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 实验 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培养新能力
新教材探究性实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方法步骤的实验;另一类是不提供方法步骤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有困难,教师不应通过简单地讲解把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应通过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实验研究过程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例如在“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中,教师提出问题:①提取叶绿体色素应选用植物的哪一部分作材料?②根据叶绿体色素溶解性应选取哪种溶剂提取?③叶绿体色素中含有的镁离子有什么特点?采取怎样措施防止叶绿体色素的破坏?④提取出的叶绿体色素混合滤液中,含有各种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色素,怎样把各种色素分开?上述问题的提出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的思考,在经过教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和方法,使他们接受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产生一种用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方案来探究问题的迫切愿望,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二、因地制宜选择实验材料,培养创新能力
适当选择实验材料是生物学实验成败的关键。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首先要考虑取材是否正确。在中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实验材料不足或缺乏理想的材料,在实验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实况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案,力求达到与预设实验同样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选择了以下理想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在制作洋葱磷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时,应选用叶龄较大的磷片叶做材料;取用石蒜的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取用麦冬的根观察根对根对矿质之素离子交换吸附现象;取用荷叶作叶绿素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些材料实验结果明显,并是夏、秋季生长旺盛的植物,比课本中规定用的材料好。为了使高中生物学实验顺利开展,在自家菜园地里选择适宜的土质、环境进行了栽培、种植,可随取随用,也是平时学生分组实验可及时取用的材料,解决了以前在实验室里培养或菜市场购买、实验材料不及时或不适合等而延误学生实验的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去探索,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改变试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经典实验,按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做实验,多数是可以得到良好效果的,但有些实验由于材料采集难度大或反应速度慢等原因,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以消除原实验中的弊端。例如:在做水分的渗透作用实验时,卵壳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半透膜材料,但按照教材中介绍的方法制取,实际是很难成功的。经过我们引导学生研究,对卵壳膜制取方法进行了如下改进,就是把去掉蛋清和蛋黄的蛋壳,用清水洗净后,放进100ml的小烧杯中,然后把盐酸和酒精按1∶1的比例制成混合液,倒入小烧杯中,到蛋壳完全浸没在混合溶液中,大约10~15分钟,蛋壳中的钙质全部被溶解到混合液中,只剩下完整的卵壳膜了,这样可根据要求把它密封到漏斗口处就可以进行水分渗透作用实验。
又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根尖临时装片制作实验中,学生在压片过程中,往往用力过轻或过重,根尖细胞不分散或者压烂,造成前功尽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压片,一种按教材方法做,一种不用镊子弄碎根尖,也不在装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而是用镊子轻轻按盖破片几下,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方法效果更好。这些做法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做好实验中的“讨论”,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操作使学生获得对实验过程最直接的感受,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如果实验结束后没有理论上的总结、提升,就不能充分发挥实验课的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实验中的“讨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讨论”的关键是教师的问题导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层次分明,有针对性。同时,要给学生充分发表己见的机会。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设计的一些讨论题:①你的预期结果是什么?根据是什么?②你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完全一样吗?如果不是,请分析原因。③由本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④能否在本实验中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为什么?你的实验设计方案是什么?
通过问题讨论,可使学生对实验过程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材料和试剂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等实验的基本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建筠. 在常规实验中发展创新思维[J]. 生物学教学,2008(8):42—43.
[3]朱平. 以实验为载体. 以问题为向导.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J]. 中学生物教学,2010(7):30—32.
[4]吴丽芳.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模仿能力[J]. 生物学教学,2008(7):36—37.
【关键词】新课改 实验 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培养新能力
新教材探究性实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方法步骤的实验;另一类是不提供方法步骤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有困难,教师不应通过简单地讲解把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应通过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实验研究过程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例如在“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中,教师提出问题:①提取叶绿体色素应选用植物的哪一部分作材料?②根据叶绿体色素溶解性应选取哪种溶剂提取?③叶绿体色素中含有的镁离子有什么特点?采取怎样措施防止叶绿体色素的破坏?④提取出的叶绿体色素混合滤液中,含有各种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色素,怎样把各种色素分开?上述问题的提出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的思考,在经过教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和方法,使他们接受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产生一种用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方案来探究问题的迫切愿望,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二、因地制宜选择实验材料,培养创新能力
适当选择实验材料是生物学实验成败的关键。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首先要考虑取材是否正确。在中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实验材料不足或缺乏理想的材料,在实验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实况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案,力求达到与预设实验同样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选择了以下理想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在制作洋葱磷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时,应选用叶龄较大的磷片叶做材料;取用石蒜的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取用麦冬的根观察根对根对矿质之素离子交换吸附现象;取用荷叶作叶绿素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些材料实验结果明显,并是夏、秋季生长旺盛的植物,比课本中规定用的材料好。为了使高中生物学实验顺利开展,在自家菜园地里选择适宜的土质、环境进行了栽培、种植,可随取随用,也是平时学生分组实验可及时取用的材料,解决了以前在实验室里培养或菜市场购买、实验材料不及时或不适合等而延误学生实验的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去探索,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改变试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经典实验,按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做实验,多数是可以得到良好效果的,但有些实验由于材料采集难度大或反应速度慢等原因,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以消除原实验中的弊端。例如:在做水分的渗透作用实验时,卵壳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半透膜材料,但按照教材中介绍的方法制取,实际是很难成功的。经过我们引导学生研究,对卵壳膜制取方法进行了如下改进,就是把去掉蛋清和蛋黄的蛋壳,用清水洗净后,放进100ml的小烧杯中,然后把盐酸和酒精按1∶1的比例制成混合液,倒入小烧杯中,到蛋壳完全浸没在混合溶液中,大约10~15分钟,蛋壳中的钙质全部被溶解到混合液中,只剩下完整的卵壳膜了,这样可根据要求把它密封到漏斗口处就可以进行水分渗透作用实验。
又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根尖临时装片制作实验中,学生在压片过程中,往往用力过轻或过重,根尖细胞不分散或者压烂,造成前功尽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压片,一种按教材方法做,一种不用镊子弄碎根尖,也不在装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而是用镊子轻轻按盖破片几下,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方法效果更好。这些做法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做好实验中的“讨论”,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操作使学生获得对实验过程最直接的感受,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如果实验结束后没有理论上的总结、提升,就不能充分发挥实验课的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实验中的“讨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讨论”的关键是教师的问题导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层次分明,有针对性。同时,要给学生充分发表己见的机会。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设计的一些讨论题:①你的预期结果是什么?根据是什么?②你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完全一样吗?如果不是,请分析原因。③由本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④能否在本实验中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为什么?你的实验设计方案是什么?
通过问题讨论,可使学生对实验过程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材料和试剂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等实验的基本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建筠. 在常规实验中发展创新思维[J]. 生物学教学,2008(8):42—43.
[3]朱平. 以实验为载体. 以问题为向导.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J]. 中学生物教学,2010(7):30—32.
[4]吴丽芳.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模仿能力[J]. 生物学教学,2008(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