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文化植入街区公共艺术的应用探索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jie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城市更新进程中市井文化的“再生”为视角,对成都市近年来改造更新的特色文旅街区进行分析,重点考察其街头公共景观营造中对市井文化的演绎,以及通过公共艺术延续并升华市井文化的方法,总结出将市井文化植入街区公共艺术景观的应用策略,推动未来街区空间有机更新中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发展。
  关键词:市井文化;公共艺术;城市更新
  一、市井文化与公共艺术
  市井文化是由街区场所中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共同生发的独特人文景观,它反映着特定时空范围内的人们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与社区格局,忠实记录着城市街巷空间的文化基因。所谓市井烟火味道,更多是寄托在街巷空间的一种氛围,以及烙印在居民心中的集体记忆。对一座城市来说,它的市井肌理正如一位老人手上的褶皱,经由一代又一代人建筑、造景环境的叠加而成。而如今我们看到太多被修平了肌理的城市:一些城市在现代化改造中盲目学习西方城市经验,急于解决城市的物质经济功能而忽略了自身情况,很多历史名城的地域文化景观因此遭到破坏。这样形成的崭新建筑固然可爱,却失去了市井之间历史积淀的人文精神[1]。每一座城市的市井景观都值得珍视,只有让历史与当下在物质与人文层面交织共生,才能為“过去”找到“未来”。
  如今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原有的街区建筑格局逐渐被全新的现代化景观所替代,市民间朴素的交往方式更是埋没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之中,人们重归市井的愿望愈加强烈。而市井文化在被遗忘到被追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被大量消耗的情况,在一些旅游景区的景观构建中,市井元素成为一种复制粘贴的流水化作业,结果与街区的有机发展背道而驰。市井文化作为城市的文化体现,仅靠旅游景观的刻意营造是不够的,艺术介入现代城市构架中才能填补昔日市井生态的遗失。作为与普罗大众最亲近的一门艺术,公共艺术早已走出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的大街小巷。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有力媒介,其文化表达力与艺术感染力不容小觑。市井文化本就依托于大街小巷的商业与居住空间,代表着当地最接地气的传统文脉,因此在街道更新中,新建现代化街区景观的同时利用公共艺术延续市井文化的独特意义,不仅艺术化地传承了地域特色,而且能在更符合时代风貌的环境中生发出新的市井文化,真正激发城市的自身活力。
  二、成都市市井文化街区改造案例分析
  在城市更新的一次次实践、探索中,成都市市井文化街区的塑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实现旧街区的复兴。回顾成都市近年来的街区更新项目,可见公共艺术景观正在街区的市井文化表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旧交融的环境中实现传统文脉的继承与现代生活的体验。“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深化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提升街区和建筑设计感、品质感和标志性。整合释放片区可利用空间及资源,打造“邻里式”商业服务圈,构建宜居宜业生活圈[2]。在成都市未来的有机更新进程中,公共艺术将拥有更多可能性。
  笔者实地探访了成都市近几年完工开放的多处特色文旅街区改造项目,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两处街区——猛追湾和枣子巷进行分析,重点考察其街头公共艺术景观的营造、景观与整体环境关系的处理,以及对市井文化的表达。反思在城市更新视角下,公共艺术景观作为一种联结纽带,如何在商业街区更新中延续并升华当地市井文化,总结出通过公共艺术景观传承市井文化的方法,这对防止城市更新进程中同质化现象的发生以及地域文化的丢失,营造亲切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商业街区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猛追湾的有机更新
  猛追湾位于成华区锦江沿岸,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是兴建着大量厂房和宿舍的繁华工业区,但亦随着社会变迁逐渐衰落。而滨河路段的环境也存在着通行空间混乱、休闲空间稀缺等问题。老宅林立的猛追湾片区并没有大量拆迁和重建,而是采用微改造措施,来激活原有环境中的消极空间,并为商业业态创造更多可能。其中10个功能各异的平台,使临街的市井生活与滨江空间紧密联系,并创造出有趣的微型公共空间和休憩角落,让人可以直接感受到街区带来的市井氛围。滨河平台的公共艺术更像一种标志序列,标志着成华区工业记忆中的生长节点。如在景墙上镶嵌由不同光学玻璃制成的凹透镜、棱镜和反射镜等,回应20世纪末光明器材厂生产的光学玻璃,以及用一面大尺幅的变色玻璃来讲述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的历史。景观设计以现代化的地刻铺装、光影艺术、互动装置等手法串联起成华区的工业历史记忆与市井烟火气[3]。
  (二)枣子巷的景观塑造
  作为成都市首条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示范街区的枣子巷,其道路环境与街边商铺关系的处理、街头景观营造的方式及绿化植物的布置都有值得学习之处。枣子巷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逐渐兴建了成都中医学院、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等单位建筑,再加上承载了民国的历史渊源,因此整个街区景观的打造展现了市井、中医、工业等文化元素和民国文化背景。
  在更新景观肌理的过程中,枣子巷更注重过去的街区记忆与城市记忆的再生。从入口处的大型墙绘杏林春暖图、海派建筑风格牌坊,到建筑间的特色廊道,枣子巷的公共艺术应用现代时尚的设计语言和新技术,将原本失活的街道空间重新唤醒。其中沿街景观雕塑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重现老成都的生活化场景,并安排身着特色服饰的工作人员置身其间进行引导,大大增强了景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时由巷子连缀的多个院落经过建筑翻新与增加公共艺术的构建,也变成了居民共建共享的新空间。目前许多社区的街巷空间规划以大尺度、大围合,以及沿街底商的模式存在,公共艺术景观也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因而难以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枣子巷的有机更新,正好为社区改造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市井文化植入街区公共艺术的应用策略
  (一)因地制宜,承旧启新
  市井文化,往往融合着当地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的感官符号。承旧启新,即公共艺术设计在尊重场址历史的同时体现原有的文化内涵,并满足现代生活的物质需要,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如猛追湾的望平坊院落,由纸箱厂纺织厂旧址、原国税局与旧居民楼围合而成。设计方充分尊重原建筑的环境特点与历史记忆,在入口通道处构建玻璃砖的牌坊、耐候钢板的阶梯装置来呼应场地历史文化。   当地文化的呈现,除了延续场地过去的历史记忆,还应考虑地域性的特色文化现象。不难发现,成都市成功的市井街道案例都较注重夜间场景与滨水休闲景观的创新塑造。夜市经济与滨水活动,是根植于成都这个休闲之都的典型生活场景。猛追湾在滨河路自行车道的夜景设计中,精心排布互动式的地面灯光,增加运动乐趣。滨水休闲平台的景观装置,更是在光影技术的支持下在夜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因此在公共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活动需要,并通过现代时尚的设计语言与新技术实现人性化的市井空间体验。
  (二)提升形象,营造场景
  只有人积极参与才能真正激活公共空间,推动街区发展。公共艺术在做好承旧启新的同时,更强调景观场景的自然构建,推动传统市井街区空间向融地域、生活、情感、价值于一体的新场景延伸,提升公共空间对路人的吸引力,将场景营造为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空间[4]。同时,这些艺术景观所营造的场所应符合时代审美趋势与未来生活社交发展方向,唤醒在市容改造中逐渐褪色的市井生活回忆,进而引导市民参与空间场景的体验。
  (三)艺术性与叙事性
  街道充满了叙事性的段落,是与人的心理及感情有着特定联结的综合的社会场所。因此,公共艺术景观作为街区空间一种艺术化的记忆载体,承担着向观众“讲述”场地的“故事”,引发关注与共鸣的功能。在设计过程中依据场所文脉与功能需要,把市井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符号加以联想和抽象,转化为制造街区记忆点的艺术元素,同时注重连贯性与整体性,将各区域的景观连点成线,形成完整的故事线,实现街道环境的艺术性与叙事性。
  (四)时代性与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不再大量以纪念碑或雕像的形式存在,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以丰富的面貌与功能回应着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同样,市井景观的重塑不仅是为了提高当地居民的归属感,更是为了吸引年轻群体及游客参与从而演绎“新市井”。因此公共艺术景观的营造应在立足原有市井文化底蘊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创造新奇体验,借助创新的设计手法串联起地区的“过去”与“当下”,充分展现时代特色下的市井新文化。在保留原住客熟悉的市井味道和烟火气质外,利用现代理念使场景充满缤纷色彩与互动乐趣,吸引更多青年与旅游人群的到来。
  四、结语
  城市更新进程中对老旧社区的改造不仅是为了解决新旧环境兼容的问题,更是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其中,市井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在当今这个呼唤兼顾艺术性与公共性的艺术品的时代,公共艺术景观是体现城市市井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在市井文化街区的公共艺术营造中,需充分理解并尊重原有文化环境,以现代性的思维与技术创造出能够继承并生发市井文化的优质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邱景亮,吕志裕.市井活力对于当前城市空间设计的价值分析[J].景观设计,2020(5):38-45.
  [2]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N].成都日报,2021-02-08(4).
  [3]易文飚.城市更新视角下市井的演绎[J].智富时代,2019(5):206.
  [4]纬图景观.成都猛追湾城市更新景观设计.[EB/OL].(2020-08-
  24)[2021-02-01].http://www.landscape.cn/landscape/11289.html.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既有住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老年人的基本特征与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主要从交通系统、公共设施、居住区景观三方面进行适老化改造的研究,力求找到现有小区中适老化改造提升的突破点和有效途径。通过对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改善旧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下根基。  关键词: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老年人  一、既有住区
摘 要:众所周知,城市绿化工作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于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还是对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立体绿化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近年来得到了不同领域专业人士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绿化面积的扩大,还符合当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立体绿化
摘 要:当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的研究,研究社会系统重要原则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机遇与考验,需要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对当前乡村振兴的道路方法进行引导。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纳兰村乡村振兴改造项目为例,结合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进行分析思考。  关键词:社会系统;乡村振兴;村落改造  一、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由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摘 要: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装饰材料的作用往往是不能忽视的。在对造型、质感、色彩进行组合时,可以通过装饰材料来进行室内空间环境的展示。装饰材料具有质感美、色彩美和性能美的基本特征,在不同地区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装饰材料通常也蕴含不同的文化。通过对装饰材料特性与其组合方式的探讨,研究如何将装饰材料运用进商业空间设计中。  关键词:质感;隐喻性;装饰材料;商业空间  设计师可以通过装饰材料来体现设计物
摘 要: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在现代城市艺术设计中的有效融入体现出了独特的效果。植入人文精神,需要寻求相应的合理形式,使人文精神的影响力更强,确保其和城市艺术设计的融合效果良好。因此,要体现出人文精神在城市艺术设计中最大化的价值,需要综合分析并探讨合理的人文精神植入方式,使城市艺术设计的效果更加理想。  关键词:城市艺术设计;人文精神;城市景观设计  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本身存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