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碎的枪声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ji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14日上午,美国康涅狄格州西部纽镇的桑迪·胡克小学发生枪击案,罹难者包括20名儿童和7名成人。该案凶手为20岁的亚当·兰扎,他将母亲枪杀后闯入学校,在向学生开枪后饮弹自尽。
  因此整起案件至少有28名受害死者,为美国历年来第二大校园枪击案,其惨烈程度仅次于5年前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33人死亡枪击案。
  当地警方公布,此次事件所有受害者均为枪击致死,最多者身中11抢。罹难的20名儿童包括8名男童、12名女童,年龄都在6到7岁之间;其余7名成人死者均为女性,包括学校的校长及心理专家。由于死者状况惨不忍睹,警方仅让家属通过遗体照片进行辨认,避免对他们产生更大打击。
  距离欢乐洋溢的圣诞节仅有10天时间,这一突如其来的惨案在美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桑迪·胡克小学所在的纽镇距离纽约市仅70英里路程,曾被美国有线电视网评为“最佳居住地”之一。当地居民沉浸在无法置信的惊诧和沉重的悲恸中,于14日晚上点蜡烛为罹难师生守夜哀悼。
  惨案发生当天,奥巴马发表讲话,中途数次哽咽。他说道:“罹难者大多数是5至10岁的孩子。他们的生命刚刚开始就已终结,还没有来得及经历完整的生日、毕业、婚礼,以及养育后代,人生就这样离去。死者还有几位教师,那些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而奉献生命的人。今天,这一悲剧令所有美国人心碎。”当天,美国各地政府建筑降半旗,向死者致哀。
  据披露,兰扎的母亲南希是一名枪支爱好者。调查人员初步认定,南希至少拥有5把枪,其中包括2把手枪,2把打猎用的来复枪和1把半自动步枪。有美国媒体称,这把半自动步枪和美军在阿富汗使用的枪支类似——在14日上午,兰登就是用这把枪在近距离将儿童射杀。
  这一巨大的惨案也令“控枪”重回美国公众议题。就在奥巴马称要“采取有意义的行动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后,约有200人在寒风中站在白宫外要求禁枪。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支持者认为,拥有和携带枪支是美国人的基本自由,是宪法赋予的权力。反对者则认为,拥有枪支导致更多的人死于枪杀。
  有140多年历史及430万成员的美国全国步枪协会,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政治游说组织。该协会认为,拥有枪支是用以自卫,枪支和犯罪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应当加强对于人们的教育,而不是通过管制枪支来解决问题。
  有报道称,美国枪支持有量约2.7亿支,平均每100人拥有9 0支枪。统计显示,全美每年约10万人遭枪击,超过3万人死亡。近年来,枪击案时有发生。2012年7月20日,美国丹佛市某电影院正播放《蝙蝠侠》时,一名24岁男子持枪向观众扫射,导致12人遇难,59人受伤。
  关于“控枪”的激辩由来已久,但有评论认为,美国的枪支文化和枪支经济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和法律各个层面,任何一届政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除了枪支,精神疾病亦是当代社会的一大沉疴,正在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兰扎被证实患有亚斯伯格症候群。该病属于自闭症的一种,病人聪明但社交能力严重不足,并对身体接触、噪音及痛楚等有时会异常敏感,但有时也会截然相反,反应较其他人迟钝。兰扎的老师及同学回忆称,兰扎智商很高,但独来独往,而且似乎无法感受身心痛楚,“估计就算被火灼伤,心灵和身体都不会有反应”。兰扎的父母于3年前离异,母亲南希管教严厉,早前曾让他从公立学校退学,理由是不满公立学校的教育水平。
  就在桑迪·胡克小学遭遇灾难的当天上午,中国河南省一名男子持刀在当地一小学砍伤22名学生及1名老人。警方接到报案,随后将其控制,所幸受伤者暂无生命危险。该男子疑患有精神疾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超过1600万人。
  两起惨案之后,人们在为受害者感到心痛之余,也在思考,如何减少和预防精神疾病?如何更好地管理精神病患者并遏制其犯罪行为?如何更好地保护易被其伤害的弱势人群?这似乎成了比“控枪”更加迫切的命题。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枸橘汤加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湿热瘀阻肝郁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以探讨枸橘汤加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湿热瘀阻肝郁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科学性及实用性,以期
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进入后现代时代。在这一时代,凭借媒介技术手段,消费主义理念弥漫在现代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个人类社会消费意识发生重大转变,也滋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其中,由这一变化引发的全球泛审美化问题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关注。这一泛审美化现象不仅使人们现实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同时促使人们面对生活的思维方式也产生巨大的转变。德国后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