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进新时代,生活和教育有了新的方向和指導准则,运用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来增加数学学习形式,用“接地气”的数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此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血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在“接地气”数学活动中快乐地成长,是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听说读写;快乐高效
较其它学科而言,有些学生觉得数学课程枯燥单一,因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数学课堂用“接地气”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用他们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思考方式,带动学生自然地思考。
一、创设氛围,强化数学实践
实践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创设利于张扬个性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个别学生觉得数学课程枯燥单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如果不正视问题,久而久之,难免会出现个别“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在想什么的奇怪学生”。针对此情况,笔者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经常要求学生轮换上讲台“说”,从“阅读”到“分享”,从“听别人说”,再到“我要说”,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数学概念、算理等能说出解释,勇于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使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从培养聆听的习惯到培养“说、读、写”的能力,让他们在参与自学、讨论、汇报、展示等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课堂内外,用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学习,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亲近、喜欢和理解数学。这样,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马上就会变得快乐高效。
二、学会听读,培养数学感悟
有研究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多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所表现出来的。本人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地气”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不断体验,实现“能理解的数学”,从而让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听”,就是无声的“读”,在听读中理解题意。“读”,可以是在听完老师的讲课后,反复地“读”概念、公式,在读中体味其含义、方法,从而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可以是学生认真阅读题意,找出关键,从而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鼓励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数学课堂中,笔者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接地气”的生活化游戏与阅读情境让学生参与,如教学用《用排水法计算物体的体积》,笔者让学生用水果和乒乓球对比沉浮情况,思考如何不让一块完整的橡皮泥没入水中,说自己存在的疑问,重视学生“说”过程、“说”思路等,及时表扬表现优秀与进步的孩子,制造机会引导胆怯不敢上台的学生上台演说,让学生在“听与读”的合作和交流中充分表达、争辩,通过“说数学”“用数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实现高效课堂。
三、强化说写,拓展数学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语言的训练,数学教学也是语言的教学,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更多是体现于说写之中。在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有用”和学会“使用”之前,让学生“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
1.说数学
“说数学”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分析数学的概念、解释数学问题的算理,向教师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使自己的意见和提出的问题被别人理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听、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如“说”教材内容,“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重视学生说定义、说法则等,更鼓励学生每天将所学内容讲给同学父母听,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充分表达,通过“说数学”,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也是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数学课堂让学生“说”,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掌握并反馈信息。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要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以增进与学生的友谊,提倡“微笑教学”,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更大胆地“说”,更快乐地“说”。
2.写数学
“写”数学是学生巩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写数学”是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完整性的有效方法。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写数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更重要的是学会整理、分析、总结与升华。
(1)完成生活化的作业
布置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如:学习《容积单位》一课,学生空间思维较弱,没有具体的单位概念,可让学生找找身边哪些物品用容积单位作单位。根据调查的结果,小组内交流汇报,以此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又如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布置学生画一幅简单的回家地图,看图写3-5句有关方向知识的文字,在班里现场演示;也可以为了提高计算能力在第二课堂和课间开展24点游戏比赛,用比赛的方式写算式提高准确率等。“接地气”的作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增长了知识。
(2)书写数学题材日记
采用“数学日记”作为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的载体,用日记的方式把学习过程真实地展示出来。数学日记的要求因年段而异,根据数学科的特点,可文字与图画结合,所写内容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总结升华,只要是和数学有关的题材都可以。如:学习《元角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市场或超市看看商品的价格、标签的内容、样式,还可以试着计算所购物品的总价与找回的价钱。让学生把这些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3)编写生活化练习题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仿照课后练习题自己创编练习题。习题编好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着做,以达到交流心得和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目的。
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符合了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活动的逻辑规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教学形式,用“接地气”的“听说读写”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亲近、喜欢、理解和掌握数学,使数学教学过程变得快乐高效,以上是本人在多年数学教学工作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点教学方法,谨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畑村洋太郎.我的第一本数学书[M].南海出版社,2007.
【关键词】听说读写;快乐高效
较其它学科而言,有些学生觉得数学课程枯燥单一,因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数学课堂用“接地气”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用他们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思考方式,带动学生自然地思考。
一、创设氛围,强化数学实践
实践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创设利于张扬个性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个别学生觉得数学课程枯燥单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如果不正视问题,久而久之,难免会出现个别“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在想什么的奇怪学生”。针对此情况,笔者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经常要求学生轮换上讲台“说”,从“阅读”到“分享”,从“听别人说”,再到“我要说”,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数学概念、算理等能说出解释,勇于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使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从培养聆听的习惯到培养“说、读、写”的能力,让他们在参与自学、讨论、汇报、展示等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课堂内外,用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学习,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亲近、喜欢和理解数学。这样,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马上就会变得快乐高效。
二、学会听读,培养数学感悟
有研究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多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所表现出来的。本人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地气”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不断体验,实现“能理解的数学”,从而让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听”,就是无声的“读”,在听读中理解题意。“读”,可以是在听完老师的讲课后,反复地“读”概念、公式,在读中体味其含义、方法,从而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可以是学生认真阅读题意,找出关键,从而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鼓励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数学课堂中,笔者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接地气”的生活化游戏与阅读情境让学生参与,如教学用《用排水法计算物体的体积》,笔者让学生用水果和乒乓球对比沉浮情况,思考如何不让一块完整的橡皮泥没入水中,说自己存在的疑问,重视学生“说”过程、“说”思路等,及时表扬表现优秀与进步的孩子,制造机会引导胆怯不敢上台的学生上台演说,让学生在“听与读”的合作和交流中充分表达、争辩,通过“说数学”“用数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实现高效课堂。
三、强化说写,拓展数学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语言的训练,数学教学也是语言的教学,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更多是体现于说写之中。在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有用”和学会“使用”之前,让学生“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
1.说数学
“说数学”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分析数学的概念、解释数学问题的算理,向教师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使自己的意见和提出的问题被别人理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听、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如“说”教材内容,“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重视学生说定义、说法则等,更鼓励学生每天将所学内容讲给同学父母听,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充分表达,通过“说数学”,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也是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数学课堂让学生“说”,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掌握并反馈信息。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要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以增进与学生的友谊,提倡“微笑教学”,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更大胆地“说”,更快乐地“说”。
2.写数学
“写”数学是学生巩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写数学”是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完整性的有效方法。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写数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更重要的是学会整理、分析、总结与升华。
(1)完成生活化的作业
布置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如:学习《容积单位》一课,学生空间思维较弱,没有具体的单位概念,可让学生找找身边哪些物品用容积单位作单位。根据调查的结果,小组内交流汇报,以此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又如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布置学生画一幅简单的回家地图,看图写3-5句有关方向知识的文字,在班里现场演示;也可以为了提高计算能力在第二课堂和课间开展24点游戏比赛,用比赛的方式写算式提高准确率等。“接地气”的作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增长了知识。
(2)书写数学题材日记
采用“数学日记”作为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的载体,用日记的方式把学习过程真实地展示出来。数学日记的要求因年段而异,根据数学科的特点,可文字与图画结合,所写内容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总结升华,只要是和数学有关的题材都可以。如:学习《元角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市场或超市看看商品的价格、标签的内容、样式,还可以试着计算所购物品的总价与找回的价钱。让学生把这些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3)编写生活化练习题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仿照课后练习题自己创编练习题。习题编好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着做,以达到交流心得和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目的。
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符合了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活动的逻辑规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教学形式,用“接地气”的“听说读写”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亲近、喜欢、理解和掌握数学,使数学教学过程变得快乐高效,以上是本人在多年数学教学工作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点教学方法,谨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畑村洋太郎.我的第一本数学书[M].南海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