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新时代的到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中小城市博物馆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参与性不断提高,从博物馆中,人们能看到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文化的多元化。而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有所提升。
近年来,国际博协重新为博物馆定义,新的博物馆定义突破了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收藏的认识,而从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目标上不断拓展,并且强调有形和无形遗产的保护,博物馆以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主要通过陈列展示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及道德理论实物化、具体化。陈列展览是传播知识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是向人们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博物馆工作的关键是搞好陈列展览。
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如何提升中小城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我认为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内容。
一、做好基本陈列展览提升
做好基本陈列提升,需要在主题的选取、展品的鉴定与研究、展品的选择、内容构思与陈列设计等方面进行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对于一个中小城市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运用馆藏文物办好基本陈列展览,要把握住三条。
(一)选好展览主题,深化或开掘主题
“主题是陈列展览的灵魂”,没有好的陈列展览主题,没有对陈列展览内容的深入研究,是不可能办出高水平、有特色的展览的”。每个博物馆都有自身的性质、任务及特点,不同地域的博物馆,其社会环境不同,性质、任务也不尽相同,所以要筹办一个能体现本地特色,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基本陈列,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佳选择。
首先,陈列展览的选题应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展览的目的是给人们参观,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从中获得知识。陈列设计要以人为本,选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展览是观众想看的”,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求知心理去设计展览,才能出奇制胜。
其次,陈列的选题应体现本馆的性质和任务,发挥馆藏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要掌握本馆自身的特点,善于概括,抓住重点,不搞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本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才能保证选题确切,发挥馆藏优势,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基本陈列的主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轻易改变。因此,确定选题时,要努力挖掘更为本质、更为基础的东西,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充分考虑藏品的体系、内涵及特色,以及博物馆与特定观众群的关系等。
(二)赋予展品深刻的内涵
陈列展览是在本馆藏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广泛地、多学科地整理研究为前提而举办的,博物馆中每一件藏品都有它自己的背景和价值,陈列展览就是要阐释和传达这些信息,把文物内涵的价值传达出来,并恰到好处地进行发挥。通过展品沟通观众的心灵,从而领会到陈列的主旨。发掘藏品的内涵,一般也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客观认识规律去认识,只有了解了其内涵,才能深刻地感受它,从而以更多的丰富内容充实它,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它。使观众参观后感受到展览反映的主题,了解当地的历史,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共鸣。
二、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推出与引进临时性陈列展览
(一)推出临时展览,多元化选题、多样宣传方式
临时展览一般规模较小,展品的选择比较自由,主要可以选择具有特色的某类或某方面的藏品,举办起来比较方便。同时,还可以利用模型、照片或复制品等,甚至也可以以照片或美术品为主,辅之以少量的文物珍品点缀。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相对来说也比较灵活。
(二)引进临时展览,以临时展览为平台加强交流
切实加大引进、交流临时展览的力度。要向举办舞台演出打造剧目一样打造文物陈列展览,从策划、创意到制作、宣传、推介各环节做到位,让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常换常新”,让当地群众经常来博物馆看到不同类型的文物器物和陈列展览。每次引进临时展览开展都举行剪彩仪式、造声势、做宣传、开讲座,将博物馆搞得红红火火,成为市民和群众的终身课堂和关注点,我们的博物馆就可以在惠及人民群众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打造成为城市最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三、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灵活组合 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
基本陈列不仅是体现博物馆社会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而且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及其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之一。临时展览不仅是博物馆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托。
需要在基本陈列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形势和观众需求,更多地举办临时展览;社会观众的文化欣赏兴趣是变动着的,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变换临时展出内容,常变常新。如举办当地美术、书法、摄影、篆刻、奇石展,引进风格迥异,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具有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展览,并举办相关活动配合展览,让不同层次的观众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同时,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生动活泼的宣教形式,让市民更多地认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严建强.博物馆的理沦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向群.作为"公众中心"的中国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研究,2003(03)
[5]潘奇燕.现代博物馆如何体现人文精神.中国博物馆通讯,2004(04)
[6] 湖南省博物馆.坚持“三贴近”,以陈列展览为龙头,全面推进博物馆的建设.中国博物馆通讯,2004(07)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博物馆】
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新时代的到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中小城市博物馆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参与性不断提高,从博物馆中,人们能看到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文化的多元化。而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有所提升。
近年来,国际博协重新为博物馆定义,新的博物馆定义突破了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收藏的认识,而从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目标上不断拓展,并且强调有形和无形遗产的保护,博物馆以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主要通过陈列展示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及道德理论实物化、具体化。陈列展览是传播知识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是向人们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博物馆工作的关键是搞好陈列展览。
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如何提升中小城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我认为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内容。
一、做好基本陈列展览提升
做好基本陈列提升,需要在主题的选取、展品的鉴定与研究、展品的选择、内容构思与陈列设计等方面进行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对于一个中小城市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运用馆藏文物办好基本陈列展览,要把握住三条。
(一)选好展览主题,深化或开掘主题
“主题是陈列展览的灵魂”,没有好的陈列展览主题,没有对陈列展览内容的深入研究,是不可能办出高水平、有特色的展览的”。每个博物馆都有自身的性质、任务及特点,不同地域的博物馆,其社会环境不同,性质、任务也不尽相同,所以要筹办一个能体现本地特色,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基本陈列,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佳选择。
首先,陈列展览的选题应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展览的目的是给人们参观,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从中获得知识。陈列设计要以人为本,选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展览是观众想看的”,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求知心理去设计展览,才能出奇制胜。
其次,陈列的选题应体现本馆的性质和任务,发挥馆藏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要掌握本馆自身的特点,善于概括,抓住重点,不搞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本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才能保证选题确切,发挥馆藏优势,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基本陈列的主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轻易改变。因此,确定选题时,要努力挖掘更为本质、更为基础的东西,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充分考虑藏品的体系、内涵及特色,以及博物馆与特定观众群的关系等。
(二)赋予展品深刻的内涵
陈列展览是在本馆藏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广泛地、多学科地整理研究为前提而举办的,博物馆中每一件藏品都有它自己的背景和价值,陈列展览就是要阐释和传达这些信息,把文物内涵的价值传达出来,并恰到好处地进行发挥。通过展品沟通观众的心灵,从而领会到陈列的主旨。发掘藏品的内涵,一般也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客观认识规律去认识,只有了解了其内涵,才能深刻地感受它,从而以更多的丰富内容充实它,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它。使观众参观后感受到展览反映的主题,了解当地的历史,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共鸣。
二、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推出与引进临时性陈列展览
(一)推出临时展览,多元化选题、多样宣传方式
临时展览一般规模较小,展品的选择比较自由,主要可以选择具有特色的某类或某方面的藏品,举办起来比较方便。同时,还可以利用模型、照片或复制品等,甚至也可以以照片或美术品为主,辅之以少量的文物珍品点缀。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相对来说也比较灵活。
(二)引进临时展览,以临时展览为平台加强交流
切实加大引进、交流临时展览的力度。要向举办舞台演出打造剧目一样打造文物陈列展览,从策划、创意到制作、宣传、推介各环节做到位,让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常换常新”,让当地群众经常来博物馆看到不同类型的文物器物和陈列展览。每次引进临时展览开展都举行剪彩仪式、造声势、做宣传、开讲座,将博物馆搞得红红火火,成为市民和群众的终身课堂和关注点,我们的博物馆就可以在惠及人民群众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打造成为城市最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三、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灵活组合 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
基本陈列不仅是体现博物馆社会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而且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及其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之一。临时展览不仅是博物馆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托。
需要在基本陈列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形势和观众需求,更多地举办临时展览;社会观众的文化欣赏兴趣是变动着的,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变换临时展出内容,常变常新。如举办当地美术、书法、摄影、篆刻、奇石展,引进风格迥异,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具有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展览,并举办相关活动配合展览,让不同层次的观众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同时,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生动活泼的宣教形式,让市民更多地认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严建强.博物馆的理沦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向群.作为"公众中心"的中国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研究,2003(03)
[5]潘奇燕.现代博物馆如何体现人文精神.中国博物馆通讯,2004(04)
[6] 湖南省博物馆.坚持“三贴近”,以陈列展览为龙头,全面推进博物馆的建设.中国博物馆通讯,2004(07)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