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数字人文"巨观"视野与"数据驱动"角度出发,审视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轨迹,通过演绎量化与确认命题,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发现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三大核心"共现"概念依序分别是"文明""主义""革命"。研究发现,"世界"概念在1899年后开始涌现,原来作为"中国"概念核心内涵的天下观逐步瓦解,转换成了万国世界观,"中国"概念内涵从"天下中心之国"转向"国名"之意。1898年后"文明"与"世界"概念以稳定比例共现,代表的是"世界"概念的"文明化"趋势,晚清知识人接受"文明史",表示愿意进入西方的普遍进化时间中;而对"世界"概念的使用,表示愿意进入西方的普遍进化空间中。这使"世界"概念具备了西方现代性视野下的进化特性。当"世界"与"主义"概念开始共现后,"世界"概念就逐渐从传统包容一切时间、空间的"虚世界"概念逐渐成为具有排他性与一贯性的"实世界",此即受到"主义"概念影响所致。晚清之际即有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讨论,但当时肯定的是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而非世界主义;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转为抛弃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而转向世界主义,正是在此语境下,促成"世界"概念真正的"主义化",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与道德。从晚清到民初的"世界"概念发展中,其连续性为"世界概念的主义化倾向",非连续性为"世界"概念的"欧亚文明化"与"阶级革命化"的不同。
其他文献
跟武嘉慧聊天,你会发现她绝对有北方女孩的那种豪爽,说话干净利落、性格率真果敢。武嘉慧的雕塑作品,大都以一些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出现,出自武嘉慧之手的小女孩,大都是扁扁的额头、圆嘟嘟的脸蛋,紧绷的樱桃小嘴,可爱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细品武嘉慧的艺术作品,你会发现其在人物形象和神态方面的精心雕琢,这是作者的用心之处,旨在希望作品能与观众对话、交流。  武嘉慧认为,刻画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在刻画自己,是自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