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鲁迅那样教育年轻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keitr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致愤青》出版,在书中,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依然承认自己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一位“一个头发花白的、具有巴黎‘五月风暴’精神的老头,成了最后一个可理解的、革命年代的幸存者”。
  仅仅一年以后,他因为支持布什政府出兵伊拉克,从《国家》杂志辞职,与以前的同志分道扬镳(这种“决裂”在他身上发生过多次,其中包括和曾经是好友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进而,他宣布自己不再是一位“左派”。
  事实上,他可能从来都不能算是一个左派。他赞扬马克思和托洛斯基,服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但这并不妨碍他私下支持撒切尔夫人的竞选理念;他喜欢左拉,却更推崇写过《1984》和《动物庄园》的“自由捍卫者”奥威尔。
  在《致愤青》的跋中,他写道:
  ……要提防那些非理性但却具有诱惑力的事物;要避开所谓“超验主义”的东西;要远离所有希望你顺从于他们或者放弃自我判断的人……
  这段话再次归纳了他对种族主义和宗教的严厉批判,同时也充满了劝喻式的温情脉脉,粗看起来,他身上几乎历经一生的狂傲与狷介,化作了对年轻人的一番春雨。
  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一次,他不是在对抗,而是在“授课”,他所“教诲”的对象,是“年轻的异见分子”,传授的内容,则是一种对公众、政府,甚至包括神在内的冒犯的策略——鉴于他这一辈子的离经叛道和特立独行,加上他在全世界各地因为对异见分子的支持而身陷囹圄的经历,他可能是当代最有资格写这部书的人了。
  关于他如何成为一个国际主义者,在书中,他借助亚当·米奇尼克的语言进行了解释:
  不同制度之间的主要差别,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差别。主要的政治差别是这两种人的差别:一种人认为公民能够——或者应该——成为“国家的财产”,另一种人则持相反意见。
  这个理由浅显而又直接,他告诉读者,他所坚守的,是人的“自由”,而个人自由的基础,则是思想的自由。
  他几乎一直在论战,主题大部分都是“人不能把人作为财产”,这是贯彻他终身的信念,不是源于冲动,也远不止是一种行为或者姿态。
  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并不容易实践,糟糕的是,以他个人的经历来看,有很多时候还充满危险。所以,当他开始以导师的角色出现时,他自然会以体谅的眼光,理解的态度,来传授他的个人经验。
  他知道,当一个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开始独立思考,宣告自己的观点时,当他质疑、抨击乃至抵抗生活中各种因循与陈腐的制度与现象时,即使这一切是完全或者部分正确的,他的言行,依然更像源于一种青春期的叛逆,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非理性的批判。
  甚至,更像是荷尔蒙在起作用。
  如果他过于激烈和鲁莽(这在年轻人身上是相当常见的),他将显得另类,与周围格格不入,而他的“愤怒”,会进而影响到政府和周边众多普通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不会让人感到愉快,相反,他会让各类人群感到被冒犯的不安,他很容易被孤立,被冠以“异见分子”的称号,陷于被排斥和边缘化的境地,如果他足够不幸,他还会遭受各种打压和迫害。
  因此,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与一位假想的异见青年写信,以书信体的方式,写了这部书,用一个“老愤青”的经验,来提点后来者。其核心,是传授策略。
  如何冒犯他人的策略。
  这本书的原名为“Letters to a youngContrarian”,其中Contrarian是他的一个生造词,大意是“有独立思想的异见分子”,被翻译为“愤青”,虽然还是表现了某种抗争性,但似乎更侧重于情绪而非理智,其实与原著有一定的歧义。不过,按中国语境,“愤青”更多地体现在民族主义者身上,与他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但一个“致”字,又仿佛带了某种“檄文”的含义,产生了负负得正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误会,而且很有趣,事实上,他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反讽”和“幽默”,大概不会料到,在中文中,书名本身会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书中,他告诉愤青们该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克服孤独,如何面对压力,但是,这一切其实都只是心理按摩,类似“啊,你很痛苦,我明白”,而“反讽”和“幽默”,却是他提供给“愤青”的策略,或者说是武器。
  因为任何人在从事一件崇高的工作时,反讽总会时刻轻推他的手肘破坏他的计划,也因为假如反讽在任何地方被发现在起作用的话,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指纹,所以,对任何声称(历史)是站在他或她那一边的人,反讽都有其最明确、最微妙的发言权。当你听到任何关于宏伟新纪元的悦耳预言时,永远时刻牢记这一点。
  在这里,他明确指出,幽默而冷峻的“反讽”,其目的是在消解“严肃”,对所谓的高大上进行“祛魅”,使之成为滑稽的笑料。
  这是极具价值的指导,当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面对面的反抗,是容易被忽略或碾压的,但美学层面的“反讽”,却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真正起到作用。
  这段话其实在中国是有个相似的版本的,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鲁迅,他在《华盖集》中提到:
  约翰弥耳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我们却天下太平,连冷嘲也没有。我想: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大家渐渐死下去,而自己反以为卫道有效,这才渐近于正经的活人。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致愤青》的阅读过程中,我几次想到了鲁迅,但没有这一次来得如此直接。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一辈子和人论战,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倾向,大概是因为美国民众对“英雄”、“救星”这样的人物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因此,即使他冒犯了克林顿、基辛格这样的大人物,用大堆的性暗示来嘲讽特蕾莎修女,他仍然没有在美国被治罪,他的作品也没有被禁止传播。但是,他并不只是生存在美国,他去过东欧和南非,并曾经数次被拘禁,他很清楚在一个并不尊重人权或者言论自由的地方,“异见者”会遇到什么样的待遇,所以,他提醒读者,“反讽”是一种自我保护保护,但其价值,不单包含了侵略性,同时也具备了建设性。
  他引用了哈维尔的“好像”原则来解释这一个观点:
  他(哈维尔)因此提议这样生活:他“好像”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谎言和怯懦“好像”不是具有强制的爱国责任……他把这个策略称为“无权者的权力”。
  鲁迅教育过的年轻人早就长大了,时至2000年,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大洋对岸,同样开设了类似的课题来教育当时的年轻人,年轻人总是会长大的,个体的愤怒会减弱,但将在新一代得到继承,这种愤怒,通常总是以冒犯的姿态出现,但其目的总是指向“自由”、“公平”和“正义”的,在我看来,这是有价值的。
其他文献
《风吹草动》,薛冰著,即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风吹草动》这本书话集,是我多年来捡拾历史碎片的结果。  使用捡拾这个动词,未免显得轻巧了些。凡有过捡拾经历的朋友,都会明白,更多的时候是探寻、挖掘、捕捉,抑或是发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但我还是喜欢说捡拾。“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诗意之外,还有那么一种不经意;并非刻意追求的偶然得之,更接近我淘书、读书生
笔者在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之初,对这门学科的源头就曾抱有略显天马行空的妄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文学”概念起源,一定要延续西方的既定规则一路走下去吗?如果说一个世纪前,是西方的、“先进的”文学理论为中国的“新文学”提供了新的样式,那么在多元开放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沿着这个路径一成不变地走下去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需要丰富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向中国泱泱千年的文学传统索要点什么
说起文学领域里的领军人物,对新疆而言,这委实不太好说。但若说文学对于新疆的意义,却是大有可说之处的。  “文学”对于新疆的多民族而言,更多的是诗歌与散文  新疆拥有地理意义上六分之一的国土,全国各个民族几乎都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足迹,更不用提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多少辈的13个世居民族,这决定了多民族性是这个地处偏远的省份——无论从哪个意义来讲——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偏远”,或者最西部,则是这个省份另一
美国资深媒体人、时代周刊专栏记者图雷(Toure)通过采访美国当代105位处于政界、学界、商界、娱乐界等不同行业和背景、但均具有标志性、典型意义和影响力的非裔血统的社会中层人士,出版了《谁害怕后黑人民族性》(Who’s Afraid of Post-Blackness?)一书(2011,纽约:西蒙与夏特出版社)。这本关于后现代时期美国非裔对本族裔的认知与评价的书,以大量深入生活的材料和作者的亲身经
马年春节期间,一部讲述茶文化的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再度播出。该片由该频道历时三年打造,主创团队遍访全球知名茶地茶乡、茶人茶事,全景展示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生长流变的历程,揭示了茶文化对世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叙事生动,意味隽永,是一部饱含诗情画意的茶文化影像作品,彰显出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卓越的国际化品质,去年11月首度播出后就得
2007年7月23日,法国中国学界一颗巨星陨落——法国近现代中国研究学科创始人、著名中国学家谢诺先生(Jearl CHESNEAUX)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在巴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5岁。  谢诺先生病故,法国学术、教育等各界同人,无不为之惋惜、哀痛;中国史学界同人也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悲伤。不到三天时间,我就接到十几位法国朋友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不幸消息。最早通知我的是法国著名中国近
由于孤陋寡闻,笔者以前只知道余英时在《郭沫若抄袭钱穆著作考——〈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中罔顾事实地说郭沫若抄袭了钱穆。11月23日经人指点,看了网上的一篇《问题文豪郭沫若:删减史料 涉嫌剽窃》(署名“走刀口”),才知道世界上还流传着关于郭沫若的三种抄袭说: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抄袭了考古学家邹衡的讲义、郭沫若研究管子的文章抄袭了马非百的《管子轻重篇新诠》、郭沫若上世纪50年代将一位
张雅文的作品很多,且很有影响,我记得以她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曾引起极大的反响。但最打动我的并不不是张雅文的作品,而是她的为人,我以为她是一名少有的坚强女性。这种坚强既体现在她克服困难的韧劲上,也体现在她对信念和爱的执着上。她的自传体作品《生命的呐喊》更让我充分认识了她的坚强个性,这部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这部作品征服了评委,还不如说是一种坚强的个性征服了
有一个女孩,她出生在德国,却被视为荷兰人的骄傲, 至今仍然有无数荷兰公民强烈要求政府追认她的荷兰国籍。虽然她不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法律不允许死后追授国籍,但2004年荷兰KRO电视台评选10大荷兰伟人,她却当选,名列第八。她就是以一本日记震撼世界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这本风靡全球的日记叫做《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是全球最多人阅读的100本书之一。自1947年发表以来,以65种语言版本在全世界
丰子恺先生1898年11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市石门镇)。今年恰逢丰先生诞辰110周年,应编辑部之邀作此小文,以表纪念。参考丰先生对自己作品曾经做的一个主题含义上的分类,我将他一生的绘画创作分为五类,即生命诗意、童真诗意、古典诗意、民俗诗意、叙事诗意。分门别类地归纳丰子恺绘画的诗意很困难,因为诗意内涵丰富复杂,而分类难免有交叉重叠,但这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丰子恺的绘画艺术,故我斗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