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训基地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平台。本文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思路和已取得的成果等方面阐述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并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市百所重点建设中职学校、国家级重点技校。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企业背景,构建了有职教特色、符合船舶行业需求的专业结构,并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学校逐步建设了涵盖船舶电气、船舶装焊、船舶管钳、数控等专业的实训基地,为学校的实训教学创建了良好的实训条件。本文重点阐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和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1 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技校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实训基地则是学校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环境。学生通过实训,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生产一线所需要具备的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就业渠道就能畅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技校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训基地是技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校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保障。只有通过建设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实训基地,才能更好地完成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动技校教育的深化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中职学校三年(2010年-2013年)教学质量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
2 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思路
2.1 准确的行业定位
高级技校隶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围绕造船需求,目前开设的专业为:船舶电气技术、船舶焊装、船舶管装、数控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起重与驾驶,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专业结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围绕学校的专业特点,为船舶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2.2 明确的建设目标
(1)理论、实践合一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训项目,以学生完成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围绕学生的实训课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迅速实践,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技能培养。
(2)教室、车间合一的原则。要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脱节的模式。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必须营造企业生产环境,即把传统的教室改建成车间,使学生在模真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操作技能,让学生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训,获得技能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学生和学徒合一的原则。当实训教学的环境既是教室又是生产场地时,学生进入实训场所既是一名学生,同时又是一名企业的学徒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既可以学到技能,又可以通过仿真的生产环境中建立职业意识,强化安全和质量意识,训练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生产者。这样的培养目标最终可以让学生毕业上岗后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可以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4)教师、师傅合一的原则。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技工学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专业教师既是理论课程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教师和师傅合一的原则可以克服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场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而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客观上为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科学的建设规划
在制定实训基地硬件规划时,学校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成立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计小组,依据专业教学计划、生产工艺流程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国家技能等级的标准和鉴定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对新建实训基地的总体结构布置、各专业实训室的分布、各专业的实训项目、实训模式、实训模块等进行全面的研讨,最终形成建设方案。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专业教研组的平台,开展各类专业研讨、定时送教师进入生产一线实习、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以此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训带教能力,加强实训教学的软实力。
2.4 完善的制度保障
实训基地建设的制度保障包括三方面:(1)前期建设制度的保障:建立高效的领导和工作小组,对方案确立、设备选型和采购、建设施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全程的管控,使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2)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训教学中,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同时完善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体系,建立学生实训教学档案。通过以上制度使实训基地做到管理规范、运行有序。(3)实训基地场所、设施管理制度保障:我校实训基地设备的总投资达到1345万,有大量的设备设施进入生产基地。为此,学校建立了相应实训场所和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3 实训基地已取得的成果
经过历时两年的努力,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建有船舶电工实训工场、船舶装焊实训工场、船舶管钳实训工场、数控实训工厂等,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教学课题的有效落实
学校原有的实训资源有限,且设备较落后,难以满足教学课题的正常实施。目前新实训基地在实训规模和实训功能上有了飞跃地提高,总实训面积达到6134平方米,各专业都有独立的实训区域,并配备了能用于企业生产的设备,使学校各专业实训课题的实施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人文教育的巧妙引进
新实训基地建设初衷就是让学生在与企业零距离的环境中进行实训教学,为此各工种实训场地在建设中尽可能地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学校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生产环境,穿戴安全防护措施,遵守安全生产制度,执行相关质量标准。通过这样的实训,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合作精神等。将企业先进文化引进实训基地,包括敬业精神、规范操作、质量与效益、文明与竞争、创造与创新,使人文教育与企业先进文化在实训基地环境中得以充分体现。
3.3 师资能力的不断提升
新实训基地设备的先进性对学校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历年来坚持送实训教师进企业实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原实训条件不足,能完成的实训课题有限,教师在进入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能力提升的目标不明确。随着新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用于实训教学,教师有条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设计开发新实训项目,从而在企业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4 实训基地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新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实训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训环境的同时,激励了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意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随着对实训基地运行的总结,我校认为还需从以下几点深入思考,以此推动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4.1 材料能源的解决
学生实训量与材料能源的消耗是成正比的关系,要做到在保障实训课题完成的条件下节能减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1)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同比缩小的方式进行训练,考试时按正常尺寸进行,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的同时,减少材料的使用量。(2)丰富实训手段:通过对实训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完成实训手段的多样化,加强学生的仿真实训,减少材料能源的消耗。(3)制品和产品合一:对于已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可以用承接产品的方式完成实训教学任务,使实训产生经济效益。
4.2 产学研的深化创新
我校认为可以结合学校的行业与企业背景,在实训基地中引入企业高级技师工作室,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产学研深化创新的平台。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1)企业攻关的平台:由于企业生产性的约束,进行技术攻关往往受到生产进度、场地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学校可通过实训基地为企业专业人员建立工作室,成立由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攻关队伍,发挥各自的优势,攻克技术难关。(2)员工培训的平台:学校本身就承担着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服务的功能,建立高级技师工作室,将更加有效地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3)教师提升的平台:学校教师以工作室的课题为自身学习目标,既完成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不断更新,又贴合了企业的需求,为学校新实训课题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学生锻炼的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技术攻关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生产环境,增强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精神。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保障。尽管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要真正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的思考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市百所重点建设中职学校、国家级重点技校。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企业背景,构建了有职教特色、符合船舶行业需求的专业结构,并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学校逐步建设了涵盖船舶电气、船舶装焊、船舶管钳、数控等专业的实训基地,为学校的实训教学创建了良好的实训条件。本文重点阐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和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1 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技校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实训基地则是学校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环境。学生通过实训,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生产一线所需要具备的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就业渠道就能畅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技校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训基地是技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校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保障。只有通过建设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实训基地,才能更好地完成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动技校教育的深化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中职学校三年(2010年-2013年)教学质量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
2 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思路
2.1 准确的行业定位
高级技校隶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围绕造船需求,目前开设的专业为:船舶电气技术、船舶焊装、船舶管装、数控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起重与驾驶,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专业结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围绕学校的专业特点,为船舶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2.2 明确的建设目标
(1)理论、实践合一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训项目,以学生完成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围绕学生的实训课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迅速实践,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技能培养。
(2)教室、车间合一的原则。要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脱节的模式。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必须营造企业生产环境,即把传统的教室改建成车间,使学生在模真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操作技能,让学生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训,获得技能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学生和学徒合一的原则。当实训教学的环境既是教室又是生产场地时,学生进入实训场所既是一名学生,同时又是一名企业的学徒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既可以学到技能,又可以通过仿真的生产环境中建立职业意识,强化安全和质量意识,训练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生产者。这样的培养目标最终可以让学生毕业上岗后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可以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4)教师、师傅合一的原则。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技工学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专业教师既是理论课程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教师和师傅合一的原则可以克服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场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而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客观上为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科学的建设规划
在制定实训基地硬件规划时,学校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成立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计小组,依据专业教学计划、生产工艺流程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国家技能等级的标准和鉴定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对新建实训基地的总体结构布置、各专业实训室的分布、各专业的实训项目、实训模式、实训模块等进行全面的研讨,最终形成建设方案。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专业教研组的平台,开展各类专业研讨、定时送教师进入生产一线实习、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以此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训带教能力,加强实训教学的软实力。
2.4 完善的制度保障
实训基地建设的制度保障包括三方面:(1)前期建设制度的保障:建立高效的领导和工作小组,对方案确立、设备选型和采购、建设施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全程的管控,使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2)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训教学中,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同时完善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体系,建立学生实训教学档案。通过以上制度使实训基地做到管理规范、运行有序。(3)实训基地场所、设施管理制度保障:我校实训基地设备的总投资达到1345万,有大量的设备设施进入生产基地。为此,学校建立了相应实训场所和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3 实训基地已取得的成果
经过历时两年的努力,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建有船舶电工实训工场、船舶装焊实训工场、船舶管钳实训工场、数控实训工厂等,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教学课题的有效落实
学校原有的实训资源有限,且设备较落后,难以满足教学课题的正常实施。目前新实训基地在实训规模和实训功能上有了飞跃地提高,总实训面积达到6134平方米,各专业都有独立的实训区域,并配备了能用于企业生产的设备,使学校各专业实训课题的实施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人文教育的巧妙引进
新实训基地建设初衷就是让学生在与企业零距离的环境中进行实训教学,为此各工种实训场地在建设中尽可能地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学校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生产环境,穿戴安全防护措施,遵守安全生产制度,执行相关质量标准。通过这样的实训,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合作精神等。将企业先进文化引进实训基地,包括敬业精神、规范操作、质量与效益、文明与竞争、创造与创新,使人文教育与企业先进文化在实训基地环境中得以充分体现。
3.3 师资能力的不断提升
新实训基地设备的先进性对学校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历年来坚持送实训教师进企业实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原实训条件不足,能完成的实训课题有限,教师在进入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能力提升的目标不明确。随着新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用于实训教学,教师有条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设计开发新实训项目,从而在企业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4 实训基地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新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实训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训环境的同时,激励了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意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随着对实训基地运行的总结,我校认为还需从以下几点深入思考,以此推动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4.1 材料能源的解决
学生实训量与材料能源的消耗是成正比的关系,要做到在保障实训课题完成的条件下节能减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1)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同比缩小的方式进行训练,考试时按正常尺寸进行,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的同时,减少材料的使用量。(2)丰富实训手段:通过对实训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完成实训手段的多样化,加强学生的仿真实训,减少材料能源的消耗。(3)制品和产品合一:对于已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可以用承接产品的方式完成实训教学任务,使实训产生经济效益。
4.2 产学研的深化创新
我校认为可以结合学校的行业与企业背景,在实训基地中引入企业高级技师工作室,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产学研深化创新的平台。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1)企业攻关的平台:由于企业生产性的约束,进行技术攻关往往受到生产进度、场地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学校可通过实训基地为企业专业人员建立工作室,成立由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攻关队伍,发挥各自的优势,攻克技术难关。(2)员工培训的平台:学校本身就承担着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服务的功能,建立高级技师工作室,将更加有效地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3)教师提升的平台:学校教师以工作室的课题为自身学习目标,既完成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不断更新,又贴合了企业的需求,为学校新实训课题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学生锻炼的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技术攻关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生产环境,增强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精神。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保障。尽管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要真正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的思考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