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考试题中,名著的考试年年必考,重点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帮助学生阅读名著、进而提高名著阅读试题分数,赢得学生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我想,正确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名著,保持阅读兴趣,是我们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就这一点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放松心情、潜心阅读
让学生认为名著阅读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是和作者心灵上的交流,是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的过程,而不是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不能当作一种阅读负担,如果带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去读书,那是应付应付老师,完成阅读任务,不会有任何效果。我们要让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鼓励学生广泛收集名著,加大阅读量。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的阅读量有增无减。阅读时,还应该增加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章节、同一故事情节阅读的次数。改变学生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多读几遍,钻深一点,悟透一点,才会记忆更深刻、有更深的领悟。比如前年的中考试题中,说是“林冲火烧草料场”,没有读过原著的学生或是读书应付的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结果在这一题上吃了亏。因此,孩子在阅读时结合名著,还要做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有一道试题“三英战吕布”问“三英”都是谁,结果很多学生都卡了壳。其实“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很精彩的一章,就是因为学生阅读时马虎或者是应付,没有以轻松的心情、潜心阅读造成的结果。
二、重视学生名著阅读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独特体验”充分反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名著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不同。只要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学生思考、体验、感悟,我们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只有这样,名著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例如,在《西游记》中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学生读到的是忠诚,有的学生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正义……我们要坚决抵制将别人特别是自己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智慧,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智慧。
三、营造名著阅读的良好氛围
创造愉快、欢乐、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能激发学生投身读书活动的热情,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同时,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对读书乐此不彼。
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为了创设一种读书的氛围,“名著读书时”,是我每周四进行的活动之一。在“名著读书时”上,以收集读书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人物、篇章推荐、读书小窍门等形式进行,同学之间互相推荐看过的人物、情节,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学生的读书热情大大提高了。在学习伙伴间形成名著阅读的氛围中,让名著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
我还特别注重环境布置,营造一种读书氛围。在班级的墙上贴了读书名人名言,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班级的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此外,将读书的方案和推荐书目张贴在墙内,让学生时时都感受到读书的必要。
四、注重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在中学时期是养成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奖,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艰险找书看,一日不读书就很难受。为了躲避老板的监视和禁止,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储藏室、板棚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始终不忘读书,从而具备了高深的文化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伟大的文学家。看来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总之,点燃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学生自然会陶醉于书中情节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学生被名著吸引住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总会有那么几个躲在书桌后面的“冒险”的阅读者。
一、让学生放松心情、潜心阅读
让学生认为名著阅读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是和作者心灵上的交流,是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的过程,而不是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不能当作一种阅读负担,如果带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去读书,那是应付应付老师,完成阅读任务,不会有任何效果。我们要让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鼓励学生广泛收集名著,加大阅读量。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的阅读量有增无减。阅读时,还应该增加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章节、同一故事情节阅读的次数。改变学生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多读几遍,钻深一点,悟透一点,才会记忆更深刻、有更深的领悟。比如前年的中考试题中,说是“林冲火烧草料场”,没有读过原著的学生或是读书应付的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结果在这一题上吃了亏。因此,孩子在阅读时结合名著,还要做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有一道试题“三英战吕布”问“三英”都是谁,结果很多学生都卡了壳。其实“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很精彩的一章,就是因为学生阅读时马虎或者是应付,没有以轻松的心情、潜心阅读造成的结果。
二、重视学生名著阅读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独特体验”充分反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名著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不同。只要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学生思考、体验、感悟,我们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只有这样,名著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例如,在《西游记》中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学生读到的是忠诚,有的学生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正义……我们要坚决抵制将别人特别是自己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智慧,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智慧。
三、营造名著阅读的良好氛围
创造愉快、欢乐、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能激发学生投身读书活动的热情,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同时,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对读书乐此不彼。
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为了创设一种读书的氛围,“名著读书时”,是我每周四进行的活动之一。在“名著读书时”上,以收集读书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人物、篇章推荐、读书小窍门等形式进行,同学之间互相推荐看过的人物、情节,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学生的读书热情大大提高了。在学习伙伴间形成名著阅读的氛围中,让名著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
我还特别注重环境布置,营造一种读书氛围。在班级的墙上贴了读书名人名言,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班级的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此外,将读书的方案和推荐书目张贴在墙内,让学生时时都感受到读书的必要。
四、注重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在中学时期是养成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奖,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艰险找书看,一日不读书就很难受。为了躲避老板的监视和禁止,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储藏室、板棚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始终不忘读书,从而具备了高深的文化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伟大的文学家。看来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总之,点燃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学生自然会陶醉于书中情节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学生被名著吸引住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总会有那么几个躲在书桌后面的“冒险”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