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物理教学同样担负着这一重要的任务,作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凸显探究性和情境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结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凸显探究性,以探究促创新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局限于模仿、重复演示过程,缺乏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反正结论我已经知道了,做不做都一样.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验证性实验创新为探究性实验,实验前学生不知实验现象,更不知实验结论,那么,学生就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然后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开动脑筋而获得的规律和认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并能从中悟出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实验改为操作实验,再通过对实验装置、器材的改进等手段,挖掘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尝试实验设计的操作过程,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创新功能.
二、创设情境性,以情境促创新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其实质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它忽视学生思维动机的激发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新课程下的教学,教师应为演示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如“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做?”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和热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已知和未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简单的电现象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一旦要学生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学生就会发现摩擦后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了使学生关注这一现象,利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先是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又排斥两个小球.减慢演示速度,反复进行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学生为弄清原因,积极思考,期待得到科学的答案.
三、巧用疑惑点,以疑惑促创新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疑问需要解决,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巧设悬念,找出疑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应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结果,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使学生处于想摘“桃子”而又要使劲跳起来的状态.
例如,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为什么汽车上坡时驾驶员要减速呢?
不管是教材上的讲述还是教师的讲解,都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实验,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学习情境,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强化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验,以实践促创新
“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这句话指明了我们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智慧,发展能力.物理小实验、小制作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动脑,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可把这些课外小实验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虽然课外小实验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高.尤其在设计和准备实验的过程中,那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及操作过程,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同时,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地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兴趣.
新教材安排了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做土电话、杆秤、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都有意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要轻易放过.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外小实验,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让空矿泉水瓶、废纸、小蜡烛头都能废物利用,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从而更加喜爱物理,愿学物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来设计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或他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在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操作、设计、分析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智力,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能力.
一、凸显探究性,以探究促创新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局限于模仿、重复演示过程,缺乏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反正结论我已经知道了,做不做都一样.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验证性实验创新为探究性实验,实验前学生不知实验现象,更不知实验结论,那么,学生就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然后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开动脑筋而获得的规律和认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并能从中悟出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实验改为操作实验,再通过对实验装置、器材的改进等手段,挖掘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尝试实验设计的操作过程,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创新功能.
二、创设情境性,以情境促创新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其实质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它忽视学生思维动机的激发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新课程下的教学,教师应为演示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如“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做?”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和热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已知和未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简单的电现象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一旦要学生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学生就会发现摩擦后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了使学生关注这一现象,利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先是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又排斥两个小球.减慢演示速度,反复进行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学生为弄清原因,积极思考,期待得到科学的答案.
三、巧用疑惑点,以疑惑促创新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疑问需要解决,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巧设悬念,找出疑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应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结果,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使学生处于想摘“桃子”而又要使劲跳起来的状态.
例如,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为什么汽车上坡时驾驶员要减速呢?
不管是教材上的讲述还是教师的讲解,都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实验,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学习情境,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强化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验,以实践促创新
“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这句话指明了我们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智慧,发展能力.物理小实验、小制作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动脑,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可把这些课外小实验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虽然课外小实验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高.尤其在设计和准备实验的过程中,那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及操作过程,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同时,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地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兴趣.
新教材安排了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做土电话、杆秤、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都有意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要轻易放过.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外小实验,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让空矿泉水瓶、废纸、小蜡烛头都能废物利用,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从而更加喜爱物理,愿学物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来设计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或他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在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操作、设计、分析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智力,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