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0414010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经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要为“生成”而精心“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差异和思维难以预料,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
   如:一位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创设情境“分蛋糕”得出1/3=2/6=3/9,接下来按预设是让学生从左到右观察1/3=2/6=3/9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倍、3倍,而分数的大小不变”。当时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从左往右观察1/3=2/6=3/9,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马上有人站起来回答说:“从左往右看,我发现分子不断加1,分母不断加3。”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老师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先从第一分数看到第二个分数,再从第一个分数看到第三个分数,在乘法方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一位优生很快举起来手,他站起来回答:“我发现第一个分数的分母乘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刚好等于第二个分数的分母,也就是3×2=6,从第一个分数到第三个分数也是这样,3×3=9。”听完他那“振振有词”的回答,教师果断放弃了原来的预设,重新打开“分蛋糕”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剩下部分的分数后得出:2/3=4/6=6/9,让他们用刚才同学的方法去验证,他们很快发现3×4≠6,3×6≠9。从而明白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没有规律性。然后老师趁热打铁地让他们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3×4÷2=6,3×6÷2=9。老师又乘胜追问:“原先那组分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经过大家的再次讨论,又发现了3×2÷1=6。3×3÷1=9,老师将这些算式经过整理,在乘后面添上小括号(得数不变):3×(2÷1)=6,3×(3÷1)=9,3×(4÷2)=6,3×(6÷2)=9。引导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上面的例子,虽然绕了个弯子,但有惊无险,最终不但落实了知识目标,还使探究价值得到了凸显,数学思考能力得到了训练。因此在教学实施阶段,一方面要对课堂上无价值的生成予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对极富价值的创造火花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
   二、及时调整预设,创造精彩生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孩子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见识、思维和经验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老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不相符的现象。这时,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既定方针”(教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维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重新调整和组织自己的教学呢?这不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更反映了教师的一种学生观和教学的基本理念。
   如:一节教研公开课上,老师在让学生讨论了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后,给学生提供直径不同的圆硬纸片材料,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并这样导入: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 4 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请分组测量圆片,填好实验报告单。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 “我知道的,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点。”“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14 倍 ”…… 学生的小声议论,使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了汤。这时教师愣了片刻后,马上调整过来地说:“请知道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同学举一下手。 ”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 “从书上看的?”“ 那么你知道书上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 不知道” 。这时这位教师即时肯定:“ 大家说得结论是正确的,你们能提前预习,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肯定,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得出的,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今天老师就请你们用手中的这些圆片,以及刚才讨论的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来证明你们刚才说的这个规律,好吗? ”“好!”“好!下面就开始,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点。”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与方法。
   面对学生已经知道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一始料未及的问题,令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老师没有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而是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了以上的教学。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
   总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有统一的一面,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加以把握,把“预设”与“生成”和谐地统为一体,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充满激情的言语,才会有充满智慧的火花,才会有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我们才会步入理想课堂的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方法对2例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光镜病理形态特点和标志物进行综合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瘤细胞中AE1/3、EMA、S-100
2008年春节来临之际,突如其来的一场冰雪灾害横扫半个中国,大面积的冰雪"冻住"了南方多个省市的电网和通讯网。"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通信史上又发生了第二次超大面积的
模仿性攻击行为是模仿别人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一、模仿性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 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的环境氛围  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  (2)家庭的榜样作用  有些家长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在某些方面也
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总干渠水量调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找出问题存在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下一步编制水量调配预案提供了依据。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9例喉鳞癌标本和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那如何利用好这种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觉得要注意这几方面:   一、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现阶段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
“老师,油菜花与青菜花一样吗?”、“老师,我发现这张电码信息表上写‘●●●●●’表示数字‘5’和用‘●●●●●’表示‘。’是一样的,这不是要混淆吗?”这是我前阶段上《油菜花开了》(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和《信息的传递和保存》(苏科版社自然六年级下册)时,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课堂随记本上还有许许多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自然》学科改名为《科学》,从《自然》到《科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是指导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法宝,是科学的方法论。我们在新时期劳技教育教学中,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联系地方、学校的实际,理解掌握其教育思想的实质。秉承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 理论、“劳动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及“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在当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关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