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编入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科书内容的具体化,有的是文字资料的重要补充和印证说明,还有的是教科书的拓展延伸,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教科书的可视性、直观性、思辨性,使新教科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形象、直观而且透着趣味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怎样做到既充分发挥插图优势,又切实突破插图教学的难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引导学生读图,创设情境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搭配大量形式各异、色彩艳丽、活灵活现的插图,这正是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而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目的就是通过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好学、想学、探究知识的欲望和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将要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且巧妙地运用插图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利用插图《公祭黄帝陵典礼》导入新课,提出“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介绍炎、黄战胜蚩尤,进一步说明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其次,我们通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有关他品行、才能、功绩的传说,反映了后人对他的尊敬。至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拜、凭吊,足见他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插图,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新作用,为初中历史教学开辟新的有效途径,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引导学生析图,解决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采用各种手段化难为简,深入浅出地解决教学重点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形象性解决教学重点,这是编者在设计教科书时的巧妙构思。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作为解决教学重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有效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充分感悟的同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客观事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以插图《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贯穿课文的教学重点内容。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接着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后可以请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有关唐太宗任贤、纳谏的内容,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关于贞观年间的经济情况,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贞观之治”这个重点讲完后,可以提问:“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阶段学习唐朝的历史作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教科书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教学重点内容,图文结合,图文转换,使教学重点内容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化难为简,从而达到教学重点的有效解决,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引导学生研图,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结果,但学生能否真正地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呢?教师的有效引导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创立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现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发掘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挖掘插图所隐藏的历史信息和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索图与文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感悟插图的精妙所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中,插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对鸦片战争中英军入侵的时间、路线描绘精细,而正文中对鸦片战争经过的描述则寥寥数语,这就给学生更多想象、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由图入手,把握鸦片战争的经过。据此,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告诉学生:关于鸦片战争的经过,用一张图进行描述,看大家能不能发挥聪明才智,读懂图上透露的所有信息。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完全聚集于地图。经过自身独立思考和彼此间简单交流,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很快就有学生举手陈述图像传递的信息,如“英国在1840—1842年间3次侵略中国,他们的侵略气焰十分嚣张”“英国人进攻速度很快,从1840年6月到8月,两个月时间里,已经从澳门打到大沽”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则特别强烈。”学生在图中能相继找到一个又一个隐含的历史信息,体验到自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的钻研兴趣。随着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补充,鸦片战争经过在他们面前逐渐明朗。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英国首先挑起的侵略战争,从1840——1842年英军三次入侵我国东南沿海,野心勃勃地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保持快速的进攻速度,一次又一次地迫使清政府妥协退让。而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显得不堪一击,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腐朽的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危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参与精神,并继续启发思维:大家看到短短两年时间里,英国对中国进行了三次侵略,可为什么它多半在沿海地区而不敢深入内地呢?经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沿海地区的抵抗力量对侵略军起了很大的抵制和威慑作用,使他们不敢孤军深入。而接下来猜测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主要地点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的反侵略精神。面对意犹未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从细微处着眼,思考在英国发起的三次进攻中,香港都居于重要地位,这是不是历史的巧合?从而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得出自己的见解,实现“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良性循环。
通过上述引导学生研究插图,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还延伸拓展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好插图,善用插图。这样,不仅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形式,而且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学生读图,创设情境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搭配大量形式各异、色彩艳丽、活灵活现的插图,这正是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而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目的就是通过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好学、想学、探究知识的欲望和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将要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且巧妙地运用插图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利用插图《公祭黄帝陵典礼》导入新课,提出“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介绍炎、黄战胜蚩尤,进一步说明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其次,我们通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有关他品行、才能、功绩的传说,反映了后人对他的尊敬。至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拜、凭吊,足见他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插图,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新作用,为初中历史教学开辟新的有效途径,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引导学生析图,解决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采用各种手段化难为简,深入浅出地解决教学重点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形象性解决教学重点,这是编者在设计教科书时的巧妙构思。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作为解决教学重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有效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充分感悟的同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客观事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以插图《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贯穿课文的教学重点内容。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接着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后可以请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有关唐太宗任贤、纳谏的内容,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关于贞观年间的经济情况,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贞观之治”这个重点讲完后,可以提问:“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阶段学习唐朝的历史作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教科书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教学重点内容,图文结合,图文转换,使教学重点内容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化难为简,从而达到教学重点的有效解决,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引导学生研图,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结果,但学生能否真正地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呢?教师的有效引导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创立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现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发掘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挖掘插图所隐藏的历史信息和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索图与文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感悟插图的精妙所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中,插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对鸦片战争中英军入侵的时间、路线描绘精细,而正文中对鸦片战争经过的描述则寥寥数语,这就给学生更多想象、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由图入手,把握鸦片战争的经过。据此,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告诉学生:关于鸦片战争的经过,用一张图进行描述,看大家能不能发挥聪明才智,读懂图上透露的所有信息。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完全聚集于地图。经过自身独立思考和彼此间简单交流,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很快就有学生举手陈述图像传递的信息,如“英国在1840—1842年间3次侵略中国,他们的侵略气焰十分嚣张”“英国人进攻速度很快,从1840年6月到8月,两个月时间里,已经从澳门打到大沽”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则特别强烈。”学生在图中能相继找到一个又一个隐含的历史信息,体验到自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的钻研兴趣。随着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补充,鸦片战争经过在他们面前逐渐明朗。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英国首先挑起的侵略战争,从1840——1842年英军三次入侵我国东南沿海,野心勃勃地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保持快速的进攻速度,一次又一次地迫使清政府妥协退让。而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显得不堪一击,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腐朽的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危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参与精神,并继续启发思维:大家看到短短两年时间里,英国对中国进行了三次侵略,可为什么它多半在沿海地区而不敢深入内地呢?经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沿海地区的抵抗力量对侵略军起了很大的抵制和威慑作用,使他们不敢孤军深入。而接下来猜测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主要地点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的反侵略精神。面对意犹未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从细微处着眼,思考在英国发起的三次进攻中,香港都居于重要地位,这是不是历史的巧合?从而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得出自己的见解,实现“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良性循环。
通过上述引导学生研究插图,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还延伸拓展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好插图,善用插图。这样,不仅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形式,而且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