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践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经历了2008年初期的呐喊与实践阶段的彷徨,经历了改革过程中的阵痛与反思,今天的我们仍然在路上但步伐日趋坚定。回顾五年的求索历程,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只有走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改之路,学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管理风格
为落实新课程改革,学校提升管理理念、更新教育模式,构建服务型领导集体,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出领导队伍建设的六项动态生长内涵:能随时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独立思考意识;能对课程改革作理论性解读和预见性指导;拥有乐听虚怀、保持换位思考;怀有服务意识、具备说服艺术;保证教师稳步成长;履职勤奋和艺术领导。
成立“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出台《新课程实施方案》《学分管理方案及实施细则》,编纂了《高中新课程文件汇编》等,组织新课程培训,全员开展课改讲座,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进行新生及家长宣讲;构建课改团队,构筑教师学习成长体系,搭建培训平台,组织赴课改实验区研习,建设教师人才发展文化,主推教师队伍潜力化生成,制定并实施指导型教师可持续发展规划,挖掘内部人才和示范教师梯队化建设,推动课程改革精英人才计划;重视基层党组织力量和党员先锋示范效应,学校管理层深入一线课堂;为教师构建文化生活空间,由工会组织各类活动团体丰富教师生活。
二、开发满足学生发展的地域课程资源
学校遵照国家和自治区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时安排,合理设置课程,科学开发综合课程资源。
按自治区示范性高中选修课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和选修模块,创设条件开好选修课程。在课程开设上我们力求做到“四个兼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兼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兼顾;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兼顾;学考课程与高考课程兼顾。
实践德育活动课程化。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努力挖掘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结合高中课改要求将三维目标落实,有利于实施学科德育,在地方课程的选用上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利用区域优势挖掘课程基地。学校地处“书香一条街”的南昌路,周边科研单位、高校较多,我们充分挖掘有利因素,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基地。目前已开发使用空九军国防军训教育基地、明珠花卉生物科学实践基地、新疆农科院地方课程协作基地、自治区科技馆科普和通用技术活动基地、自治区博物馆民族教育基地、武警医院健康教育基地等课程资源,扩充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周边高校为课外輔导员师资基地。
充分开发功能区的课程文化教育功能。目前已形成由图书馆为核心的人文社会学习功能区;由心理咨询中心辐射的心灵文化活动功能区;由音乐合唱厅领构的艺术活动实践功能区;以篮球馆为主体的体育健身活动功能区;以数字实验室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功能区;以“为学园”推动的阳光体育活动功能区等六大主体活动功能区。
推出社团活动课程化。如文学社的唐宋文化研究课程、篮球队精英培训课程、生物活动小组的户外实践课程;摄影兴趣小组的摄影技巧讲座、动漫兴趣小组的动漫欣赏及人物造型设计课程,绘画书法兴趣小组的基础技法训练课程名等。
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内选课制度,推行走班学习模式。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课程,选修I课程由于受高考内容限制,大多数学校的开设差别并不很大。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课程、新疆地方课程等。
三、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在近几年课改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20 20”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在具体实施中,课堂结构一般分为自学自研、问难讨论、精讲点拨、运用评价等四个环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接受和发展为设计核心,过程调控因学科和课型的差异由教师相应调整。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双轨并进,合力共赢。鼓励教师动态化运用模式,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涵具个人风格的课堂模式,给学生呈现异彩纷呈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增长的活力空间。鼓励教师大胆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用专家学者的深度将备课活动做足;要求教师的课堂要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要以多数学生的成长为主,同时要满足两端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课堂打造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学的、能学的、乐学的学习乐园。
四、推出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评价体系
我校将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定位为成就教师、发展学生。教学评价的管理形成了三结合原则,即教研组教学目标管理与教师个体教学目标考核管理、学科教学模式共性增长点与教师个性化特色增长点及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的有机结合。
学校还精心打造了以“五思”合力共进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评价模式:课例反思看教学细节;备课组反思看群体合作;集体备课反思看教学发展;读书反思看专业补益;课堂反思看实践跟进。
随着“20 20”课堂模式的普遍应用和全面深入,学校提出了有效性教学,指出教学评价要做好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结合。教学评价的主要关注点转向对课堂教学方式人性化的追求,强调从课堂教学的单纯技术传授层面向以对话、合作、交往、理解、探究为特质的理念思维发展层面作纵深转移,倾向于教师个性化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指导型教师的成长,并建立了学生、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
正是上述改革措施的不断扎实推进,学校现在心力凝聚,成效显著。学校管理日趋完善,管理模式日趋科学,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显著,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体制高效;教师队伍成熟稳定,教科研能力动态发展,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学生素质普遍提高,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进取意识与学习能力普遍增强;教学质量日益提高,社会声誉逐年攀升,高考升学连创佳绩,高考上线率最高达99%,已成为全市二批次普通高中的领军校。2010年,学校获得“首府十大风云校园”称号。2011年学校又以北疆片区最高分获得了“自治区德育示范校”和“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2009—2012年学校领导班子连续四年获得“群众满意好班子”称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课改之路没有终点,点滴的成绩只属于昨天。唯有努力于当下,挑战在未来,才能在教育这片天地中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一、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管理风格
为落实新课程改革,学校提升管理理念、更新教育模式,构建服务型领导集体,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出领导队伍建设的六项动态生长内涵:能随时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独立思考意识;能对课程改革作理论性解读和预见性指导;拥有乐听虚怀、保持换位思考;怀有服务意识、具备说服艺术;保证教师稳步成长;履职勤奋和艺术领导。
成立“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出台《新课程实施方案》《学分管理方案及实施细则》,编纂了《高中新课程文件汇编》等,组织新课程培训,全员开展课改讲座,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进行新生及家长宣讲;构建课改团队,构筑教师学习成长体系,搭建培训平台,组织赴课改实验区研习,建设教师人才发展文化,主推教师队伍潜力化生成,制定并实施指导型教师可持续发展规划,挖掘内部人才和示范教师梯队化建设,推动课程改革精英人才计划;重视基层党组织力量和党员先锋示范效应,学校管理层深入一线课堂;为教师构建文化生活空间,由工会组织各类活动团体丰富教师生活。
二、开发满足学生发展的地域课程资源
学校遵照国家和自治区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时安排,合理设置课程,科学开发综合课程资源。
按自治区示范性高中选修课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和选修模块,创设条件开好选修课程。在课程开设上我们力求做到“四个兼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兼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兼顾;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兼顾;学考课程与高考课程兼顾。
实践德育活动课程化。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努力挖掘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结合高中课改要求将三维目标落实,有利于实施学科德育,在地方课程的选用上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利用区域优势挖掘课程基地。学校地处“书香一条街”的南昌路,周边科研单位、高校较多,我们充分挖掘有利因素,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基地。目前已开发使用空九军国防军训教育基地、明珠花卉生物科学实践基地、新疆农科院地方课程协作基地、自治区科技馆科普和通用技术活动基地、自治区博物馆民族教育基地、武警医院健康教育基地等课程资源,扩充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周边高校为课外輔导员师资基地。
充分开发功能区的课程文化教育功能。目前已形成由图书馆为核心的人文社会学习功能区;由心理咨询中心辐射的心灵文化活动功能区;由音乐合唱厅领构的艺术活动实践功能区;以篮球馆为主体的体育健身活动功能区;以数字实验室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功能区;以“为学园”推动的阳光体育活动功能区等六大主体活动功能区。
推出社团活动课程化。如文学社的唐宋文化研究课程、篮球队精英培训课程、生物活动小组的户外实践课程;摄影兴趣小组的摄影技巧讲座、动漫兴趣小组的动漫欣赏及人物造型设计课程,绘画书法兴趣小组的基础技法训练课程名等。
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内选课制度,推行走班学习模式。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课程,选修I课程由于受高考内容限制,大多数学校的开设差别并不很大。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课程、新疆地方课程等。
三、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在近几年课改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20 20”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在具体实施中,课堂结构一般分为自学自研、问难讨论、精讲点拨、运用评价等四个环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接受和发展为设计核心,过程调控因学科和课型的差异由教师相应调整。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双轨并进,合力共赢。鼓励教师动态化运用模式,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涵具个人风格的课堂模式,给学生呈现异彩纷呈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增长的活力空间。鼓励教师大胆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用专家学者的深度将备课活动做足;要求教师的课堂要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要以多数学生的成长为主,同时要满足两端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课堂打造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学的、能学的、乐学的学习乐园。
四、推出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评价体系
我校将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定位为成就教师、发展学生。教学评价的管理形成了三结合原则,即教研组教学目标管理与教师个体教学目标考核管理、学科教学模式共性增长点与教师个性化特色增长点及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的有机结合。
学校还精心打造了以“五思”合力共进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评价模式:课例反思看教学细节;备课组反思看群体合作;集体备课反思看教学发展;读书反思看专业补益;课堂反思看实践跟进。
随着“20 20”课堂模式的普遍应用和全面深入,学校提出了有效性教学,指出教学评价要做好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结合。教学评价的主要关注点转向对课堂教学方式人性化的追求,强调从课堂教学的单纯技术传授层面向以对话、合作、交往、理解、探究为特质的理念思维发展层面作纵深转移,倾向于教师个性化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指导型教师的成长,并建立了学生、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
正是上述改革措施的不断扎实推进,学校现在心力凝聚,成效显著。学校管理日趋完善,管理模式日趋科学,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显著,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体制高效;教师队伍成熟稳定,教科研能力动态发展,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学生素质普遍提高,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进取意识与学习能力普遍增强;教学质量日益提高,社会声誉逐年攀升,高考升学连创佳绩,高考上线率最高达99%,已成为全市二批次普通高中的领军校。2010年,学校获得“首府十大风云校园”称号。2011年学校又以北疆片区最高分获得了“自治区德育示范校”和“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2009—2012年学校领导班子连续四年获得“群众满意好班子”称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课改之路没有终点,点滴的成绩只属于昨天。唯有努力于当下,挑战在未来,才能在教育这片天地中创造出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