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与应用背后的数量关系教学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对“算用结合”进行了有益尝试,也研究出一些成果。喜悦之余,有些现象不免令人忧心,那就是过于关注解题信息的收集整理,而不知该如何分析处理有用信息,导致教学从生活情境生硬跳转到应用,缺少了从生活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衔接,此举貌似重视两个转化,但却虚化了学生的推理过程,淡化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学生来说就像丢失了解决问题的扶手,一遇到复杂的难题,学生就一筹莫展了,这无疑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不利。
  一、结合运算意义解析数量关系
  新教材编写时主打算用结合,将运算融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边解决问题边领会运算意义。问题解决后,通过检视运算流程,揣摩内化运算意义和算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是最简单的数量关系模板。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编排的渐进性,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與运算意义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加法”时,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问:图中的孩童在干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后,描述图意:“有3个小孩在烧水,又来了2个小孩,共有多少小孩?”教师引导:要求总人数,就要把后加入的人,并入到原有团体中,即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2=5(人)。上述过程就是借用加法意义来推演数量关系,建立基本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再如,教学“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和教师的形象演示:如果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数乙,一部分是超出的盈余,即从甲数里扣除乙数,结余部分就是两数的差额,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感受到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包含关系,感受到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就是寻找数量关系,从而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既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解答难题打好基础。
  二、不断抽象提炼数量关系模型
  数量关系除了有加、减、乘、除四则基本运算外,也有特殊数量关系。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除了贯彻运算目标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应用目标,即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因此,在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中,行程问题的地位尤为突出,行程公式的推导要经历一个探索归纳过程。而运用数学语言来阐述数量关系是探索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待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教师应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思维习惯,按常理提出一个“接地气”的数量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炼出数量关系模型(如:速度[×]时间=路程),接着对这个数量关系蓝本进行改版、丰富和扩充。
  三、复述题目重要信息,明晰数量关系
  教学时,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
  (1)京沪铁路:列车时速为112千米,大约13小时抵达终点站。
  (2)京沪高速公路:汽车时速为105千米,大约12小时抵达终点。
  请问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的总里程大约各是多少?
  许多学生在理解题意、列式解答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数量关系:“列车时速112千米,大约行驶13小时到站,要求总里程就是求13个112是多少,即用112乘以13。汽车时速为105千米,大约12小时到达,要求总里程就是求12个105是多少,即用105乘以12。”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时速”概括题中每小时里程数;用“时间”概括题中的“12小时”“13小时”;用“总里程”概括铁路、公路全长,由此,在大量转化吸收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如此一来,从应用拉动计算,满足运算需要后,再以计算原理来反证数量关系,练习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技巧,又增长了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这对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刺激数学思维的灵敏度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新课标并未摒除数量关系,而是将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融会到计算方法上。
  总之,新课程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数量关系的教学地位仍不可撼动,它承担着学生认知逐渐升华的使命。只有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范例,掌握基本分析法,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有用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算”与“用”的水乳交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
  基于特色回归的小语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让学生在自身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非逻辑性猜测,是一种有效的探究方式,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探索数学本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数学猜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乐于在猜测的前提下进行推理验证,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使
数列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非常中重要的位,对通项公式的探究是高考考查数列的主要命题点,它能考查观察、归纳、猜想、推断能力,特别是有递推关系确定数列的通项、更具有新颖、灵
为了适应机械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提升机械类本科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将科研团队的研究平台浸入本科实验教学是目前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文章以将
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素质偏低,加之云时代各种云课程和云搜索的冲击,在理论性与逻辑性较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上存在诸多困难。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
根据2004年8月13~15日鄂东8个自动气象站(武穴、黄梅、蕲春、浠水、英山、罗田、红安、麻城)的有关地面气象资料、高空天气图及T213产品等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和物理量特征分
美术教育是学校“人文教育之中坚”,在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审美素养与培育人才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各种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高中的美术课变了味,走了样,出现了若干不和谐的现象:  一、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利  由于高校录取艺术类考生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学校和家庭就逼迫文化基础不够
《新课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总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教师怕教难教、学生怕写难写问题,大面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全面实现习作教学目标呢?笔者在理解新课标和调研基础上提出的习作教学新理念,探索了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新策略、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兴趣领先,乐于表达  《新课标》在设定习作初始阶段的目标时,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
一、重视预习指导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创新性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