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也不知道P2P是啥玩意,就知道网上也能理财。按按鼠标,点点手机,就能钱生钱。”出生于1960年的钱女士这样向《方圆》记者解释自己投资P2P的原因。
去年年初,地铁、电视上到处都是P2P的广告,里面所说的利息远高于银行让钱女士眼睛一亮。之后,而且亲戚、朋友和邻居都说安全的,又可以随时提现,便把好几万养老钱投了进去。
然而,互联网投资并不如纸上宣传的那么安全。到了去年6月份,钱女士开始收不到返息,身边的几个朋友也是如此。几个人一合计,就相约到公司所在地看看。结果发现,公司大门紧闭,业务员、经理早已不见踪影。
钱女士遭遇的跑路小公司在e租宝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去年12月16日,e租宝被警方立案侦查,非法集资500多亿,涉及90万投资人。一时间,互联网金融从人人追捧的新经济模式变为诈骗横行的投资雷区。
雷区遍布的互联网金融
所谓互联网金融,根据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
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走俏使得互联网金融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也成了骗子眼里的“商机”,围绕P2P网贷、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产品(基金、保险、信托)、金融互助,构筑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
以e租宝、里外贷、融信宝为典型的问题P2P是骗局的重灾区。据网贷之家发布的《中国P2P网贷行业2016年2月月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底,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为2519家,新增问题平台高达74家,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425家。从2014年7月“e租宝”上线至2015年12月被查封,“钰诚系”相关犯罪嫌疑人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虚构融资租赁项目,持续采用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累计交易发生额达700多亿元。
股权众筹骗局也不鲜见。比如南京一家名为“虾米电子科技”的公司就声称2016年“很快将在新三板上市”,需要通过股权投资融资:任何投资者购买公司至少5万元的股权,就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创业股东”。经法院认定,该公司的这一经营模式构成传销,其兜售假股票的违法所得均被没收。
另外,随着“互联网 ”概念的兴起,各种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产品也成了诈骗噱头。比如风靡一时的“瑞士共同基金”,宣称是全球最大的基金,收益率超过300%,曾让全国17万人受骗,涉案金额超10亿元。
宣称“慈善互助”、金融互助则是互联网金融传销的常见模式。如“MMM互助”平台称自己没有中央账户,钱在玩家手里流通,是私人的一种互相捐款帮助,但每个月的利率却高达30%。2015年11月11日,银监会联合四部委针对金融传销典型案例“MMM金融互助社区”进行风险提示,提示称,金融传销依托了更新的传销渠道,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站、博客、微信、QQ等平台公开宣传,波及范围广。2016年初,四部委再次就该案例给出风险提示,并首次明确点名“MMM金融互助社区”系非法机构。
“互联网 ”金融骗术多
在互联网骗局中,每种骗局都会结合概念,用不同的手段包装自己。
比如股权众筹骗局中多以“原始股”为名非法集资。2015年11月被批捕的上海优索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段国帅就是如此,其炮制的假股票骗局骗取上千名河南投资者的2亿多元资金。
“把企业打扮成即将要上市的公司,是不法分子得手的关键。”案件承办人介绍,段国帅等人在河南召开“增资扩股”发布会,宣布该“上市公司”将定向发行“原始股”。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侦监一处副处长郭佳向《方圆》记者介绍,如果有公司自称定向增资扩股,又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向不特定的公众销售股票,实际上已涉嫌违反证券法关于“不得变相公开发行股票”的规定。在我国,投资者只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承担新三板交易结算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可以买卖股票,网络推销交易的所谓“原始股”并不受法律保护。
基金、信托、保险是传统的金融产品,这给仿冒网站销售提供了可乘之机。
刘女士是网络销售假基金的受害者。通过嫌疑人王某,刘女士得知有一个叫“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上的投资项目,1600美元为一手,一次性投资八手,回报率为每日占投资总额的1.5个百分点,2个月零8天就可收回全部本金。
巨大的投资回报吸引了刘女士等人,他们随即凑齐现金人民币1.28万元交给王某。王某还积极煽动刘女士等人动员其他人入会加盟,介绍费为投资总额的1成到1.2成;之后陆续有近70人以同等方式投资进来,总金额约人民币170万元。同年12月12日,刘女士发现“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站”已经关闭,王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今年3月,广东惠州警方破获了这起特大网络虚假基金诈骗案,犯罪嫌疑人利用“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站”、“纳斯达克全球投资”网站等,骗取多人购买虚假基金,至少造成70多人上当受骗,经济损失约人民币170多万元。
“在我国发行基金有着严格的门槛限制,就发行公募基金而言,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投资者买基金首先要看公司是否有资格发行。如果投资私募基金,投资者要100万起投、净资产1000万以上、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等,普通老百姓很难成为合格投资者。”郭佳认为。
此外,互联网金融骗局中也不乏传销的身影:60元即可做投资,推荐加入再奖10%……以MMM为代表的“金融互助社区”层出不穷。在这里投资,最低60元最高6万元人民币,每日利息1%,30天必须本金利息一起提出,提款系统自动匹配其他的玩家打款。此外,平台还设置“推荐奖”,即使只注册不投资的话,推荐奖也可照拿。如2015年,安徽警方破获的“互助兴邦”网络传销案,要求新会员缴纳1368元的费用,并按照比例向先后加入的每个层级“赠与”金额,如发展下线则可接受下线按比例“赠予”的金额。会员涉及全国21个省份,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
去年年初,地铁、电视上到处都是P2P的广告,里面所说的利息远高于银行让钱女士眼睛一亮。之后,而且亲戚、朋友和邻居都说安全的,又可以随时提现,便把好几万养老钱投了进去。
然而,互联网投资并不如纸上宣传的那么安全。到了去年6月份,钱女士开始收不到返息,身边的几个朋友也是如此。几个人一合计,就相约到公司所在地看看。结果发现,公司大门紧闭,业务员、经理早已不见踪影。
钱女士遭遇的跑路小公司在e租宝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去年12月16日,e租宝被警方立案侦查,非法集资500多亿,涉及90万投资人。一时间,互联网金融从人人追捧的新经济模式变为诈骗横行的投资雷区。
雷区遍布的互联网金融
所谓互联网金融,根据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
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走俏使得互联网金融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也成了骗子眼里的“商机”,围绕P2P网贷、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产品(基金、保险、信托)、金融互助,构筑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
以e租宝、里外贷、融信宝为典型的问题P2P是骗局的重灾区。据网贷之家发布的《中国P2P网贷行业2016年2月月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底,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为2519家,新增问题平台高达74家,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425家。从2014年7月“e租宝”上线至2015年12月被查封,“钰诚系”相关犯罪嫌疑人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虚构融资租赁项目,持续采用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累计交易发生额达700多亿元。
股权众筹骗局也不鲜见。比如南京一家名为“虾米电子科技”的公司就声称2016年“很快将在新三板上市”,需要通过股权投资融资:任何投资者购买公司至少5万元的股权,就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创业股东”。经法院认定,该公司的这一经营模式构成传销,其兜售假股票的违法所得均被没收。
另外,随着“互联网 ”概念的兴起,各种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产品也成了诈骗噱头。比如风靡一时的“瑞士共同基金”,宣称是全球最大的基金,收益率超过300%,曾让全国17万人受骗,涉案金额超10亿元。
宣称“慈善互助”、金融互助则是互联网金融传销的常见模式。如“MMM互助”平台称自己没有中央账户,钱在玩家手里流通,是私人的一种互相捐款帮助,但每个月的利率却高达30%。2015年11月11日,银监会联合四部委针对金融传销典型案例“MMM金融互助社区”进行风险提示,提示称,金融传销依托了更新的传销渠道,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站、博客、微信、QQ等平台公开宣传,波及范围广。2016年初,四部委再次就该案例给出风险提示,并首次明确点名“MMM金融互助社区”系非法机构。
“互联网 ”金融骗术多
在互联网骗局中,每种骗局都会结合概念,用不同的手段包装自己。
比如股权众筹骗局中多以“原始股”为名非法集资。2015年11月被批捕的上海优索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段国帅就是如此,其炮制的假股票骗局骗取上千名河南投资者的2亿多元资金。
“把企业打扮成即将要上市的公司,是不法分子得手的关键。”案件承办人介绍,段国帅等人在河南召开“增资扩股”发布会,宣布该“上市公司”将定向发行“原始股”。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侦监一处副处长郭佳向《方圆》记者介绍,如果有公司自称定向增资扩股,又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向不特定的公众销售股票,实际上已涉嫌违反证券法关于“不得变相公开发行股票”的规定。在我国,投资者只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承担新三板交易结算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可以买卖股票,网络推销交易的所谓“原始股”并不受法律保护。
基金、信托、保险是传统的金融产品,这给仿冒网站销售提供了可乘之机。
刘女士是网络销售假基金的受害者。通过嫌疑人王某,刘女士得知有一个叫“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上的投资项目,1600美元为一手,一次性投资八手,回报率为每日占投资总额的1.5个百分点,2个月零8天就可收回全部本金。
巨大的投资回报吸引了刘女士等人,他们随即凑齐现金人民币1.28万元交给王某。王某还积极煽动刘女士等人动员其他人入会加盟,介绍费为投资总额的1成到1.2成;之后陆续有近70人以同等方式投资进来,总金额约人民币170万元。同年12月12日,刘女士发现“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站”已经关闭,王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今年3月,广东惠州警方破获了这起特大网络虚假基金诈骗案,犯罪嫌疑人利用“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站”、“纳斯达克全球投资”网站等,骗取多人购买虚假基金,至少造成70多人上当受骗,经济损失约人民币170多万元。
“在我国发行基金有着严格的门槛限制,就发行公募基金而言,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投资者买基金首先要看公司是否有资格发行。如果投资私募基金,投资者要100万起投、净资产1000万以上、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等,普通老百姓很难成为合格投资者。”郭佳认为。
此外,互联网金融骗局中也不乏传销的身影:60元即可做投资,推荐加入再奖10%……以MMM为代表的“金融互助社区”层出不穷。在这里投资,最低60元最高6万元人民币,每日利息1%,30天必须本金利息一起提出,提款系统自动匹配其他的玩家打款。此外,平台还设置“推荐奖”,即使只注册不投资的话,推荐奖也可照拿。如2015年,安徽警方破获的“互助兴邦”网络传销案,要求新会员缴纳1368元的费用,并按照比例向先后加入的每个层级“赠与”金额,如发展下线则可接受下线按比例“赠予”的金额。会员涉及全国21个省份,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