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早在7 000多年前,宜兴就有古陶的生产活动,在此后的岁月之中,尽管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但是宜兴良好的地理位置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和紫砂矿料,宜兴的匠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不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特别是在今天全民健康饮茶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文化方兴未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带给我们更多的紫砂艺术精品。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和传统的柿子形态紫砂作品相比较更加的古朴自然、端庄稳重,让人观之感觉是可以陪伴很多年的老朋友一般的亲切自然,上面的纹饰复杂但不凌乱,也是我们经常所见的如意,具有美好的吉祥祝福和文化内涵,带给我们独特的紫砂艺术体验。
关键词 紫砂壶;事事如意;工艺技巧;文化内涵
我们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俗,最早的茶叶被用来当做消炎的良药,在古籍之中亦有记载,后来逐渐地演化成为了煮茶和点茶的工艺,直到元代开始多民族融合之后,明清之时茶叶的饮用方式改为冲泡。饮茶方式的改变促使器具的改良,在民间传说之中,苏东坡就把煮水用的石铫改良成为了端把的“石瓢”,开一时之先河。紫砂的故乡宜兴自古以来也是茗茶的产地,在唐代的时候,宜兴茶被选为贡茶,有着“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赞誉,正是这样的背景之下,紫砂壶的诞生显得顺理成章。早在7 000多年前,宜兴就有古陶的生产活动,在此后的岁月之中,尽管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但是宜兴良好的地理位置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和紫砂矿料,宜兴的匠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不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特别是在今天全民健康饮茶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文化方兴未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带给我们更多的紫砂艺术精品。
1 紫砂壶“事事如意”的工艺技巧
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见图1)就是在传统经典器型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如意的紋饰装饰,使其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精致的工艺技巧,融合了紫砂光素器和筋纹器的特点,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典型代表。此壶壶身饱满圆鼓,壶肩部张力十足,转折干脆利索,凸显出作者精湛的技艺水准;壶底微微收拢,更显得亭亭玉立,下面的一圈如意纹饰筋纹清晰,阴阳凹凸,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到位;壶嘴婉约修长,出水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自然圈卷、端握舒适、三山齐平;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壶盖上面的如意纹饰和壶身同出一辙,相得益彰,更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中间点缀的圆珠壶钮娇小可爱,拿捏称手。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时候以实用为基础,把我们常见的柿子和如意纹饰结合起来,希望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筋纹手法的运用更加增添了整体的制作难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工艺技巧。众所周知,筋纹的成型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纹饰的凹凸都是全手工制作成型,并没有相应的模具辅助,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和传统的柿子形态紫砂作品相比较更加古朴自然、端庄稳重,让人观之感觉是可以陪伴很多年的老朋友一般的亲切自然,上面的纹饰复杂但不凌乱,也是我们经常所见的如意,具有美好的吉祥祝福和文化内涵,带给我们独特的紫砂艺术体验。
2 紫砂壶“事事如意”的文化内涵
自从紫砂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意义,尽管在当时小书童龚春根据千年银杏树树瘿形态而创作的紫砂壶,或许只是当时的机缘巧合,但是在文人雅士的宣传和关注之下,明式生活和文化品位很快地就在紫砂壶上面折射出来,直到今天,我们对于紫砂壶已经不是单纯的冲泡茶叶的功能,更多的是经过陶刻、纹饰的装饰之后,带有许多的情感寄托在里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意在我们古代最初是一种随身携带用来挠痒痒的工具,在后来慢慢演变的过程之中,材质由木质变成玉质,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以它为灵感的如意纹饰也逐渐地流行开来,多用在服饰、家具、建筑等等上面,运用非常的广泛。柿子,则是我们常见的水果之一,尤其是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如同灯笼一般喜庆吉祥,带给我们浓浓的祝福之情。所以在紫砂的造型艺术之中,柿子和如意的结合非常多见,取了谐音“柿柿如意”,受到壶友们的广泛喜爱。这件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从紫砂的材质方面就经过挑选,最终采用了朴实无华、透气性强的紫泥来制作,器型的整体呈现出一个抽象的柿子,而壶身和壶盖的如意纹饰则细腻精湛,上手把玩欣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那种韵律感和节奏之美,再加上满满的祝福之情,让我们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中留恋不舍,久久难以忘怀,用此壶喝茶品茗定然能够使您的茶座熠熠生辉。
3 结 语
对于刚入门的壶友来说,紫砂的泥料、造型和文化内涵是最为关心的主要元素。真正的宜兴紫砂艺人都会根据壶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泥料制作,也会赋予紫砂艺术不同的文化内涵。紫泥的厚重、段泥的清润、朱泥的喜庆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不同的造型把圆器的流畅、方器的刚正,还有花器的惟妙惟肖都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神奇魅力,同时也在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 考 文 献
[1]周斌.事事如意柿柿红——“事事如意”紫砂壶的艺术特色与吉祥意义研究[J].陶瓷,2021(1):81-82.
关键词 紫砂壶;事事如意;工艺技巧;文化内涵
我们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俗,最早的茶叶被用来当做消炎的良药,在古籍之中亦有记载,后来逐渐地演化成为了煮茶和点茶的工艺,直到元代开始多民族融合之后,明清之时茶叶的饮用方式改为冲泡。饮茶方式的改变促使器具的改良,在民间传说之中,苏东坡就把煮水用的石铫改良成为了端把的“石瓢”,开一时之先河。紫砂的故乡宜兴自古以来也是茗茶的产地,在唐代的时候,宜兴茶被选为贡茶,有着“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赞誉,正是这样的背景之下,紫砂壶的诞生显得顺理成章。早在7 000多年前,宜兴就有古陶的生产活动,在此后的岁月之中,尽管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但是宜兴良好的地理位置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和紫砂矿料,宜兴的匠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不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特别是在今天全民健康饮茶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文化方兴未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带给我们更多的紫砂艺术精品。
1 紫砂壶“事事如意”的工艺技巧
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见图1)就是在传统经典器型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如意的紋饰装饰,使其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精致的工艺技巧,融合了紫砂光素器和筋纹器的特点,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典型代表。此壶壶身饱满圆鼓,壶肩部张力十足,转折干脆利索,凸显出作者精湛的技艺水准;壶底微微收拢,更显得亭亭玉立,下面的一圈如意纹饰筋纹清晰,阴阳凹凸,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到位;壶嘴婉约修长,出水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自然圈卷、端握舒适、三山齐平;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壶盖上面的如意纹饰和壶身同出一辙,相得益彰,更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中间点缀的圆珠壶钮娇小可爱,拿捏称手。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时候以实用为基础,把我们常见的柿子和如意纹饰结合起来,希望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筋纹手法的运用更加增添了整体的制作难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工艺技巧。众所周知,筋纹的成型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纹饰的凹凸都是全手工制作成型,并没有相应的模具辅助,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和传统的柿子形态紫砂作品相比较更加古朴自然、端庄稳重,让人观之感觉是可以陪伴很多年的老朋友一般的亲切自然,上面的纹饰复杂但不凌乱,也是我们经常所见的如意,具有美好的吉祥祝福和文化内涵,带给我们独特的紫砂艺术体验。
2 紫砂壶“事事如意”的文化内涵
自从紫砂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意义,尽管在当时小书童龚春根据千年银杏树树瘿形态而创作的紫砂壶,或许只是当时的机缘巧合,但是在文人雅士的宣传和关注之下,明式生活和文化品位很快地就在紫砂壶上面折射出来,直到今天,我们对于紫砂壶已经不是单纯的冲泡茶叶的功能,更多的是经过陶刻、纹饰的装饰之后,带有许多的情感寄托在里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意在我们古代最初是一种随身携带用来挠痒痒的工具,在后来慢慢演变的过程之中,材质由木质变成玉质,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以它为灵感的如意纹饰也逐渐地流行开来,多用在服饰、家具、建筑等等上面,运用非常的广泛。柿子,则是我们常见的水果之一,尤其是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如同灯笼一般喜庆吉祥,带给我们浓浓的祝福之情。所以在紫砂的造型艺术之中,柿子和如意的结合非常多见,取了谐音“柿柿如意”,受到壶友们的广泛喜爱。这件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从紫砂的材质方面就经过挑选,最终采用了朴实无华、透气性强的紫泥来制作,器型的整体呈现出一个抽象的柿子,而壶身和壶盖的如意纹饰则细腻精湛,上手把玩欣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那种韵律感和节奏之美,再加上满满的祝福之情,让我们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中留恋不舍,久久难以忘怀,用此壶喝茶品茗定然能够使您的茶座熠熠生辉。
3 结 语
对于刚入门的壶友来说,紫砂的泥料、造型和文化内涵是最为关心的主要元素。真正的宜兴紫砂艺人都会根据壶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泥料制作,也会赋予紫砂艺术不同的文化内涵。紫泥的厚重、段泥的清润、朱泥的喜庆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不同的造型把圆器的流畅、方器的刚正,还有花器的惟妙惟肖都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神奇魅力,同时也在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 考 文 献
[1]周斌.事事如意柿柿红——“事事如意”紫砂壶的艺术特色与吉祥意义研究[J].陶瓷,202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