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教师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感悟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环境和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进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这样的学习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从学生身边,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提炼数学
记得我在去年执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堂上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拿出了三角板,有的学生指着教室里的小队旗,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带的红领巾就是一个三角形。”我说:“好,同学们身边的三角形可真多啊!就以测量自己的红领巾的面积为例,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一听可高兴了,连忙取下自己的红领巾,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始计算起来。有的小组用准备好的米尺,很快量出了红领巾的底和高,算出了红领巾的面积,有的小组用20cm长的尺子,连续几次才量出了红领巾的底和高,算出了红领巾的面积,用的时间稍微长一些,还有一定误差,有几个爱动脑筋的学生是这样计算的:
1.学生A把红领巾展开,沿着高将红领巾对折,完全重合成两层的直角三角形,再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再乘以2,就得到了红领巾的面积。这种算法用的时间比前一个同学少一些,准确率也比前一个同学高一些。
2.学生B把红领巾的三个角往底边中点对折,重合成一个两层的长方形,分别测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出来再乘以2,就得到了红领巾的面积。
3.学生C把红领巾沿着高对折,重合成两层直角三角形,再对折重叠成四层的小长方形,然后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算出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再乘以4,就得到了红领巾的面积。
这堂课,学生表现得格外积极,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个个跃跃欲试,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下了课,有的学生这样说:“数学真神奇啊!一个小小的红领巾,竟能引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还有的学生这么说:“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数学知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
二、让学生用“生活化”的模式学习数学
让学生“用生活模式”来学习,旨在使学生利用自身的能力学习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生活化”的模式掌握并应用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生活化模式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交流和联系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将传统的教室座位模式变为圆圈小组合作式。我在执教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因数和倍数》时,根据因数、倍数的特点依次分成几个集合圈,采取圆圈型的生活型座位模式,将学生与教师置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和谐的生活型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成功提供了基础。
2.把数学问题放到生活情境中,增强实践环节,解决数学问题。我在执教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植树问题》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株数的关系,组织同桌同学合作“植树”(竖着摆铅笔)的方法,让学生把铅笔竖着摆在桌子上,将每次摆的铅笔数与间隔数记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表内的数据规律,得出“植树株数=间隔数+1”;再让学生用剪刀剪纸条的实践操作,把数学问题进行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明白“锯的段数=锯的次数+1”的生活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将数学问题放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现经验材料的数学化。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想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指出:“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增强,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吸引学生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手握这把金钥匙,学生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苏教版教材不仅注重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还充分注意到了趣味性地展现知识,及在趣味性中运用知识。例如,《快乐的队日活动》就是以一幅漂亮的图案呈现出学生们队日活动的情况。当这一幅图画一出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画面色彩纷呈,而图中学生的队日活动又是那么有趣。虽不能亲临现场,但也能感受其中热烈的气氛,于是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即使图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不一定能引起学生兴趣,但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就让他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在兴趣的驱使下,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就能发挥主动性,从图中收集信息,找出相应数量关系,这样不仅解决了知识的应用问题,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学会在生活场景中提炼有效的数据,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就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悟数学,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文献:
[1]梁炳南.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广东科技,2008.
[2]侯忠明.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3]陈海霞.联系生活实践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07.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责编 张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感悟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环境和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进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这样的学习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从学生身边,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提炼数学
记得我在去年执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堂上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拿出了三角板,有的学生指着教室里的小队旗,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带的红领巾就是一个三角形。”我说:“好,同学们身边的三角形可真多啊!就以测量自己的红领巾的面积为例,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一听可高兴了,连忙取下自己的红领巾,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始计算起来。有的小组用准备好的米尺,很快量出了红领巾的底和高,算出了红领巾的面积,有的小组用20cm长的尺子,连续几次才量出了红领巾的底和高,算出了红领巾的面积,用的时间稍微长一些,还有一定误差,有几个爱动脑筋的学生是这样计算的:
1.学生A把红领巾展开,沿着高将红领巾对折,完全重合成两层的直角三角形,再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再乘以2,就得到了红领巾的面积。这种算法用的时间比前一个同学少一些,准确率也比前一个同学高一些。
2.学生B把红领巾的三个角往底边中点对折,重合成一个两层的长方形,分别测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出来再乘以2,就得到了红领巾的面积。
3.学生C把红领巾沿着高对折,重合成两层直角三角形,再对折重叠成四层的小长方形,然后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算出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再乘以4,就得到了红领巾的面积。
这堂课,学生表现得格外积极,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个个跃跃欲试,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下了课,有的学生这样说:“数学真神奇啊!一个小小的红领巾,竟能引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还有的学生这么说:“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数学知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
二、让学生用“生活化”的模式学习数学
让学生“用生活模式”来学习,旨在使学生利用自身的能力学习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生活化”的模式掌握并应用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生活化模式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交流和联系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将传统的教室座位模式变为圆圈小组合作式。我在执教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因数和倍数》时,根据因数、倍数的特点依次分成几个集合圈,采取圆圈型的生活型座位模式,将学生与教师置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和谐的生活型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成功提供了基础。
2.把数学问题放到生活情境中,增强实践环节,解决数学问题。我在执教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植树问题》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株数的关系,组织同桌同学合作“植树”(竖着摆铅笔)的方法,让学生把铅笔竖着摆在桌子上,将每次摆的铅笔数与间隔数记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表内的数据规律,得出“植树株数=间隔数+1”;再让学生用剪刀剪纸条的实践操作,把数学问题进行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明白“锯的段数=锯的次数+1”的生活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将数学问题放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现经验材料的数学化。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想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指出:“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增强,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吸引学生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手握这把金钥匙,学生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苏教版教材不仅注重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还充分注意到了趣味性地展现知识,及在趣味性中运用知识。例如,《快乐的队日活动》就是以一幅漂亮的图案呈现出学生们队日活动的情况。当这一幅图画一出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画面色彩纷呈,而图中学生的队日活动又是那么有趣。虽不能亲临现场,但也能感受其中热烈的气氛,于是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即使图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不一定能引起学生兴趣,但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就让他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在兴趣的驱使下,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就能发挥主动性,从图中收集信息,找出相应数量关系,这样不仅解决了知识的应用问题,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学会在生活场景中提炼有效的数据,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就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悟数学,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文献:
[1]梁炳南.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广东科技,2008.
[2]侯忠明.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3]陈海霞.联系生活实践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07.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