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发言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参与率高,则效果愈好。同时你也会发现,同样发出一个问题,一年级的课堂里几乎是人人挥手踮脚,争先抢答,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举手的人越来越少,有时近乎冷场。
为究其“降温”的原因,笔者有意选择了一年级与五年级各一个班学生作了对比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有发言欲望的学生,一年级占100%,五年级占90%;因怕说错被老师批评、被同伴取笑或被家长苛责的学生,一年级占12%,五年级92%。这种欲望相近、结果甚远的状况告诉我们,学生课堂创新学习的安全系数在呈几何级数减少,创新思维通道受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堵塞源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营造充满“安全感”的课堂尤为重要。
一、施展师爱魅力,精心编织创新学习的“安全带”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师爱,这种爱具有强大的道德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它不但有助于喚起教师创新教育的安全意识,还有助于为学生编织创新学习的“安全带”。这条“安全带”,一头系着尊重,一头系着呵护。
1、 尊重是爱。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求,处在成长中的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尊重。课上,当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时,教师要真诚地说一声“请”;学生发言时,教师要面带微笑,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全神贯注地听着;学生发言正确时要点头赞许,发言精彩时要带头鼓掌,千万不要吝惜“好、真好”一类的赞美词。
2、 呵护也是爱。课上遇到学生发言时思维不畅通、表达不准确、答非所问、甚至欲说不能是常有的事。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个换位思考,坚持与他们“同行”。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期望,用亲切的话语鼓励他们,在适当的时间点拨他们,让他们尝到创新学习的甜头。对于那些胆小者,更要加倍呵护,要为他们设计低坡度的练习,要用商量的语气请他们发言,甚至还可以抚摸他们的头,拉他们的手,用师爱的魅力为他们壮胆、助威。当看到他们身上迸发出创新学习的一星火花时,就要及时加薪助燃。
二、运用新异刺激,潜心营造创新学习的“安全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大脑功能的发展存在一个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能得到适当而及时的刺激,就容易唤起好奇心,推动学生去追求、去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新奇有趣的创造活动,拓展创新学习的自由空间,刺激学生的大脑,激活其智力因子,让学生开放思想、摆脱惯性、改变定势,尽情舒展个性,使他们既有“天马行空”般的陶然,又有进驻“安全岛”般的泰然。
1、活动的开放性。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具有变化性、粘连性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在亢奋之中。例如:拼音识字教学,可以采用“看图想象”、“打电话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哑剧表演”、“开火车”、“摘苹果”、“猜一猜”、“做一做”、“拼一拼”等活动形式,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这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相机培养出来。
2、活动的新颖性。任何一种好的形式,用多了,用久了,也会令人乏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因龄而异,因文而异,创设活动情境,紧紧吸引住每个学生。例如,针对写伟人的课文,可开设“东方时空课”、“世界巨子漫谈课”或“扮演角色课”;针对童话、神话、小说等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可以开设“导演剧本课”、“模拟法庭课”;根据议论文或说理性较强的课文,可开设“正反方辩论课”、“讨论活动课”;针对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可以开设“知识竞赛课”、“漫游科学王国课”;针对基础知识训练,可以开设“欢乐总动员课”、“游玩知识岛课”、“过把瘾——当回老师课”等。
三、选择活动策略,悉心铺设创新学习的“安全通道”
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后天的复杂的个性品质,是对客体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认识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把语文教学的课堂作为创新活动探索的历程,让学生敞开心扉,敢说、爱说,还要指导他们选择活动策略,为他们铺设创新学习的安全通道,使他们不唯师、不唯书、不唯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拥有质疑。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清代学者唐彪也说:“凡理不疑必不悟,惟疑而后悟也。”可见质疑与创新的关系是何等密切。不少学生好发问,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就是从这小小的“?”中走出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从对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开始研究的,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是勇敢的对亚里士多德结论提出挑战后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学每课伊始,教师就要高悬“绿灯”,以嘉言善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不断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的质疑从“多而杂”过渡到“少而精”,从“敢疑”到“善疑”,从而导致创新的连锁反应,达到“于不疑处有疑”的境地。
2、善于求异。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为主体,他们判断能力较差,有着教普遍的从众心理,喜欢人云亦云。此时,教师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模式,鼓励学生“七嘴八舌”,欢迎标新立异,提倡童言无忌,允许说“不”;另一方面又要借助课文巧设悬念,让一题获多解。在教《半截蜡烛》一文时,如有学生提出“假如小女儿杰奎琳提出拿一盏灯上楼的要求时,德军司令并不同意,结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时,教师就应该为他喝彩,并因势利导,由一言堂变群言堂,就会产生很多创新的思路。如让学生将《金子》中的主人公与现实中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人或事联系在一起展开辩论,心灵碰撞、唇舌交锋的火花会把课堂装点得绚丽多彩。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敢说是前提,爱说是条件,会说是关键。只要科学地调动各种心理资源,让学生系上“安全带”、登上“安全岛”、驶入“安全通道”,课堂创新学习的“安全感”就会达到高峰期,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进入“状态”,加足马力,全速前进,创新教育就会出现又一个艳阳天。
为究其“降温”的原因,笔者有意选择了一年级与五年级各一个班学生作了对比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有发言欲望的学生,一年级占100%,五年级占90%;因怕说错被老师批评、被同伴取笑或被家长苛责的学生,一年级占12%,五年级92%。这种欲望相近、结果甚远的状况告诉我们,学生课堂创新学习的安全系数在呈几何级数减少,创新思维通道受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堵塞源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营造充满“安全感”的课堂尤为重要。
一、施展师爱魅力,精心编织创新学习的“安全带”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师爱,这种爱具有强大的道德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它不但有助于喚起教师创新教育的安全意识,还有助于为学生编织创新学习的“安全带”。这条“安全带”,一头系着尊重,一头系着呵护。
1、 尊重是爱。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求,处在成长中的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尊重。课上,当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时,教师要真诚地说一声“请”;学生发言时,教师要面带微笑,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全神贯注地听着;学生发言正确时要点头赞许,发言精彩时要带头鼓掌,千万不要吝惜“好、真好”一类的赞美词。
2、 呵护也是爱。课上遇到学生发言时思维不畅通、表达不准确、答非所问、甚至欲说不能是常有的事。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个换位思考,坚持与他们“同行”。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期望,用亲切的话语鼓励他们,在适当的时间点拨他们,让他们尝到创新学习的甜头。对于那些胆小者,更要加倍呵护,要为他们设计低坡度的练习,要用商量的语气请他们发言,甚至还可以抚摸他们的头,拉他们的手,用师爱的魅力为他们壮胆、助威。当看到他们身上迸发出创新学习的一星火花时,就要及时加薪助燃。
二、运用新异刺激,潜心营造创新学习的“安全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大脑功能的发展存在一个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能得到适当而及时的刺激,就容易唤起好奇心,推动学生去追求、去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新奇有趣的创造活动,拓展创新学习的自由空间,刺激学生的大脑,激活其智力因子,让学生开放思想、摆脱惯性、改变定势,尽情舒展个性,使他们既有“天马行空”般的陶然,又有进驻“安全岛”般的泰然。
1、活动的开放性。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具有变化性、粘连性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在亢奋之中。例如:拼音识字教学,可以采用“看图想象”、“打电话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哑剧表演”、“开火车”、“摘苹果”、“猜一猜”、“做一做”、“拼一拼”等活动形式,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这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相机培养出来。
2、活动的新颖性。任何一种好的形式,用多了,用久了,也会令人乏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因龄而异,因文而异,创设活动情境,紧紧吸引住每个学生。例如,针对写伟人的课文,可开设“东方时空课”、“世界巨子漫谈课”或“扮演角色课”;针对童话、神话、小说等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可以开设“导演剧本课”、“模拟法庭课”;根据议论文或说理性较强的课文,可开设“正反方辩论课”、“讨论活动课”;针对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可以开设“知识竞赛课”、“漫游科学王国课”;针对基础知识训练,可以开设“欢乐总动员课”、“游玩知识岛课”、“过把瘾——当回老师课”等。
三、选择活动策略,悉心铺设创新学习的“安全通道”
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后天的复杂的个性品质,是对客体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认识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把语文教学的课堂作为创新活动探索的历程,让学生敞开心扉,敢说、爱说,还要指导他们选择活动策略,为他们铺设创新学习的安全通道,使他们不唯师、不唯书、不唯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拥有质疑。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清代学者唐彪也说:“凡理不疑必不悟,惟疑而后悟也。”可见质疑与创新的关系是何等密切。不少学生好发问,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就是从这小小的“?”中走出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从对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开始研究的,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是勇敢的对亚里士多德结论提出挑战后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学每课伊始,教师就要高悬“绿灯”,以嘉言善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不断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的质疑从“多而杂”过渡到“少而精”,从“敢疑”到“善疑”,从而导致创新的连锁反应,达到“于不疑处有疑”的境地。
2、善于求异。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为主体,他们判断能力较差,有着教普遍的从众心理,喜欢人云亦云。此时,教师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模式,鼓励学生“七嘴八舌”,欢迎标新立异,提倡童言无忌,允许说“不”;另一方面又要借助课文巧设悬念,让一题获多解。在教《半截蜡烛》一文时,如有学生提出“假如小女儿杰奎琳提出拿一盏灯上楼的要求时,德军司令并不同意,结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时,教师就应该为他喝彩,并因势利导,由一言堂变群言堂,就会产生很多创新的思路。如让学生将《金子》中的主人公与现实中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人或事联系在一起展开辩论,心灵碰撞、唇舌交锋的火花会把课堂装点得绚丽多彩。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敢说是前提,爱说是条件,会说是关键。只要科学地调动各种心理资源,让学生系上“安全带”、登上“安全岛”、驶入“安全通道”,课堂创新学习的“安全感”就会达到高峰期,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进入“状态”,加足马力,全速前进,创新教育就会出现又一个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