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世纪的中国,主流媒体是如何去描绘少数民族的呢?本文研究《民族画报》创刊至今550期封面,试图找寻《民族画报》封面相似类型的图像内涵,展示在这50年中少数民族在媒介形象上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历史线索。
【关键词】民族画报;少数民族;中国摄影;媒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213-04
【本文著录格式】叶甫纳. 描绘边疆——创刊至今《民族画报》的封面变迁[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213-216.
基金项目:中央美术学院自主选题科研创作项目(项目编号:XJ2019001301)。
前言
《民族画报》是介绍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情况的综合性画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民族画报》是在《人民画报》副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5年2月正式以《民族画报》之名出刊,为双月刊。1960年7月至12月及1966年10月至1973年12月两度停刊。1974年1月复刊后,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突出反映了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面貌。《民族画报》是当今世界唯一由国家为少数民族办的期刊。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映民族地区的发展方面,它以自己独特的图文方式,紧扣时代脉搏,准确地记录着共和国发展一个个历史阶段和永恒瞬间。尘封的画报里,蕴藏着岁月的喧嚣和天南地北的沧桑巨变,记载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进程。作为一份期刊,它带着社会主义中国独有的特色,反映的内容紧密结合政策主旋律,但题材却是少数民族,带有明显的边缘异域文化色彩。拥有强力的资金、技术、资源支持,又力求成为风格上最质朴、最通俗的画报。这和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政策和现状分不开,形成《民族画报》独有的风格。
一、研究《民族画报》封面的意义
封面对画报和杂志的形象异常关键,它能对公众的想象与销售量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已经是由来已久的经营杂志业的常规。当诺曼.洛克维尔(NormanRockwell)回想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业时期学到的经验时,他也给出了同样的解释:“封面必须取悦于巨大数量的人……它必须有直接迅速的影响(人们不愿费力猜测封面的含义)。”可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封面都是画报中的重要一环。
毫无疑问,在那些画报封面中所营造的形象是被媒介建构的。这种画报封面形象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意义——就是利用其形象塑造某种大众文化的神话,引导受众群体仰慕、喜好、效仿这些封面的模式。“大众媒众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制造意义”(步罗琳·凯奇:《杂志封面女郎》)。封面形象的经典价值在于受众对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塑过程混然不觉,反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被深信不疑。这一逻辑一旦变为现实,封面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就历史而言,我们也就易于理解20世纪50-70年代那个画报的黄金时代中,全国性画报推广运动与封面形象的联系。当时画报的数量与读者的规模都可堪称中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就选题而言,研究画报封面变化的意义,超越了在文字的文本意义和读者阅读之间剖析杂志的研究视野,将封面形象还原到具体历史的社会情景中。如今,杂志封面形象的学术论著也逐渐丰富了起来,本文与其他相关研究不同的是,以数据和图像研究的方式将封面图像代入历史语境分析。
以刊登照片和图画为主的期刊或报纸,统称为画报。众所周知,画报图文并茂,视读结合,通俗易懂,有形象性、报道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比起文字刊物来,画报更受大众的欢迎,是一种较为普及的舆论宣传工具。 画报的资源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富有冲击力的视觉信息传达方面,也就是如今所说的“读图”。 图片生动而富有艺术感染力,内容活泼简洁,是画报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其非常适合于语言文字不普及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外籍人士阅读。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画报的读者对象和发行地区除面向全国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外,还侧重于亚、非、拉第三世界,成为“一个艺术性、综合性的刊物”。《人民畫报》的办刊思想为:“注意内容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但政治色彩不宜过分强烈,使广大中间地区的读者易于接受。”《民族画报》也和《人民画报》一样,设计、装帧、印刷的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研究《民族画报》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等都有很大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国家一直十分重视。56个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1955年2月 《民族画报》在北京创刊,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担当了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宣传鼓动者的的角色。50年来,画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脚步,忠实的记录了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变化的真实历史进程。
一、创刊初期《民族画报》封面分类

《民族画报》在创刊时的任务是:“通过图片和文字,报道在过渡时期中伟大祖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巩固团结,热爱祖国,建设幸福的新生活,反对国内外敌人的英勇斗争,以及各民族各方面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画报的封面,正是围绕着这项主题进行选择编排的。
1955年2月第一期《民族画报》,选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大合唱的照片作为封面,正上方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象征着歌颂我国的民族大团结,选择这张照片作为封面,正好体现出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

“热爱劳动” 型封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画报》中,表现最多的内容。常见有人民从事耕种、收割、炼钢铁、挖煤矿、建造楼房、织补衣服等劳动场面。手法以摆拍为主,构图比较满,颜色明快艳丽,画面上人们的姿态,展现了一种认真而欢快的劳动情绪。 在20世纪50年代,劳动人民得到了土地,开始用自己双手劳动获得收获,是一种很大的喜悦。画报以“丰收”来颂扬社会主义,让大家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从而 上升为一种集体荣誉感,人民在为祖国而劳动。
二、艰难探索时期封面内容和类型
自毛泽东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大众艺术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标准。不可否认,在发展这种艺术和文化的过程中,无论从参加者的数量还是艺术作品中被表现的对象,群众被最大程度地发动起来。但是,这种艺术更多地是一种向大众宣传的工具,是为维护国家和政党的统一和对抗敌对力量而服务的,正像毛泽东所说,它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题材方面,最流行的是偶像、革命历史,以及歌颂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题材。这种艺术编织着神秘的乌托邦世界,领袖尽管总是与人民在一起,但失去了个人特点,社会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笼罩下的现实永远是完美的。在风格方面,则无一例外地独尊现实主义,提倡通俗易懂,为大众喜爱(选自高名潞《论毛泽东的大众艺术模式》)。

三、改革开放后封面内容和类型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思想意识也不断的改变,中国人对美的认知开始觉醒。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对美的追求,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学习明星的举止、衣着。不仅歌星、影星有人崇拜,对人和事物的欣赏面渐渐扩大,更加多元化。
1978年至1989年间的《民族画报》恢复了民族、民风民情的主题。一改“文革”时期单一、重复的封面形式,在选题、版式、图像上都更丰富。封面内容以少数民族风情照片为主题反映各地人文地理、生活风貌,不再有明确的政治板块,但在内容上依然表现出一种团结爱党的精神风貌。
此时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封面图像开始丰富多彩起来,内容上表现出了人更真实贴近生活的一面,少数民族的形象也体现出了对自由和美丽的追求。在版式设计上也做了一些不同的尝试,如采用组合型封面,并试图把封面版式改为横构图等。
20世纪80年代后,《民族画报》的封面开始大量的出现带有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特征的形象。带有“民族风情”形象,渐渐成为画报的主要特色。画报中表现出各个民族风情万种的女性,也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美的化身。比起之前,此时封面中的少数民族,表情和姿态更加多样,也更加自然。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画报封面,只能观察到民族之间的革命友情,亲情和爱情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陆续开始出现。典型代表为“葡萄架下”(1984年8月,徐殿奎摄影),在透着阳光的葡萄架下,一位年轻少数民族妇女正充满爱意的看着摇篮中的婴孩。看到这样美好的画面,相信所有人都会为这种温情所触动。
四、20世纪90年后的《民族画报》封面
20世纪90年代,封面仍然以民族风情照为主,表现风土人情。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即所谓的“异域风情”照,开始倾向于利用少数民族的形象想象西方审美。还多了商业、娱乐人物的报道,如演艺界的少数民族封面人物,杨丽萍(白族)、宋祖英(苗族)、蔡国庆(回族)、腾格尔(蒙古族)等。
1998年起,为适应形势需要,画报改版,版式变得简洁,颇有些像《知音》一类流行杂志的风格,封面材料和内页纸张有两次改变,文字也改成了中英对照形式。开本改为国际流行的大16开统一版本,篇幅随之增加至68 面;1999年全部改为彩色页面;2000年篇幅增至84面;2005年篇幅又再度增至100面,还加入了英文刊名和网址。此时《民族画报》的图片、版式逐渐向《国家地理》类杂志靠近。
封面中开始出现了明显使用数码合成的图片。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在人民大会堂门前的图像极其频繁的出现在此段时期的封面上,并且构图和形式也十分相似。这不仅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在当今,是否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和场合,才能拍摄到穿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呢? 《民族画报》在改革开放后的各类画报杂志发展迅速新形势的冲击下,反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边缘化的重大挑战。 今后的《民族画报》究竟是被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洪流淹没,还是克服困难开辟出新的道路?
五、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处理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脈的重大问题。这也正是《民族画报》坚持办下去的原因。作为“中国第一本全面报道少数民族情况的国家级画刊、唯一一本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的画刊。”车文龙社长表示:“现在我们一直是在国家的扶持下,因为《民族画报》的定位很明确,是国家为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达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么一个目的。所以它一直得到国家的支持,不是走市场的刊物。”
党政机关的中心话语和边缘性的少数民族题材,看似有些距离和矛盾,但正由于这种距离,才造就出了《民族画报》这样的纽带。少数民族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应属小众,其聚集地多为我国边疆地区,在经济上比较不发达,很多民族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与文化习俗,与主流社会的文明有所差异。政策性主流话语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联系在了一起,组成了这本奇特的《民族画报》。
若仔细分析《民族画报》封面,其中还真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审美角度和政策角度之矛盾;高端的设备与原生态的内容之矛盾;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和多元文化的外延之矛盾;画报的“读图”视觉性和内容深度之矛盾;时代发展产生“改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而《民族画报》的发展历程,就是在这些矛盾下不断寻找平衡的过程。即便仅仅是通过这微妙的封面类型分析解读,仍能从其中发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史。
时至今日,《民族画报》还在不断出版发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也将继续书写出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美]哥伦比斯、沃尔夫著,白希译.权力与正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著,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民族画报创刊50周年特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辉煌岁月.中国改革开放20年纪实[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叶甫纳(1986-),女,中央美术学院讲师,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实验艺术。
【关键词】民族画报;少数民族;中国摄影;媒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213-04
【本文著录格式】叶甫纳. 描绘边疆——创刊至今《民族画报》的封面变迁[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213-216.
基金项目:中央美术学院自主选题科研创作项目(项目编号:XJ2019001301)。
前言
《民族画报》是介绍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情况的综合性画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民族画报》是在《人民画报》副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5年2月正式以《民族画报》之名出刊,为双月刊。1960年7月至12月及1966年10月至1973年12月两度停刊。1974年1月复刊后,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突出反映了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面貌。《民族画报》是当今世界唯一由国家为少数民族办的期刊。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映民族地区的发展方面,它以自己独特的图文方式,紧扣时代脉搏,准确地记录着共和国发展一个个历史阶段和永恒瞬间。尘封的画报里,蕴藏着岁月的喧嚣和天南地北的沧桑巨变,记载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进程。作为一份期刊,它带着社会主义中国独有的特色,反映的内容紧密结合政策主旋律,但题材却是少数民族,带有明显的边缘异域文化色彩。拥有强力的资金、技术、资源支持,又力求成为风格上最质朴、最通俗的画报。这和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政策和现状分不开,形成《民族画报》独有的风格。
一、研究《民族画报》封面的意义
封面对画报和杂志的形象异常关键,它能对公众的想象与销售量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已经是由来已久的经营杂志业的常规。当诺曼.洛克维尔(NormanRockwell)回想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业时期学到的经验时,他也给出了同样的解释:“封面必须取悦于巨大数量的人……它必须有直接迅速的影响(人们不愿费力猜测封面的含义)。”可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封面都是画报中的重要一环。
毫无疑问,在那些画报封面中所营造的形象是被媒介建构的。这种画报封面形象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意义——就是利用其形象塑造某种大众文化的神话,引导受众群体仰慕、喜好、效仿这些封面的模式。“大众媒众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制造意义”(步罗琳·凯奇:《杂志封面女郎》)。封面形象的经典价值在于受众对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塑过程混然不觉,反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被深信不疑。这一逻辑一旦变为现实,封面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就历史而言,我们也就易于理解20世纪50-70年代那个画报的黄金时代中,全国性画报推广运动与封面形象的联系。当时画报的数量与读者的规模都可堪称中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就选题而言,研究画报封面变化的意义,超越了在文字的文本意义和读者阅读之间剖析杂志的研究视野,将封面形象还原到具体历史的社会情景中。如今,杂志封面形象的学术论著也逐渐丰富了起来,本文与其他相关研究不同的是,以数据和图像研究的方式将封面图像代入历史语境分析。
以刊登照片和图画为主的期刊或报纸,统称为画报。众所周知,画报图文并茂,视读结合,通俗易懂,有形象性、报道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比起文字刊物来,画报更受大众的欢迎,是一种较为普及的舆论宣传工具。 画报的资源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富有冲击力的视觉信息传达方面,也就是如今所说的“读图”。 图片生动而富有艺术感染力,内容活泼简洁,是画报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其非常适合于语言文字不普及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外籍人士阅读。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画报的读者对象和发行地区除面向全国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外,还侧重于亚、非、拉第三世界,成为“一个艺术性、综合性的刊物”。《人民畫报》的办刊思想为:“注意内容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但政治色彩不宜过分强烈,使广大中间地区的读者易于接受。”《民族画报》也和《人民画报》一样,设计、装帧、印刷的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研究《民族画报》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等都有很大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国家一直十分重视。56个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1955年2月 《民族画报》在北京创刊,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担当了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宣传鼓动者的的角色。50年来,画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脚步,忠实的记录了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变化的真实历史进程。
一、创刊初期《民族画报》封面分类

《民族画报》在创刊时的任务是:“通过图片和文字,报道在过渡时期中伟大祖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巩固团结,热爱祖国,建设幸福的新生活,反对国内外敌人的英勇斗争,以及各民族各方面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画报的封面,正是围绕着这项主题进行选择编排的。
1955年2月第一期《民族画报》,选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大合唱的照片作为封面,正上方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象征着歌颂我国的民族大团结,选择这张照片作为封面,正好体现出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

“热爱劳动” 型封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画报》中,表现最多的内容。常见有人民从事耕种、收割、炼钢铁、挖煤矿、建造楼房、织补衣服等劳动场面。手法以摆拍为主,构图比较满,颜色明快艳丽,画面上人们的姿态,展现了一种认真而欢快的劳动情绪。 在20世纪50年代,劳动人民得到了土地,开始用自己双手劳动获得收获,是一种很大的喜悦。画报以“丰收”来颂扬社会主义,让大家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从而 上升为一种集体荣誉感,人民在为祖国而劳动。
二、艰难探索时期封面内容和类型
自毛泽东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大众艺术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标准。不可否认,在发展这种艺术和文化的过程中,无论从参加者的数量还是艺术作品中被表现的对象,群众被最大程度地发动起来。但是,这种艺术更多地是一种向大众宣传的工具,是为维护国家和政党的统一和对抗敌对力量而服务的,正像毛泽东所说,它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题材方面,最流行的是偶像、革命历史,以及歌颂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题材。这种艺术编织着神秘的乌托邦世界,领袖尽管总是与人民在一起,但失去了个人特点,社会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笼罩下的现实永远是完美的。在风格方面,则无一例外地独尊现实主义,提倡通俗易懂,为大众喜爱(选自高名潞《论毛泽东的大众艺术模式》)。

三、改革开放后封面内容和类型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思想意识也不断的改变,中国人对美的认知开始觉醒。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对美的追求,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学习明星的举止、衣着。不仅歌星、影星有人崇拜,对人和事物的欣赏面渐渐扩大,更加多元化。
1978年至1989年间的《民族画报》恢复了民族、民风民情的主题。一改“文革”时期单一、重复的封面形式,在选题、版式、图像上都更丰富。封面内容以少数民族风情照片为主题反映各地人文地理、生活风貌,不再有明确的政治板块,但在内容上依然表现出一种团结爱党的精神风貌。
此时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封面图像开始丰富多彩起来,内容上表现出了人更真实贴近生活的一面,少数民族的形象也体现出了对自由和美丽的追求。在版式设计上也做了一些不同的尝试,如采用组合型封面,并试图把封面版式改为横构图等。
20世纪80年代后,《民族画报》的封面开始大量的出现带有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特征的形象。带有“民族风情”形象,渐渐成为画报的主要特色。画报中表现出各个民族风情万种的女性,也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美的化身。比起之前,此时封面中的少数民族,表情和姿态更加多样,也更加自然。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画报封面,只能观察到民族之间的革命友情,亲情和爱情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陆续开始出现。典型代表为“葡萄架下”(1984年8月,徐殿奎摄影),在透着阳光的葡萄架下,一位年轻少数民族妇女正充满爱意的看着摇篮中的婴孩。看到这样美好的画面,相信所有人都会为这种温情所触动。
四、20世纪90年后的《民族画报》封面
20世纪90年代,封面仍然以民族风情照为主,表现风土人情。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即所谓的“异域风情”照,开始倾向于利用少数民族的形象想象西方审美。还多了商业、娱乐人物的报道,如演艺界的少数民族封面人物,杨丽萍(白族)、宋祖英(苗族)、蔡国庆(回族)、腾格尔(蒙古族)等。
1998年起,为适应形势需要,画报改版,版式变得简洁,颇有些像《知音》一类流行杂志的风格,封面材料和内页纸张有两次改变,文字也改成了中英对照形式。开本改为国际流行的大16开统一版本,篇幅随之增加至68 面;1999年全部改为彩色页面;2000年篇幅增至84面;2005年篇幅又再度增至100面,还加入了英文刊名和网址。此时《民族画报》的图片、版式逐渐向《国家地理》类杂志靠近。
封面中开始出现了明显使用数码合成的图片。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在人民大会堂门前的图像极其频繁的出现在此段时期的封面上,并且构图和形式也十分相似。这不仅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在当今,是否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和场合,才能拍摄到穿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呢? 《民族画报》在改革开放后的各类画报杂志发展迅速新形势的冲击下,反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边缘化的重大挑战。 今后的《民族画报》究竟是被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洪流淹没,还是克服困难开辟出新的道路?
五、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处理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脈的重大问题。这也正是《民族画报》坚持办下去的原因。作为“中国第一本全面报道少数民族情况的国家级画刊、唯一一本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的画刊。”车文龙社长表示:“现在我们一直是在国家的扶持下,因为《民族画报》的定位很明确,是国家为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达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么一个目的。所以它一直得到国家的支持,不是走市场的刊物。”
党政机关的中心话语和边缘性的少数民族题材,看似有些距离和矛盾,但正由于这种距离,才造就出了《民族画报》这样的纽带。少数民族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应属小众,其聚集地多为我国边疆地区,在经济上比较不发达,很多民族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与文化习俗,与主流社会的文明有所差异。政策性主流话语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联系在了一起,组成了这本奇特的《民族画报》。
若仔细分析《民族画报》封面,其中还真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审美角度和政策角度之矛盾;高端的设备与原生态的内容之矛盾;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和多元文化的外延之矛盾;画报的“读图”视觉性和内容深度之矛盾;时代发展产生“改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而《民族画报》的发展历程,就是在这些矛盾下不断寻找平衡的过程。即便仅仅是通过这微妙的封面类型分析解读,仍能从其中发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史。
时至今日,《民族画报》还在不断出版发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也将继续书写出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美]哥伦比斯、沃尔夫著,白希译.权力与正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著,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民族画报创刊50周年特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辉煌岁月.中国改革开放20年纪实[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叶甫纳(1986-),女,中央美术学院讲师,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实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