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须要真基础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fresh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堡李氏太极拳一路,名曰“大功架”,或叫做“基架”,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一、结合内丹的修练
  
  太极拳的丹功修炼法,历代宗师都非常重视,但从不轻易传授,因为它是贯串整个太极拳技能的结晶。如果一味追求效果,而没有正确的内炼方法,以及如何人手的技能,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太极拳择要》中云:“武事其要一二语,心法原源不在多。能得其要一语而终,不得其要必散无穷。”其意思很明显,真正的关键就几句话,看你能否理解,如何掌握其要领。
  其实太极拳的真正修为,就是内丹行功修炼的过程。学太极拳一开始就要严遵师传,首先是“修形”,是太极拳的基础。本门李氏一路大功架整套拳架的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必须由老师手把手教。
  练好太极拳的丹功修真,以及功理功法来指导和对照自己的拳架,不断地强化其规范,强化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起到质的升华。本门李氏一路大功架,有许多要求和特点,但与其它太极拳功架相差甚远。这是大功架的内功修炼特点,也是为更好地达到劲道的畅通,内气之奔泻,外之易筋,内易骨髓,通经合道,息息归丹。
  
  二、以裆带手的技法
  
  本门李氏一路大功架,从练架一开始,就是训练腰胯的运裆。什么叫运裆?就是由裆胯来指挥带动肢体的运动,然后由裆胯与丹田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身、养丹、炼气的健身方法。运裆技法对赵堡太极拳来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不懂得腰胯的运裆,很难说是真正的赵堡太极拳。
  运裆是内劲质量的升华。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裆的运作。它指挥着全身的四大节、八小节,也就是上中下三节,胯为三节中之根节,也是上、中、下三节中根节之根节。裆活,气机自然畅通;裆不活,动作必然迟涩。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中,已经把腰胯列入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把二胯比作是太极拳的天机,他指出:“二胯为天机,贵在松活”。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真正的太极功夫。犹如发电机齿轮箱中的主轴,随着轴承的滚动旋转,随之大大小小的齿轮为之运转,一动全动,无有不动;一静全静,无有不静。
  除了提纲挈领的整个肢体动作之外,更重要的是牵动丹田的运作,是循经气运的动力,也是内劲的根基。不管是内修外练都离不开裆胯的运调,这样才算领悟了太极拳的真谛。
  
  三、半阴半阳的手法
  
  一般太极拳的手法是阴手起阳手落。比如白鹤亮翅,一开始都是以两掌心向里或向上,谓之阴掌(也即是未用过之手)。随着转圈,当动作结束时,两掌心已经转向外或向下的按式,谓之阳掌(也就是用过之手)。它是从阴手转向阳手,也就是从未用至已用完的手势,一阴一阳,一化一发,不管哪种流派都是这种打法。而李氏第一套的大功架打法,非常特别,第一它是强化了裆胯的训练;第二是出手以阴掌为主,也即是掌心朝里或朝上的阴掌,它是以阴手起旋至以阴阳手为结束。在白鹤亮翅里的大功架打法,是以阴阳掌的手法起势,转一圈时还是阴阳手为结束。
  什么叫阴阳手?实际上是半阴半阳手。手心既不朝上,也不朝下。不管是竖掌或是垂掌,右手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成为阴阳手,或叫阴阳掌。也就是半阴半阳的手,又叫做亦阴亦阳手,两手颇似两把刀。所以整套大功架不用阳掌,也即是用过之手。这种手形的方法在技击上是将发未发,将用未用。但是用一反掌就可以打人,只是平时不用,处于戒备状态,也就是可打可不打。
  在养生内练角度来看,它是更有利于气血的畅通,更有利于循经修内功。所以在练大功架时具有一种舒畅感,在练其它套路时,就缺乏这种感觉。所以这套一路大功架极适于保健和内功的修炼,不可小视之。
  
  四、非弓
  
  赵堡太极拳的步法很多,主要有弓箭步、马步、丁字步、仆步等。无论哪一种太极拳,其主要的步法都是弓步,又曰弓箭步。所谓弓箭步,即要求一腿伸直,一腿弓起,直腿要伸直而略悬虚,弓腿的膝要上下弓直,要求成垂直状,非但不能左右偏斜,而邑不得弓过头或不足(不到位)。弓步的一足就是重心实点,如右脚弓步,则重心在右面,有的拳架有右七左三之分,即所谓三七开。马步则犹如骑马式,两足分开,重心在两腿之中间。在赵堡太极拳中是很少运用的,只是在变换动作时的过渡步法。
  弓箭步在赵堡太极拳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步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稳实,发劲有力,如金刚捣碓、懒扎衣、单鞭等都是采用弓步。但是在李氏一路大功架中都不用弓箭步,而它常用的一种步法叫做弓马步,也即是非弓非马步。它是弓步与马步之间的一种步法,诸如弓右腿时,左腿并不伸直。它是左腿弯曲,胭中(委中穴)悬虚,也就是弓步与马步之间的差别缩小,假如弓箭步以左右三比七之分,那么弓马步只有四比六之分,甚至更少一点的。说得更清楚一点,如果弓的是右腿,那么他的左腿是半马步状,或者高马步位。
  这种步法的特点,从技法上来讲,更有利于实战的灵变,它是虚实转换特别快的一种步法。如果对方走成三七分的弓箭步,他弓的是右弓步。那么你突然进攻它的右腿,右腿就无法迅起回击。如果我们采用的弓马步,照例是弓右步,那么我的左足虽是虚步,但是我们惯用足趾抓地,再说虚实比例不大。如果对方踢我右腿,我即能迅捷挑起,毫无迟涩之虑。
  这里我们并非反对弓箭步,弓步有弓步的特点,否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太极拳种采用弓步呢?这里我要补充的是,弓马步在我们的一路大功架里,是一种特殊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在练拳走架时,每一个架式的动作,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即每个动作将结束时,弓马步更有利于气沉丹田,以及经气的鼓荡。笔者在弓步与弓马步之间,作过内炼的反复体悟,确实弓马步更利于行功修真,也是李氏太极拳一路大功架的特点之一。
  
  五、指掌要求
  
  通常太极拳的手形和掌法,要求舒指微曲,任其自然状态,掌心劳宫穴微微内收。而在我们李作智一系的功架拳路,则在善用舒指的情况下,要求指尖微向后展。尤其重要的是大拇指的指尖必须向外展,同时它的第一、第二关节部一般都有向外突㈩的习惯。
  但李氏太极拳对此有不同的要求。它的关节必须向内凹进,同时大拇指内后的鱼际向掌心靠近。从整个手掌的掌形来看,劳宫(掌心)有些内凹,成为手心窝。这种手形有什么好处呢?太极拳是理论的拳,也是气功的拳,大拇指的两个关节内陷,使其不向外凸,这样就容易经气达于指梢。大拇指内侧为手太阴肺经之脉络,肺经乃统一身之气。所以在练拳架时,尤其在动作的过程中,即将结束成为定架时,掌心微微向外鼓一下,大拇指与四指头亦向外展,这是一种行气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气达四梢。   在对手形要求中,必须做到神驰。所谓神驰,就是以心意为师,手为旗,令发而旗行。在运用中必须做到沉肩垂肘,顺腕展指。这些要领都非常重要。
  俗语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本门李氏太极拳认为,两足犹如树木的根盘,它牢牢地扎根于泥土里,其枝、其茎、其叶的茂盛,全赖于有力的根盘。要求每一个步法,都必须做到“落地生根”。诸如右脚起步,左脚五趾抓地。弓左步时,右脚五趾抓地,左右转换虚实,足趾也随着紧松抓放。这在其它太极拳的拳种中,很少有人提及,也很少重视这方面的修炼,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一足起步落地时,五趾紧紧抓地。抓地的一脚,其涌泉穴要求悬虚,形成一个足心窝,也就是脚心内凹。五趾抓地尤以足大拇趾用力为主,足心表现为一凹一平,一张一弛的起伏感。本门老师认为,凡脚一落地,足趾必须扒地,这样才能做到两脚“依地而根生”。所以在王宗岳的拳经里这样写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
  在跟老师学练拳架时,老师严格要求足趾抓地。时间长了,笔者慢慢地感觉到两脚似落地生根,有一种足下有劲、有根的体会。平时我们试着与人抗衡,诸如一人从我前面向我走来,我则面对着走去,两人互不相让,则对方站立不稳,自动后退了。甚至试过几个人排队前进,我一人迎面走去(但不能用手去推对方),结果数人尽后退。这说明我的脚上有劲,落地生根,当然这仅仅表现在技击上的一些作用,更重要的则是配合内丹的修炼功夫。
  足趾轻轻抓地,以足大拇趾为主,五趾用暗劲扒地。足大拇趾的大敦穴是足厥阴肝之脉络,肝经乃统一身之血。在其足厥阴的循经中,其中有一支由下至上,至额部与督脉合于泥丸宫内;而另一支脉络,则从肝脏穿过横膈膜上注于肺,经中府云门沿手臂内侧前缘达手大拇指少商穴,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通联,手太阴肺经主统一身之气,气血贯通,也是循经修太极的重要部分。
  笔者教功多年,不管哪一种功法,或者是桩功、导引气功等等,如果是站桩,配合腹式呼吸,或用一般的呼吸导引,其气机则在胸腹部运行比较多,如果吸气时,采用足趾抓地,而其气则由海底轮(会阴)骤起,两者用不同方法,其效果也决然不同,练功时间长了,形神放松而自然合一。由于足趾抓地,而足底涌泉也会有明显的气感,气从地下升起,由三阴经而达三阳经。会阴发热跳动,大小周天因循为用。
其他文献
肝癌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彻底消除肝癌,治疗后易复发、转移。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是肝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癌细胞亚群,研究表明LCSCs对放、化疗具有耐受性,与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密切关联,其存在可能是肝癌治疗不彻底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肝癌的治疗中,针对LCSCs的治疗策略对于防止肝癌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盐霉素(salinomycin,SAL)是一种对包括LCSCs在内的多种癌干细胞具有选择性
不管武林中某些武人如何自诩,武术发展得并不好。我所说的发展,指的是武术在普通人中的普及程度,而不是说某一门派或某一拳种有了一两个顶梁柱式的人物便叫发展了。发展武术,其实主要还得靠国家,但从现状来看,国家对武术的开发力度还不够,虽开展着散打和套路等运动也不能否定这一点。十运会的武术比赛中不就在套路比赛中加入了音乐吗,运动员还化着浓妆——武术终于被舞蹈同化了。但看台上的观众屈指可数,这说明“武蹈”远不
期刊
蛤蚌功由已故北京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传授。此功在意念中模拟蛤蚌两壳开合的动作,吸气时假想开壳采日月之光,呼气时假想闭壳。在北京几所院校传授之后,普遍反映练后全身舒适,气力充沛,尤适合青少年筑基之用。  此功法分三个阶段,各以蛤蚌育肉、开怀、采气作为比喻。    1.肩肉 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手自然下垂,眼帘自然下垂,但不闭合。松肩坠肘后,两手自然起来捧着肚子,两中指尖隔着衣服放在肚脐的
期刊
南枝拳是南拳中一个出色的拳种,属后发制人的实战技法。据传,此拳出自南少林寺,为洪熙官所创,寺僧何岩曾学此拳。火烧少林寺时,何岩出走广东,至海陆丰碣石收徒传拳。陈南枝是何岩再传弟子,是门中成就最高之人。  陈南枝(1847年—1925年),又名鉴山,为名震一时的技击高手。潮汕武坛和民众都佩服其功夫,公认其为“好手南枝师”,并称其所教的拳为南枝拳。    南枝天赋极高,拳识渊博。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期刊
以色列军队所采用的一种防身技术(KravMaga)现在正风靡世界各地,目前全球有超过20万人学习KravMaga。这种防身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招式根据人的直觉和本能反应而生,攻击敌人容易受伤的部位,务求简单、实效。    防枪技术    1.敌右手持枪,指向我头部,对我正面造成威胁(图1)。趁敌不备,我左脚前伸,快速降低上体高度,同时双手向前上方推抓敌手,使枪口反转(图2);双手协力猛力向前下方推压
期刊
胰腺转录因子1a(pancreatic transcription factor1a,Ptf1a)编码一种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蛋白,在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胰腺中特异性表达,在神经元亚型的分化,胰腺多能祖细胞的命运决定以及成体外分泌胰腺的维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其调控神经及胰腺早期发育的下游靶点还知之甚少。
  本研究对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热带爪蛙ptf1a-KI-3×HA-Td-tomato品系进行了传代和鉴定,在F2代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学的魅力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吸引着众多炎黄子孙和外国友人。今年7月和9月,“少林迷”潘双喜两次拜访了这座千年古刹,系统地研究了少林文化中的禅、武、医综合体系,并整理成文。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刊登系列文章,为广大读者展现古老少林文化的内在魅力。    少林功夫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发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据今已有1510年的历史。  “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少林功
期刊
恩师王培生先生1919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小韩庄村,卒于2004年9月11日,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九岁开始习武,一生不二,七十余年如一日。国办杂志称他为“中国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日本的《阿罗汉》杂志尊他为“东方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一、根扎八方,博学众艺    王培生先生九岁步人武林,先后师从武坛多位名师学练翻腾术、尹式八卦掌、教门弹腿和查拳等。十三岁进入吴式极
期刊
PR—24式警棍,俗称警拐,广泛配备于西方警界,在国内警界尚耒多见。在耒适合使用枪械的情况下,使用警拐可大大提高警察的战斗力。本文为您介绍使用警拐控制歹徒的方法。    (一)擊复别臂    警察面对歹徒,右手持警棍,以警戒式站立,随即旋转棍身,用棍身的后端戳击歹徒腹部,迫使其身体前倾,然后警察将警棍棍身由下向上插入歹徒右腋窝下,左手接握插入右臂警棍的后端,反扣下压其身体,使其俯卧倒地,将其制服(
期刊
看过电影《霍元甲》的人普遍有一种并不很过瘾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在于片中的武术动作设计也像剧情一样有散和滥的嫌疑。一般讲,以反映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武术动作片,首先要以主人公所练拳种(门派)为背景,映衬其成长为一代豪杰的全过程,而影片《霍元甲》却偏为“不落俗套”而独辟蹊径。影片开始介绍洋人在我国耀武扬威,侮我民族为“东亚病夫”,指出我国几乎无人敢站出来反抗。事实上很多武术家继承了中华武术扶危济困的侠肝义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