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秋季,初中数学新教材的全面使用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研究、对比和思考,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潜心去做的。现将我对初中数学新修订课标的理解、感悟和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们共勉。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 对比 理解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72-01
课改多年来,新课改的教材、课程标准在实施、反复修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2012年秋季全面使用的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能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针对问题进行改革,很好地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与之对应的课程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数学的定义。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修订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义教数学课程的定位。原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修订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核心理念。原课标: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程内容及选择。原课标: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新课标: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五、数学教学,将 “ 数学学习”与“ 数学教学”合成一条,整体阐述数学教学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六、学习领域及其重点关注内容。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修订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八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七、课程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数学科学得以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产生了巨大效益,反过来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课改的路上,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修改和完善,在新课标的学习践行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的指引,就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1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 对比 理解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72-01
课改多年来,新课改的教材、课程标准在实施、反复修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2012年秋季全面使用的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能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针对问题进行改革,很好地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与之对应的课程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数学的定义。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修订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义教数学课程的定位。原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修订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核心理念。原课标: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程内容及选择。原课标: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新课标: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五、数学教学,将 “ 数学学习”与“ 数学教学”合成一条,整体阐述数学教学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六、学习领域及其重点关注内容。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修订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八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七、课程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数学科学得以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产生了巨大效益,反过来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课改的路上,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修改和完善,在新课标的学习践行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的指引,就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