于花丛、林间,首尾相接,像一串串彩珠悬吊于泉水之上,此时,白族青年男女也会来到蝴蝶泉边,一边赏蝶,一边对山歌、挑选意中人,故名“蝴蝶会”。

一进入马鞍底乡,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热带花园。这里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境内,公路两边山峰连绵,奇秀迷人,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让人心底泛起一阵清凉。我们一路经过了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看到无数珍稀植物:低海拔的热带雨林中,望天树、东经龙脑香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随处可见;中海拔区域则有大面积的四季常绿阔叶林;进入高海拔区域,是典型的热带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可以看到长蕊木兰、云南红豆杉、原始莲座蕨、杪椤、鹅掌楸等6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第三纪植物残余种。原始森林边的山坡上绽放着各色小野花,一个个造型别致的瑶族、哈尼族、彝族山寨散落其中,像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这天恰逢赶集的日子,马鞍底乡不大的街道上聚集了方圆十多里的村民,热闹非凡,越南的边民们也早早背着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跨过了边界线。集市上,新鲜的木耳、香菌又肥又大,两块钱能买一大堆,足够一家人吃上两天。这些山珍都是当地居民从原始森林里采摘的,今天采完明天又会生长出来,采不尽也吃不完,木耳、香菌是当地餐桌上的主要食材,吃不完便用来喂猪,所以当地的猪肉都带有一股菌香。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区,赶集的人群中可以看到哈尼族、瑶族、傣族……绚丽多彩的服饰,各种各样的银饰品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马鞍底乡的裂缝峡谷,是中越边境线上最奇特的一个地方。汽车行驶在半山腰,公路左边是一百多米深的山谷,谷间流淌着的一条条溪水汇聚成了中越两国的界河——龙脖河。转过一道奇形怪状的险弯后,车子停在一块空地,我们的向导——当地林业保护站的巡护员朱万陆告诉我们:“这就是天生桥,一个以裂缝峡谷为国界的地方。”
所谓“天生桥”,其实是1963年人工修建的,现在成为中越两国边民过境的主要通道,小桥长约3米,最窄处只有75厘米,两侧分别矗立着中越两国的界碑。
脚下传来流水的轰鸣声,循声望去,地上有一道宽1米、深达数十米的大裂缝,湍急的水流在裂缝底部奔泻而过,撞击周围的石壁,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溅起一串串銀色的水花。沿石阶下到60多米深的谷底,这里就是裂缝峡谷与龙脖河的交接处,一年四季清澈如镜的龙脖河水从落差100多米的狭窄河床中喷涌而下,在谷底汇成急流,怒吼着冲出峡谷。这峡谷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窄和深,平均宽度2米,最窄处0.5米,深20—45米,如同一个力大无穷的力士用巨斧在山中劈开的一道裂缝。
世界级的蝴蝶谷
这天早上,我在天生桥的河边拍摄,取景框里突然闯进一只蝴蝶。放下相机,又看到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从不远处的竹林里飞来,掠过我的头顶,在边境线上往来穿梭。

当天,我们乘车沿着弯曲的乡村公路前往海拔1000—1300米的石头寨、鸡窝寨。寨子周边环绕着竹林和两千多株树龄超过百年的野生茶树,成群结队的蝴蝶在各个角落飞舞,有的飞进人家家里串门,有的还会落在人们的手指上、肩膀上,几个准备去乡里赶集的彝族妇女说笑着从我们身边走过,她们高高的背箩上也站满了蝴蝶。 飙水岩瀑布位于海拔1500米的金平分水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边缘,因瀑布下面有一个叫飙水岩的哈尼族小村而得名。村中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习俗,房屋呈磨菇状,村头村尾有古老的水碓,不停上下摆动,舂着新米;哈尼族大妈背着小孙子,摇着“嗡嗡”作响的木制老纺车纺棉线。村子后面便是自然保护区,飙水岩瀑布巨大的水流从海拔3012米的原始森林流出,顺着高180多米的花岗岩倾泻而下,叠起千层浪。瀑布旁边的竹林、树林里也有三五成群的彩色蝴蝶,不怕人,就在我们周围自在飞舞,有几只调皮的还不时用轻巧的翅膀抚摸一下我们的脸颊,随后又得意洋洋地飞到野花上追逐、盘旋,还有的随着我们一起走向树林深处。向导朱万陆说,每到夏天,蝴蝶都会飞到这里聚会,漫天飞舞,色彩斑斓,加上森林、瀑布、蘑菇房,构成了一道迷人的景观。
同伴王英是著名的野生动物女摄影师,除了拍摄,对于各种生物的习性也有深入了解。她说,早在60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蝴蝶,它们是昆虫中数量很大的一类。大自然中,以色彩作为生命的装饰,最出色的应该莫过于花朵与蝴蝶了。蝴蝶在空中飞舞时,我们瞥见的只是一点主色,如果有机会凑近观察,可以看到它们身上色彩的不同层次,以及多样的花纹。蝴蝶的翅膜上长着一种粉状鳞片,含有多种特殊的化学色素颗粒,鳞片表面构造特殊,生有成千条横行脊纹,每条脊纹上又有许多并行的薄片叠合,在光线照射下会发生反射、曲折、干涉等光学现象,使蝴蝶的颜色和斑纹艳丽耀目。
蝴蝶是一种变温动物,体温上升到20℃以上才能活动自如,而晒太阳能够更快地升高体温。为了更好吸收阳光中的热能,蝴蝶们各有各的高招:色彩华丽、体态轻盈的蓝地蛱蝶,伸开翅膀悬挂在草叶尖端,腹面正对太阳;翅膀宽大、体形纤细的丽蛱蝶,把最能吸收热能的透明的青色翅膀优雅地张开,让阳光垂直照射在它的背部;灵巧的雀眼蚬蝶,把布满雀眼状花斑的棕色翅膀尽力撑开成伞状,像一把小花伞插在花枝上;大头圆身、翅膀狭小的弄蝶,是路边草丛中最容易见到的蝶种,早晨和傍晚才出来活动,它们有深棕色的翅,身上还长着细密的、由鳞片衍化成的绒毛,随着太阳的起落,它们会在草地上看似慢条斯理、实则无比精确地转换方向,半张着四翅,使自己始终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阳光照射。

竹林边的泥水里,有几只蝴蝶不慎掉落,正在挣扎,附近哈尼寨子的几个孩子跑过来,守在蝴蝶身边,用树枝将它们轻轻地从泥水中托起,放到干爽的地面上,一个小女孩不停挥舞手中的树枝,帮蝴蝶驱赶小鸟、小虫。阳光很温暖,蝴蝶们润湿的翅膀很快变得轻盈起来,慢慢舒展着,终于重新振翅飞到了空中。我问小女孩是否知道这些蝴蝶的名字,她说:不知道啊,它们就是一些会飞的花花。然后就追着蝴蝶跑开了。
我曾经向往了很多年的“蝴蝶会”,如今总算在这神秘的中越边境地区看到了。也许,只要我们能像马鞍底乡的人们一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云南这个美丽的植物王国里,曾经的各种自然盛会还会一一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