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赋形,具体可感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w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三百第一首有这样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在诗中写雎鸠在河边的沙洲和鸣,到底是起兴还是兼有比的成分呢?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着。笔者认为,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发展到今天,两者合合分分,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趨大同而存小异。中职语文的教学经常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这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比兴的理解和教学的体会。
  比兴,历来的解释既纷纭,又复杂,但追本溯源,都是从东汉两位姓郑的大经学家郑众、郑玄的说法中派生出来的。在《周礼·大师》注中,郑众说: 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说:比,见今之失,次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刘勰在《文心雕龙》也给比兴下了定义:“比显而兴隐。……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劝喻)”。朱熹的《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从此,朱熹的说法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大概就是今天的比兴定义的由来。
  以上是前人对比兴的理解。笔者试着从文学接受的角度,也来谈谈对它们的理解。
  一、关于“比”
  比,就是类比,打比方,比喻。拿人们熟悉的、已知的、有形的、可感的事物,来比喻要表达的人们生疏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是为了通俗、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精彩的比喻,不仅可以托物赋形,明豁易晓,而且能够丰富喻体,创造意境,形成气势,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总结前人使用比的情况,比的类型大概有如下几种:
  1.以物象比物象
  这种比喻《诗经》中使用相当普遍。一般来说,在使用的喻体之前,往往加上“如”“若”“犹”或者否定的“匪”字,明确地表明这里是在用比。从手法上来说,可以认为这是比喻的技巧还处在初级阶段的表现。但所使用的喻体,往往贴切而新颖。以《卫风·硕人》为例。这首诗写卫侯夫人庄姜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人用了柔荑、凝脂、蝤蛴、瓠犀来形容庄姜的手、肤、领、齿的白而且嫩,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且无不恰当自然,美人就如站在眼前。
  2.以物象比抽象
  对于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容易比喻,而对于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就较为困难了。如,怎样才为美?美本身就一个抽象的概念。美得恰到好处,更是难于用语言加以描绘。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以具体的物象,来写抽象的美,写出个大美人“东家之子”来:“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她的身材、容貌是一切美女的标准、典范,哪怕增减一点点,都会成为“过”或者“不及”。又如音乐,怎样去描述它?白居易的《琵琶行》刻画了这样的音乐形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通过比喻,将音乐感受与生活物象联系起来,将音乐(琵琶声)化为具体可感的了。“如急雨”,“如私语”,如“珠落玉盘”,如“银瓶乍破水浆迸”,如“铁骑突出”“刀枪鸣”。读者从这些比喻中领悟了音乐内容。化无形为有形,要发挥想象力,将感受与生活中熟悉的物象联系起来,选取有类似点的事物作比,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3.以联觉通感比抽象
  有时,如果要把更为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单单依靠物象来比抽象,还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不同感官之间的物象怎样来比它,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比喻手法,使听觉、视觉、嗅觉、感觉、味觉等沟通起来,借助于联觉通感,来达到形象化的目的。
  联觉通感,是不同感官感受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转换而创造出的特异形象。它是某一感官感受事物之后,所产生的意境、意象,与特定的物象融合而出现的感觉之间的转换或挪移,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境界。这一现象称为联觉通感。
  比如,忧愁是感官对不良的生存环境而生发的心理境界。这种心境与悠悠不断的春水,滔滔流动的江河相融合,感觉向视觉转换、挪移,创作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象的忧愁成了有形的可视的形象,而进入一种新的艺术境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把愁绪与黄昏、细雨、梧桐等景物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感觉向视觉、听觉挪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贺铸的《青玉案》写愁,别具一格:“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愁与山川里烟雾弥漫的草地、满城随风飞舞的柳絮、黄梅天阴沉连绵的雨等融合起来。从而,使抽象的愁,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形象,形成新的艺术境界。
  联觉通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反映在写作上是一种特异的类比思维,是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技法。不仅诗歌的创作运用很广,小说、散文也离不开它。《水浒传》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的比喻,写出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运用了联觉通感。如“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名曲”,也是视觉向听觉转换。
  二、关于“兴”
  兴,“寄托”的意思。“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刘勰说:“兴之托谕,婉而成章。”意思是不直说,将思想情感,托于特定的事物,借题引申,使文章生动形象,有一种含蓄美,有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意蕴丰富。
  兴的用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托物赋形,具体可感
  1.起兴,开头的意思
  “兴者起也”。唐《五经正义》的编者孔颖达说:“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说得比较透彻。用兴开头,就是“托事于物”,取譬语,引起类似联想,委婉地引出要说的事。
  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借孔雀的犹豫不决、缠绵哀怨起兴,来写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又如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借燕子的再来、杨柳的再青、桃花的再开起兴,托事于物,引出对时间过得匆匆,一去不复返的思考。
  2.整体用兴
  “据要而总其神”,找一个喻体,使贯穿全篇,总摄主题。
  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
  以茂盛的桃花来兴起女子出嫁。桃花的美好当然是很容易和女子的艳丽联系在一起的。桃花结实,又有多子的象征意义。更何况阳春三月,新婚之喜又和明媚的春光融为一体。这种内在的意义上的联系是不难看出的。这里运用兴,多多少少给女主人公的出嫁,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情调。
  3.局部用兴
  选择某一物象,取其含义,表现与文章相类似的意思,引发联想,加深和丰富题意,使文已尽而意有余。局部用兴的目的是借助某种物象委婉地体现思想情感,以丰富和加重意旨。如《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就是其中一例。
  必须指出,上面有关兴的例子,其实亦包含了比。如“孔雀”,汉人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离别,在诗中亦有喻兰芝夫妇的意思。兴和比之间,无论内涵和外延都有部分的重合。
  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出,比和兴,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表现手法。运用时,总是比和兴结合在一起,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比,通过联想类比,变抽象为具体,化生疏为熟悉;兴,取譬引类,触景生情,创发新意,举一反三,加深理解。二者融为一体,就成了一种托物赋形、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法。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其他文献
一、引言  认知失调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当今世界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多元化、开放性、竞争性、流动性,当市场经济相关运行机制不健全时(如中国的市场经济),以上这些特点给高职学生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就业存在认知失调的问题。  二、相关术语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人、事物或事件)评价性的看法,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
“校企融合,产学研赛创一体化”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创业和高职技能竞赛紧密结合,五位一体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最终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的创新型技能人才,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性。现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质量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林下经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例,探讨“校
信息化高速发展,国家提出“互联网 ”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时代进步推动教育顺应变化进行创新。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产生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互联网 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协作化、个性化等多模式的整合性改革。软装陈设隶属于装饰设计,在“互联网 装饰设计”模式推动下也面临新的行业变革与人才需求。  新型人才的需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再一次引来社会和媒体的聚焦与热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的高度重视为现代职业教育提
一、前言  “协同”在《汉语大词典》中是齐心协办、相互配合的意思,在英文中是“synergy”,英文的解释是“两个或多个组织一起协作,比单独行事更成功”。德国学者哈肯认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 1大于2的协同效应。”[1]协同创新所涉及的领域既有科技的创新,也可以是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创新。协同创新思维成为当今创新理论的
教学活动是指“为促进和激发发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由教育工作者或教师精心安排和组织的一系列外部活动”。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有三个,即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材料(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活动是
一、引言  在当前国家力推“工业3.0”“工匠精神”和建设“智造强国”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下愈发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而高职高考作为职业教育质量的“试金石”,同时又担负着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的重任,那么提高备考复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高职高考复习并非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重构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升华数学思维的过程。而且,高职高考与普通高考又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从课程知识体系、深度与难度、
一、广东民间艺术概况  历史上广东是百越之地,历史悠久。省内分布着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传承久远,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性和多样化是全国少有的省份之一。广东民间艺术在形式上包容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杂技和绝技、民间手艺,等等。其中有的品种,如粤剧、潮剧、广东汉剧、正字、白字、西秦,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广东汉乐,
基于乐从镇商贸类企业对商贸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本文运用“需求分析”理论,通过对陈登职业技术学校商贸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达到探索市场营销(商贸)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专业开设的背景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陈登职业技术学校市场营销(商贸)专业建设现状  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于1997年,市场营销(商贸)专业是学校设立最早的几个专业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良好的专业
在2016年学期开学初,笔者所在的教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及反复讨论修改,设计数学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式调查问卷。对中专一年级共567名学生的学习态度抽样调查中的学习成绩(图1)这一项,在中考卷面成绩为150分满分的情况下,接近50%的学生成绩在50分以下,80%以上的学生数学成绩偏低,优秀率只有约5%。而“我学习数学的态度”这一项的结果是虽然大部分数学成绩偏低,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还是处于良好的状态,也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