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有不同的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向我表达同样的焦虑:“有的学生听课很不专注”“我一转身板书孩子就在做小动作”“道理都懂,有的学生学习就是缺乏动力”……
  同为人师,对此我也有切实的感受。该如何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我还是先讲个故事吧。
  有一天师傅把三个徒弟叫到了身边:“假如一块地里长满了草,你们有什么办法把那些草弄干净,让那地以后不再长草呢?”
  大徒弟说:“那很容易啊,用锄头把草连根刨掉就可以了。”二徒弟说:“用火把草都烧了。”老三说:“我把地翻个遍让太阳把草晒死就可以了。”师傅听完笑了笑说:“你们的办法都不错,那么就按你们自己说的去做吧……”三个徒弟听了师傅的话就都按自己的办法做了。
  可是第二年地里又长满了草,而且比第一年更加旺盛。他们又去找师傅,师傅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把他们领到自己的地。看到地里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徒弟们顿时明白,要让地里不长草,唯一办法就是在地里种满庄稼……
  这是一个隐喻故事,不知道大家会受到什么样的启发?面对学生们学习的各种状态,作为教师不仅要让他们改正错误习惯,更要激发孩子们内心学习的动力。
  当我们不满意孩子的行为时,我们越批评他,孩子变得越焦虑,内心就像地里的杂草,不断“生长”出让家长恼火的行为。周而复始,这样的轮回,一次又一次。如果孩子内心拥有向上向善的动力,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不但功课没有落下,而且还培养了自律的能力。
  第一招:正向關注,发现孩子的优势资源
  正向关注就是正向看待孩子的行为。有老师说:“孩子听课不专心,找他谈话后第三天就恢复原样,真是着急。”老师看到了孩子第三天的状态和之前一样,却没有看到孩子前两天好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走在路上,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和事,但只有有限的事物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换句话说,只有被我们注意到的,才会被我们所看见。
  不幸的是,我们都是注意问题发现缺陷的高手。我们总是挑剔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对于他们的优点往往视而不见。一些优点没有被老师看见就会慢慢消退,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会越来越多。用行为主义观点来解释,好的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是难以形成习惯的行为。
  当我们不以问题或缺陷的思维来看待孩子时,孩子不一定会立即发生积极的改变,但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没有那么焦虑了。老师要学会放下焦虑的心,当自己心情愉悦时,我们发现孩子是正向积极的,就能找到孩子的优势。
  第二招:信任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到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他们以十分赞赏的表达方式,将班级里很有潜力的学生名单通知相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回访测试,结果表明之前“潜力”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而且性格也变得更开朗,自信心更强,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也显著增强。事实上,这次有潜力的学生名单是随意挑选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尤其在儿童阶段。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传播学上有个“镜中人”理论:人的自我认知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我们凭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所以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也就是说,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信任时,孩子也会信任我们。当我们欣赏孩子时,孩子会更愿意与我们亲近,学习自然也会更带劲。
  第三招:赞许孩子,以欣赏态度看待孩子
  记得年少时,老师对我每一次进步的赞赏足以让我快乐很久。老师欣赏我的神情,现在仍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也是我一直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
  这个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孩子自己的力量;另一种是外界的各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异己的力量。越小的孩子越在乎异己的力量,这份异己的力量主要来自父母和老师。
  当被人欣赏时,这份异己的力量会无限强大,激发孩子催人奋进;当被打击时,我们会反复体验到挫败的情绪,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讲一个大象的故事。我们看到这些巨大的动物被拴在前腿上的一条小绳子牵着感到困惑。没有锁链,没有笼子,绳子很细,大象随时都可以挣脱束缚,但出于某种原因,它们没有挣脱。我们会问驯兽师,为什么这些大象只是站在那里不想逃跑。驯兽师说:“当它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用同样大小的绳子把它们拴起来。随着它们的成长,它们习惯于相信自己不能离开。它们相信绳子仍然能拴住它们,所以它们从不试图挣脱。”
  我们感到很惊讶,大象力气这么大,本来随时都可以挣脱束缚,但因为它们相信自己不能挣脱,所以就被拴在原地。和大象一样,孩子因为我们对他一次次的打击和负面评价,从而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变得不愿意去尝试和改变。
  那么如何来赞美呢?这是知易行难的艺术。
  首先是赞美要具体。假如孩子写了一篇只有几句话的“作文”,你赞美说:“哇,将来你一定会成为文学家。”这样的话,你自己都觉得言不由衷,孩子也觉得莫名其妙。假如你说:“你这句写的‘树儿被风一吹,像欢迎客人一般地点头’,老师特别喜欢这句拟人的手法。”这样具体而细节的赞美就可以为孩子指明方向。
  其次,要赞美可以改变的行为。不要笼统地说“哎呀,你真聪明”,显得敷衍又没有水准。我们要指出孩子具体怎么好,好在哪里。行为的赞美最能打动人,更具有力量和说服力。
  再次,赞美对方的能力。比如90分,可以是比100分少10分,也可以是比80分多10分。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老师可以好奇地问,孩子是怎么考到90分的,而不是问为什么没有考到100分?前者会给孩子带来满满的感动,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
  和孩子们相处,对老师来说是一场修行。我们要学会在彼此欣赏中激发孩子不断向上的力量,同时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这是教学带给我们意外的礼物。
  (作者系心理学博士,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督导师,江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理事长)
其他文献
“看到党的筚路蓝缕、赤诚忠贞。我辈当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荧烛末光增辉日月。”上完党史学习教育班级辅导员王小华老师的党课后,江西省临川二中高二(3)班刘伊娜同学激动地说。  自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结合学校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临川二中党委选定了有特色、有亮点的三个“自选动作”:一是为全校各班安排一名党员老师担任该班党史学习教育辅导员,带领全校学生齐学党史;二是发挥学校政史学科教师自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可歌可泣的篇章。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和经脉,革命传统是最具教化功能的红色基因。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仰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传人是特指党的最高奋斗理想、革命精神、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奋斗者、接班人。在
期刊
“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就要把它当作一项事业用心做好,就要做出点名堂来。”自1992年赣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29年来,无论是在乡镇中学还是城区中学,无论在教学岗位还是管理岗位,杨东冬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践行着自己最初的承诺,在教育的热土上辛勤耕耘,播种希望。他先后在于都中学担任过语文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校办副主任和主任、副校长,2006年9月担任于都县银坑中学校长,2010年8月选聘至赣州中学担任
期刊
宣誓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承诺。  常言道,大学是个小社会,也是个大熔炉。“熔”的是青春,“聚”的是力量。  1999年上了大学本科后,我决定不仅要做一名读“圣贤书”的学生,而且要做一名两耳充闻“窗外事”的时代青年,感受这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  但对于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现实远不及理想丰满。既没有艺术细胞,又没有受过体育运动专项训练,就连舞台都没上过的我,怎么办?只能眼巴巴地给别人“加油”鼓劲吗
期刊
2021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努力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业绩。”江西革命老区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勇争先,担当作为,努力在锤炼党性上力行、在为民服务上力行、在推动发展上力行。  在锤炼党性上立“军令状”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
期刊
审核材料、附件扫描、合同签订、打印受理证……新学年来临之际,修水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迎来了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的高峰期,一天接待四五百个来访者成了常态。来自南昌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傅赣粤被前来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下简称“助学贷款”)的学生和家长围得水泄不通,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他每一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工作,忙却丝毫不敢马虎。即便遇到说着方言的老人,本地户籍的志愿者也能随即转换使用方言进行沟通。  在江西,将
期刊
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按照《江西省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实施办法》,以督导评估为牵引,不断扩充资源、建立健全机制、增强师资力量、提高保教质量,多轮驱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一是以评促建,不断扩充办学资源。结合今年省级过程指导反馈意见,对照评估指标,湾里管理局一方面采取扩租面积、布局调整、控制班额、迁址办园等措施,对开园年代比较久远、条件比较落后的民办园进行大力整改,持续提升办园条件。另一方面,合理
期刊
推动其他部门向教育行政部门“权力让渡”。推进“放管服”改革,相关权力部门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当务之急要按照教育规律,把相应的管理权归还给教育的基本单位。编办、人社、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应该是宏观管理,而非微观调配;应该是高位统筹,而非具体操作。应出台权力清单,厘清各自权力界限,各尽职责,各守本分,让各项权力准确归位,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还要建立问责机制加以保障,让违
期刊
去过新疆戈壁腹地的人,没有不知道死亡之海“罗布泊”的,那里人迹罕至,一片荒芜。周义朋,这位地质教育工作者,离家万里,扎根新疆戈壁15载,默默耕耘,只因那地下的战略资源——被誉为“军工基石、核能粮仓”的铀矿。  现如今,在我国砂岩铀矿地浸行业,周义朋已有一定的名气。但他初心不变,仍坚守荒漠十余载,不仅突破道道科技关,还为我国铀矿地浸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已经成长为行业的科技创新骨干。  为“核
期刊
每每总能听说身边发生的溺水事故,这些无不令人痛心。在学校、家庭的再三教育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孩子对生命的敬畏感缺失,这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需在“堵”与“疏”中各司其职,才能让学生理智游玩、学会生存,面對危机时能自救自护。  一、家庭教育的“堵”与“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防溺水教育,家长首先要学会“堵”。家长要结合孩子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