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莫忽视腰椎管狭窄症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udier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徐建广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五上午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
  走路“腰痛”、骑车“腰不痛”是怎么回事
  腰腿痛是常见病与多发病,占日常骨科门诊量的1/3以上。据统计,一半以上的成年人现在或曾经被此病困扰过。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腰腿痛患者:他们一般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先有慢性腰痛史,有的病史可达十余年,继而出现一侧或双下肢的酸胀、麻痛及无力。他们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直立、伸腰时加重,弯腰、下蹲时减轻。患者常常行走数十米或数百米后出现下肢酸胀、麻木及无力加重,需蹲坐休息,待上述症状缓解后,方可继续行走。但行走不远,又出现类似腰腿痛症状,病情持续加重,终致步态不稳,无法行走。严重患者还伴有小便困难,大便秘结。另外一个现象是,骑自行车时,这类患者的腰腿痛会“感觉好很多”。部分患者能骑车十几里而没一点症状,所以他们常借助手推车、自行车或电瓶车来代替步行。
  这些患者往往以为自己是一般的腰腿痛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认为是人体衰老的自然结果,没有及早去医院诊治。随着症状越来越加重,他们不得不去骨科检查。结果被发现这并非普通的腰腿痛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是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如年久失修的水管变窄
  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但它并没有像椎间盘突出症那样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且此病的治疗方法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区别,导致许多患者得不到正确治疗而长期被此病困扰。
  腰椎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构成。椎体后缘与椎弓围成的椎管容纳硬膜囊、马尾及神经根。在正常情况下,腰椎管的容积明显比硬膜囊及神经根的体积大,有足够的缓冲余地,使脊髓神经在人体休息及活动时不受任何压迫,保证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安全。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椎间盘首先发生退变,椎间隙高度下降,异常活动增加,继发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后方的关节突关节因承受过多负荷出现退变增生、黄韧带退化肥厚,部分患者尚可出现椎板肥厚。组成椎管的四壁异常增厚,椎管容积急剧减少,最终导致其中的马尾及神经根受到卡压,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其发病机制如同年久失修的自来水管管腔因积垢而变窄。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什么骑车时腰痛会减轻呢?因为骑车时患者的腰部自然保持弯曲位,腰椎管略有扩大,马尾及神经根受到的卡压减轻,所以腰痛也减轻了。 “骑车能行十里,走路寸步难移”是此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同理,体位变化(如弯腰等)也可减轻神经压迫,使疼痛暂时缓解。另外,如果患者腰椎管狭窄最严重的部位位于侧方,主要卡压的是神经根,则表现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类似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但其疼痛程度往往比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症更严重、更顽固,也更难治疗。
  特别提醒
  中老年人出现行走无力等症状时,常自认为是年老体弱的自然现象,长期任其发展而不治疗。实际上,长期的脊髓神经压迫,可导致行动不便、心肺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等。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马尾及神经根的不可逆性改变,使下肢肌肉萎缩、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而难以恢复。因此,出现腰腿痛,绝不能大意,患者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病因未明,忌腰部“推拿”
  另一方面,腰椎管狭窄症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生,腰痛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是椎间盘突出症而忽视了椎管狭窄症的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由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压迫或刺激神经根引起,卧床休息及牵引等非手术方法,尤其是椎管內注射激素等,可以使神经根的充血\炎症迅速消退,常能取得满意疗效。而腰椎管狭窄症是椎管的骨纤维性狭窄,任何的非手术方法都无法使已经狭窄的椎管扩大,因此保守治疗常常难以奏效。如果误以为是“腰突症”,长期依赖于吃药、推拿针灸、椎管封闭等保守治疗,不但没有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尤其需要提醒的是,此病患者的椎管本已狭窄,脊髓神经被卡压在骨纤维性椎管内,不宜腰部推拿,尤其是不可做重力推拿,以免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
  病情严重,手术是唯一有效方法
  已有腰椎马尾及神经根持续压迫且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的目的是解除压迫马尾及神经根的一切因素,包括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切除肥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关节突关节,扩大椎管腔,重新恢复椎管的通畅,使马尾及神经根得到彻底减压。
  目前,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脊柱手术器械不断更新。国内的许多医院已分出脊柱外科专业,构建了专职的脊柱外科医师队伍,学科的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种更细的分工,使医生对脊柱、脊髓的解剖和手术操作技术都非常熟练,手术的安全程度及疗效较以前已大为提高。只要全身情况允许,绝大多数中老年患者手术后的恢复都相当满意。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  马志英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食品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食品生化、食品工艺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前不久,有关“普洱茶有没有黄曲霉毒素、喝普洱茶会不会致癌”的争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喝过普洱茶的人不少,经常喝普洱茶的人更加关心自己喝的普洱茶有没有问题,会不会因摄入黄曲霉毒
20多年前,我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我决定选一项运动帮助我康复。当时我每月都订阅《大众医学》杂志,便翻阅了以往收藏的杂志,看到一篇《步行锻炼 简便易行》的科普文章(1995年第11期),文中提出“走路是最好的锻炼方法”,指出“体胖者或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以趋(小跑步)为佳。”我觉得,步行正适合我的病情,决定试试。由此,我开始了冠心病康复的行走“长征”。  可是,断
生活实例  30岁的黄先生是位外企的白领,虽说结婚已半年多,但当初筹办婚事的劳顿,似乎至今仍未远去。他依然经常感到疲劳不堪,白天上班时无精打采,晚上回家后懒于做家务,时常还发生感冒,婚前婚后体质差异巨大。他平时工作量并未增加,到医院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后来医生了解到,他婚后对房事乐此不疲,多者连续几天都有,少则也仅隔1~2日。原来是频繁性生活造成体力上的透支,导致他的这种状况!  医生的话  其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遍布各组织器官和体液,对许多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和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硒缺乏容易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下降,不仅可以引起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而且还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威胁人类健康。  硒缺乏:红细胞膜容易受损  我们知道,成熟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正常情况下,全身成熟红细胞总数中每天约有1/120因衰老而消亡,同
生活实例  张家阿婆今年60岁。前些日子因为膝关节疼痛到医院看病,关节外科医生给她拍了X光片后,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因她疼痛比较严重,医生处方的药物中包括一种叫做双氯芬酸的止痛药,但是,处方之前医生问了她好些问题,如有没有胃病、心脏病、高血压病,有没有药物过敏史,等等。张阿婆虽然不明白这些问题有什么关系,但是,觉得这位医生非常仔细,连连夸奖,约好下次门诊的时间后,张家阿婆高兴地回去了。  膝关
全國爱肝日:早防早治,预防肝癌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代谢、合成、解毒、分泌胆汁等重要任务。中国是肝病大国,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最终都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每年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预防肝癌”。当天,由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主
于康,人称“康叔”,是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著名临床营养专家,亦是咖啡爱好者,饮用咖啡十余年,对咖啡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应颇有心得。  作为数百年来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咖啡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几百年前,古医学就发现咖啡具有提神、醒脑、解乏、健胃、强身、止血等医疗效用。咖啡的这种“神奇”功效,源于其主要成分咖啡因。这是一种被称为“腺嘌呤核苷”的化学物,可刺激中枢神经细胞,驱走困意疲倦
儿童免疫力较成人差,容易得病。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原来是指抵御传染病的能力,现在指人类识别自身、排斥外来“异己”以及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能力。免疫功能失调或功能紊乱可导致免疫反应异常,如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俗称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  免疫力按其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免疫,即人一生下来就拥有的,又称固有免疫,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皮肤黏膜的屏
保鲜盒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但人们在使用时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如:把从餐厅打包带回的塑料饭盒当保鲜盒使用、使用保鲜盒长时间高温加热、反复使用已老化的塑料保鲜盒等,从而使食品安全和营养打折扣。只有正确使用保鲜盒,才能较好地保证食品安全和营养,并延长保鲜盒的使用寿命。  不同材质各有利弊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保鲜盒材料为塑料和玻璃。  玻璃保鲜盒比较耐热,品质好的高硼硅玻璃保鲜盒的耐热温度可达到8
4月15~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第29届上海市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加强健康教育,远離不良习惯”。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肿瘤是上海居民的第二位死因(第一位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肺癌、大肠癌、胃癌、甲状腺癌和乳腺癌位列常见恶性肿瘤前五位。上海市全年登记报告的新发恶性肿瘤病例6.6萬例,发病率为465/10万;全年因恶性肿瘤死亡3.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