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的“事件性”属性及其保护利用的“事件途径”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保护利用工作日益受到更多方面的重视,但囿于起步较晚和认识不足,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保护方法等方面,相对于古代文物建筑保护,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合理又有针对性的实践体系.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应以“事件性”属性为切入点,将事件的场所、人物和内涵与建筑本体进行整体思考,而以“事件途径”方法对相关遗产的发掘、评估、甄选,将为整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方法论层面的借鉴.
其他文献
西夏王陵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这一业已消失的文明见证,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明交融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基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视角,立足于一脉相承的山川定位的营建理论与传统,借助史学考证和地理信息平台数据分析,通过“四步法”——同类文化溯源→实地勘察假设→原初环境考证→地理信息验证,对西夏王陵的空间格局进行释读,揭示了其容山纳景的视觉构图、由贺兰山形势进行定向定位定尺度的平面布局内涵,有效补充了西夏历史文化及西夏陵的遗产价值.基于中国广泛存在史料残缺的古建筑遗址的情况,“四步法”对释读古建筑遗址是一条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