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大、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小斑病在温度为26~32℃,高湿条件下,低洼地、田间密度过大郁闭时易发,病菌在叶面繁殖,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大斑病菌适宜温度20-28℃,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利于病菌繁殖。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低于60%。病害受到抑制。玉米拔节至出穗期如遇连阴雨易流行。
防治方法:①70%康正清50克 50%多菌灵粉剂50克 不怕雨1支。对水45千克喷雾。②70%甲基托布津 50%多菌灵粉剂50克 不怕雨1支,对水45千克喷雾。
2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基部和叶鞘交接处,也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病斑初为油渍状黄白色圆形小斑。后扩大变成褐色或紫色,稍隆起成泡状的圆形斑块。病斑周围组织发红。在中脉或叶鞘上的病斑稍大。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褐斑病的感病阶段,目前发生普遍。品种之间发病有明显差异。玉米褐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23-30℃,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高湿高温条件下利于该病流行。
药剂防治:可用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或12.5%烯唑醇粉剂30克。对水30千克喷雾。
3 弯孢霉叶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苞叶,病状为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该症状变异较大,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此病是继玉米大小斑病之后的又一严重病害。当7-8月高温季节,有4-5天阴雨,病害就可能流行。
药剂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特普唑可湿性粉4000倍液,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间隔7-10天进行第2次喷雾。连喷2~3次为宜。
4 细茵性茎腐病。主要表现为植株在生长中期突然死亡。通常在近地表的间接部分生成黄褐色到暗褐色水渍状、发软下陷的溃烂,常有难闻的臭味。该病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发生。平均气温30℃,相对湿度70%以上。潮湿闷热天气利于发病。
药剂可用:85%三氯异氰脲酸3000倍液,间隔7天再用1次。
5 注意事项。在防治上应病虫兼顾。玉米生长中后期同一植株上会混合发生病害和虫害,选药和施药时应考虑一药多效、一喷多防。如喷杀虫药混用广谱性杀菌剂(如烯唑醇、多菌灵)。在病害防治药剂中同时可加入喷施宝、爱多收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可促进玉米恢复生长,提高抗病能力。一般每间隔7天左右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653100 云南省玉溪农业科学研究所 杨进成
土壤酸碱性的简易识别
1 看土壤颜色。酸性土壤大多呈黑色、褐色、棕黑色。呈白色、黄白色的多为碱性土壤。
2 看植物长势。凡是杜鹃或针叶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多为酸性。而马炸菜、海蒿子、柽柳等生长良好的土壤多为碱性。
3 看水情。土壤浇水后立即下渗。水比较浑,多是酸性土壤。浇水时冒出白泡,起白沫,多为碱性土壤。浇水后土壤松软为酸性。浇水后土壤板结且干得快。土壤表面有一层白粉状物为碱性。
4 看土壤团粒。酸性土壤团粒结构多,抓起一把土仔细观看,有米粒似的一般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呈白沙状,团粒结构少或没有。
442701 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农校 陈茂春
防治方法:①70%康正清50克 50%多菌灵粉剂50克 不怕雨1支。对水45千克喷雾。②70%甲基托布津 50%多菌灵粉剂50克 不怕雨1支,对水45千克喷雾。
2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基部和叶鞘交接处,也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病斑初为油渍状黄白色圆形小斑。后扩大变成褐色或紫色,稍隆起成泡状的圆形斑块。病斑周围组织发红。在中脉或叶鞘上的病斑稍大。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褐斑病的感病阶段,目前发生普遍。品种之间发病有明显差异。玉米褐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23-30℃,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高湿高温条件下利于该病流行。
药剂防治:可用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或12.5%烯唑醇粉剂30克。对水30千克喷雾。
3 弯孢霉叶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苞叶,病状为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该症状变异较大,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此病是继玉米大小斑病之后的又一严重病害。当7-8月高温季节,有4-5天阴雨,病害就可能流行。
药剂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特普唑可湿性粉4000倍液,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间隔7-10天进行第2次喷雾。连喷2~3次为宜。
4 细茵性茎腐病。主要表现为植株在生长中期突然死亡。通常在近地表的间接部分生成黄褐色到暗褐色水渍状、发软下陷的溃烂,常有难闻的臭味。该病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发生。平均气温30℃,相对湿度70%以上。潮湿闷热天气利于发病。
药剂可用:85%三氯异氰脲酸3000倍液,间隔7天再用1次。
5 注意事项。在防治上应病虫兼顾。玉米生长中后期同一植株上会混合发生病害和虫害,选药和施药时应考虑一药多效、一喷多防。如喷杀虫药混用广谱性杀菌剂(如烯唑醇、多菌灵)。在病害防治药剂中同时可加入喷施宝、爱多收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可促进玉米恢复生长,提高抗病能力。一般每间隔7天左右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653100 云南省玉溪农业科学研究所 杨进成
土壤酸碱性的简易识别
1 看土壤颜色。酸性土壤大多呈黑色、褐色、棕黑色。呈白色、黄白色的多为碱性土壤。
2 看植物长势。凡是杜鹃或针叶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多为酸性。而马炸菜、海蒿子、柽柳等生长良好的土壤多为碱性。
3 看水情。土壤浇水后立即下渗。水比较浑,多是酸性土壤。浇水时冒出白泡,起白沫,多为碱性土壤。浇水后土壤松软为酸性。浇水后土壤板结且干得快。土壤表面有一层白粉状物为碱性。
4 看土壤团粒。酸性土壤团粒结构多,抓起一把土仔细观看,有米粒似的一般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呈白沙状,团粒结构少或没有。
442701 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农校 陈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