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着活动经验,这些活动经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遇到新的认知冲突时,会结合已有的经验展开探究,直到能够想出解决的方法。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活动经验,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关键词]借助;巧用;合并;经验;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在深入探究时,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经验,能够独立解决新问题。
一、借助经验,初步探究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要找好引入新课的切入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时教师可以把新课的知识先分解成前面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比较中积极思索出新的问题,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折线统计图》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统计表,回答例题中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气温升得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在同学们的汇报中,会发现有的学生是用折线统计图来记录数据,教师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回答与前面同样的问题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从而比较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把统计图的特点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了两次不同的回答后,从中感受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正是由于学生两次回答同样的问题,才能比较出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学生全部参与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自主探索出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印象更加深刻。
二、巧用经验,有效合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自己已经学会的数学活动经验,积极地思考数学问题。有时只要把学过的知识巧妙地整合,就能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先分别出示北京市和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图,让学生说说各部分的名称。教师让学生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比较这两个城市气温情况,学生会想到可以用一幅图来表示,教师放手让学生开始把两个简单的单式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刚开始合并出的统计图,分不清哪个直条是北京,哪个直条是桂林,从而想出用不同的直条来表示两个城市的气温。回顾整个导入环节,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来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先来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不但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同时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地深入思考,想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学生用合并的知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逐步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借助已有的活动经验,充分展开研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三、激活经验,高效探究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帮助解决数学问题。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让学生思考沿原路返回的线路与来时的路线是相反的,提示课题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发现果汁发生了几次变化。学生说出发生了两次变化。教师提示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让学生关注一下箭头的方向。学生在图上标出来,用倒推的方法来尝试解答,学生在解答中发现倒推和原来正好相反,算出的结果对不对,可以来检验一下。在学习新课时,徐老师让学生从生活中一些事情中出发,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倒推。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基于学生学情的视角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再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验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仲怀国.以问促思[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1).
[2]石俊雅.趣味数学课堂[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5).
责任编辑 潘中原
[关键词]借助;巧用;合并;经验;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在深入探究时,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经验,能够独立解决新问题。
一、借助经验,初步探究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要找好引入新课的切入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时教师可以把新课的知识先分解成前面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比较中积极思索出新的问题,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折线统计图》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统计表,回答例题中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气温升得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在同学们的汇报中,会发现有的学生是用折线统计图来记录数据,教师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回答与前面同样的问题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从而比较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把统计图的特点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了两次不同的回答后,从中感受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正是由于学生两次回答同样的问题,才能比较出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学生全部参与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自主探索出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印象更加深刻。
二、巧用经验,有效合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自己已经学会的数学活动经验,积极地思考数学问题。有时只要把学过的知识巧妙地整合,就能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先分别出示北京市和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图,让学生说说各部分的名称。教师让学生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比较这两个城市气温情况,学生会想到可以用一幅图来表示,教师放手让学生开始把两个简单的单式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刚开始合并出的统计图,分不清哪个直条是北京,哪个直条是桂林,从而想出用不同的直条来表示两个城市的气温。回顾整个导入环节,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来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先来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不但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同时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地深入思考,想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学生用合并的知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逐步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借助已有的活动经验,充分展开研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三、激活经验,高效探究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帮助解决数学问题。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让学生思考沿原路返回的线路与来时的路线是相反的,提示课题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发现果汁发生了几次变化。学生说出发生了两次变化。教师提示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让学生关注一下箭头的方向。学生在图上标出来,用倒推的方法来尝试解答,学生在解答中发现倒推和原来正好相反,算出的结果对不对,可以来检验一下。在学习新课时,徐老师让学生从生活中一些事情中出发,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倒推。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基于学生学情的视角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再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验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仲怀国.以问促思[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1).
[2]石俊雅.趣味数学课堂[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5).
责任编辑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