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an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物理教学同样担负着这一重要的任务,作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凸显探究性和情境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结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凸显探究性,以探究促创新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局限于模仿、重复演示过程,缺乏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反正结论我已经知道了,做不做都一样.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验证性实验创新为探究性实验,实验前学生不知实验现象,更不知实验结论,那么,学生就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然后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开动脑筋而获得的规律和认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并能从中悟出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实验改为操作实验,再通过对实验装置、器材的改进等手段,挖掘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尝试实验设计的操作过程,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创新功能.
  二、创设情境性,以情境促创新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其实质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它忽视学生思维动机的激发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新课程下的教学,教师应为演示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如“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做?”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和热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已知和未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简单的电现象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一旦要学生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学生就会发现摩擦后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了使学生关注这一现象,利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先是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又排斥两个小球.减慢演示速度,反复进行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学生为弄清原因,积极思考,期待得到科学的答案.
  三、巧用疑惑点,以疑惑促创新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疑问需要解决,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巧设悬念,找出疑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应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结果,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使学生处于想摘“桃子”而又要使劲跳起来的状态.
  例如,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为什么汽车上坡时驾驶员要减速呢?
  不管是教材上的讲述还是教师的讲解,都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实验,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学习情境,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强化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验,以实践促创新
  “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这句话指明了我们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智慧,发展能力.物理小实验、小制作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动脑,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可把这些课外小实验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虽然课外小实验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高.尤其在设计和准备实验的过程中,那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及操作过程,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同时,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地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兴趣.
  新教材安排了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做土电话、杆秤、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都有意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要轻易放过.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外小实验,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让空矿泉水瓶、废纸、小蜡烛头都能废物利用,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从而更加喜爱物理,愿学物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来设计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或他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在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操作、设计、分析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智力,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水稻缺锌是其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性障碍,导致移栽后迟迟不发棵、不返青,甚至于返青后不分蘖直至萎缩,产生“坐兜”现象。一般在插秧后20 d左右达到发病高峰,病苗先从基部叶片的叶尖开始干枯,下部叶片沿主脉出现失绿条纹,接着叶片中部出现棕色至赤褐色不规则锈斑,进而全株发生,新出叶形状细窄,基部和中脉失绿褪色,植株变得矮小,叶尖变褐焦枯,生长整齐度不一致。初期根系细短,呈现白色或黄白色,中毒发僵时变为棕褐
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与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  對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  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社会的发展要求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更高数学素养、更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数学开放题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数学开放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它已经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教学实践及研究表明,开放题教学能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建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不同规模的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使国家巨大的投入有更好的回报,远程教育设备发挥的更好,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更有效,远程教育管理和应用必须进一步地完善并加强.    一、远程教育管理和应用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实施远程教育,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
摘要 本文从时间分配、讨论环节、作业布置3个方面阐述了对分课堂在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介绍了对分课堂的优势,主要有改变教师授课计划和减轻教学负担、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的教与学充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简要分析了对分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科学发现:真正的创新往往从提出一个如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开始.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的探索;而“怎么样”的问题常常引起对过程机理的思考.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答的历史.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想学生“善思
摘要 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县域耕地资源评价系统的支持下,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综合指数(IFI)法和累积曲线分级法对青岛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以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灌溉保证率、土壤物理状况作为限制性主导因子,对青岛市耕地进行改良利用分区。结果表明,青岛市耕地地力由高到低等级可划分为6级,其中一至四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说明青岛市耕地地力整体较好;改良利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性教学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课堂教学,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确定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都必须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更应如此,好的教学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从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