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情操的提升、意志品质的锤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语文学习离开了课外阅读,犹如彩虹失去了斑斓的色彩,大海失去了磅礴的惊涛。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在阅读感悟中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外阅读需要指导。如何在关注学生课外阅读量化达标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指导,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推荐课外读物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识别选择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推薦,学生的课外阅读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保证学生能吮吸到祖国优秀文化的“乳汁”,吸收世界文化的真正营养,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读书计划。为学生开展有效阅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为此,我们根据调查,结合朱永新教授为小学生推荐的100本书目,又精心挑选了100本图书,分成两类,一类为必读书目,一类为选读书目,再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分成三组,低年级多读儿歌,童话类书籍,中年级多读故事类,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名言故事等,高年级则扩大阅读面,如小说、诗歌、散文、历史、游记、科普等,鼓励部分学生涉猎中外名著。
开展课外阅读以来,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在活动中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和激情。
通过好书推荐读书交流活动,我们不仅及时了解学生读书近况,而且顺势引导,将好书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了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的欲望,增强了阅读兴趣,心随好书行,情受好书牵,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
二、开展交流活动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的途径
开展课外阅读,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有书可读、阅读量达标的层面,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以期实现真正的有效阅读。
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评议人物,讲述故事
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多是童话、故事、寓言、散文、小说。书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评议人物,讲述人物之间的故事,是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好方式。
2.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小学生的阅读,大多被文中有趣、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大多关注的看点是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还不懂得读书要去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意识地吸收语言、积累语言,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笑谈三国》这节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书中评人物的诗词,使学生通过诵读诗词,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意思,感受了诗词的魅力,而且强化了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感悟。
教师出示了关于董卓的两段文字:
“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
“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天之怒卓。可谓甚矣!”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这几段文字,并结合文字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仿佛亲眼看到了一个“残暴不仁、恶贯满盈、罪恶滔天”的董卓,情感就随着这些灵动的文字而憎恨、愤慨!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读作品,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了吸收语言、积累语言的目标。这些简洁明了、高度概括的文言文语言,通过教师的这番引导,留给学生深刻的烙印。这就是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3.渗透方法,学会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教师要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时,他让学生先看书的封面,阅读书名,再读前言,了解和本书有关的内容,然后读目录,初步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完成前面几项重要过程之后,再让学生用心去读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通过交流阅读心得,学生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猜一猜,发现文中精彩的语言,要用笔画出来或摘抄到积累本上,或背下来以备写作文时候能用上……教师就是在交流过程中有机地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别人的读书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有效的阅读。
4.引申拓展,扩大视野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因此所选择的书目就不同。有的学生阅读范围比较窄,仅限于读自己喜欢的某一类书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适当地引申拓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在交流一本书的感受之后,再向学生推荐作者的其他书目。也可以先简介某本书的内容或从这本书中节选最精彩部分、经典段落读一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介绍各类书籍的特色。
三、适时检查是督促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靠几次读书交流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它更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初期,我们设计一份课外阅读情况登记表,请家长或同学配合监督,及时了解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情况。
教师定期检查评比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本、读书笔记。开展评选“读书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检查评比情况作为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读书方法。尤其对刚入课外阅读之门的孩子们,不要赋予他们太多的阅读附加条件,那也许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枷锁,也许会因为要完成这些烦琐的任务而丧失阅读兴趣。教师千万要把握这个尺度。
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课外阅读的宽敞大道上来,让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遨游,让他们体验到课外阅读的幸福和快乐,从而逐渐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需要指导。如何在关注学生课外阅读量化达标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指导,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推荐课外读物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识别选择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推薦,学生的课外阅读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保证学生能吮吸到祖国优秀文化的“乳汁”,吸收世界文化的真正营养,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读书计划。为学生开展有效阅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为此,我们根据调查,结合朱永新教授为小学生推荐的100本书目,又精心挑选了100本图书,分成两类,一类为必读书目,一类为选读书目,再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分成三组,低年级多读儿歌,童话类书籍,中年级多读故事类,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名言故事等,高年级则扩大阅读面,如小说、诗歌、散文、历史、游记、科普等,鼓励部分学生涉猎中外名著。
开展课外阅读以来,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在活动中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和激情。
通过好书推荐读书交流活动,我们不仅及时了解学生读书近况,而且顺势引导,将好书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了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的欲望,增强了阅读兴趣,心随好书行,情受好书牵,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
二、开展交流活动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的途径
开展课外阅读,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有书可读、阅读量达标的层面,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以期实现真正的有效阅读。
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评议人物,讲述故事
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多是童话、故事、寓言、散文、小说。书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评议人物,讲述人物之间的故事,是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好方式。
2.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小学生的阅读,大多被文中有趣、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大多关注的看点是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还不懂得读书要去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意识地吸收语言、积累语言,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笑谈三国》这节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书中评人物的诗词,使学生通过诵读诗词,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意思,感受了诗词的魅力,而且强化了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感悟。
教师出示了关于董卓的两段文字:
“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
“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天之怒卓。可谓甚矣!”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这几段文字,并结合文字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仿佛亲眼看到了一个“残暴不仁、恶贯满盈、罪恶滔天”的董卓,情感就随着这些灵动的文字而憎恨、愤慨!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读作品,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了吸收语言、积累语言的目标。这些简洁明了、高度概括的文言文语言,通过教师的这番引导,留给学生深刻的烙印。这就是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3.渗透方法,学会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教师要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时,他让学生先看书的封面,阅读书名,再读前言,了解和本书有关的内容,然后读目录,初步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完成前面几项重要过程之后,再让学生用心去读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通过交流阅读心得,学生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猜一猜,发现文中精彩的语言,要用笔画出来或摘抄到积累本上,或背下来以备写作文时候能用上……教师就是在交流过程中有机地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别人的读书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有效的阅读。
4.引申拓展,扩大视野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因此所选择的书目就不同。有的学生阅读范围比较窄,仅限于读自己喜欢的某一类书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适当地引申拓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在交流一本书的感受之后,再向学生推荐作者的其他书目。也可以先简介某本书的内容或从这本书中节选最精彩部分、经典段落读一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介绍各类书籍的特色。
三、适时检查是督促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靠几次读书交流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它更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初期,我们设计一份课外阅读情况登记表,请家长或同学配合监督,及时了解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情况。
教师定期检查评比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本、读书笔记。开展评选“读书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检查评比情况作为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读书方法。尤其对刚入课外阅读之门的孩子们,不要赋予他们太多的阅读附加条件,那也许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枷锁,也许会因为要完成这些烦琐的任务而丧失阅读兴趣。教师千万要把握这个尺度。
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课外阅读的宽敞大道上来,让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遨游,让他们体验到课外阅读的幸福和快乐,从而逐渐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