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情感体验”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谈谈想象在情感体验中的作用,让想象为情感体验插上翅膀。
一、在情境创设的想象中激发情感
创设情境可以拉近作者与学生、文本与学生生活、文本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距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想象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从而在情境创设的想象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废墟下的黑暗和处在那种环境下的恐惧,我先播放了一段经过处理的地震录像:人们的呼救声、喊叫声夹杂在一起,屏幕一片黑暗,然后,在声音消失的同时,在黑暗的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两行字:
“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我同时关掉多媒体教室的电灯,让学生处于黑暗之中,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一群7岁孩子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而阿曼达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为什么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能在同伴们担忧和恐惧时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坚定获救的信心呢?是谁给了这个7岁孩子这样的勇气和力量呢?在想象中,阿曼达的勇敢坚强和坚定生还的信念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在文本理解中对阿曼达父亲和阿曼达产生了敬佩之情。
二、在文本空白的想象中丰满情感
课文空白处不仅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让文章回昧无穷,可以说,每一处空白都是一处宝藏,都蕴含可供师生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空白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变“纸背面的内容”为“纸面上的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进行感悟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内,人们怎样劝他,他又是如何回答的?他可能挖到什么?是什么让他“到处都是血迹”?学生想象着,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体会到了父亲的永不放弃精神和信守承诺的品质,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想象中走人文本,感悟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丰满了情感体验。
三、在文本插图的想象中升华情感
文本插图直指课文重点内容,不仅直观形象地呈现了重点内容,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让学生既看到插图表面的内容,又看到插图背后的内容,如可以引导学生用“过电影”的方式,让插图在他们的脑海中“动”起来,赋予插图以声、像,赋予人物以神态、动作。
如教学时,在歌曲《父亲》感人的旋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想象父亲与儿子见面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情,感受到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子。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一个孩子出来了,两个孩子出来了……这时,父亲看到了那一头熟悉的黄色的卷发,那一双一遍遍出现在脑海中的明亮的眼睛。父亲激动地张开双臂:“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爸爸!”虽然他们如此虚弱,但此刻,他们忘记了饥饿与劳累,幸福在他们之间流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过了很久,父亲伸出大拇指对儿子说:“阿曼达,我的儿子。你是好样的!”“爸爸: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此刻,静止的插图在学生的脑中“动”了起来,因为想象,这不仅仅是一幅插图,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学生的情感在想象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和升华。
四、在对比想象中沉淀情感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对比想象中,学生有“米”可“炊”,有“情”可“抒”,不由自主地将对比想象中的所思所感流露于外,情感的升华与沉淀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描写地震发生后,其他孩子的父母都急匆匆地赶到学校时,他们和阿曼达的父亲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对于这部分内容,课文简单带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在对比想象中,学生明白,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的内心虽然失望、痛苦但又抱着一丝希望。阿曼达的父亲与他们不同的是他的坚信与坚持不懈,正是这份坚信与坚持不懈创造了奇迹。学生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和文中的父子关系进行了对比,在被文本中父与子的深情感动的同时,对自己父母的爱与理解也沉淀在了内心深处。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喜欢想象且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文本的特点,在想象中激发学生情感,在想象中丰满学生情感,在想象中引导学生体验、沉淀、升华情感,让想象真正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插上翅膀。
(责编 郝 勋)
一、在情境创设的想象中激发情感
创设情境可以拉近作者与学生、文本与学生生活、文本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距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想象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从而在情境创设的想象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废墟下的黑暗和处在那种环境下的恐惧,我先播放了一段经过处理的地震录像:人们的呼救声、喊叫声夹杂在一起,屏幕一片黑暗,然后,在声音消失的同时,在黑暗的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两行字:
“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我同时关掉多媒体教室的电灯,让学生处于黑暗之中,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一群7岁孩子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而阿曼达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为什么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能在同伴们担忧和恐惧时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坚定获救的信心呢?是谁给了这个7岁孩子这样的勇气和力量呢?在想象中,阿曼达的勇敢坚强和坚定生还的信念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在文本理解中对阿曼达父亲和阿曼达产生了敬佩之情。
二、在文本空白的想象中丰满情感
课文空白处不仅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让文章回昧无穷,可以说,每一处空白都是一处宝藏,都蕴含可供师生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空白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变“纸背面的内容”为“纸面上的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进行感悟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内,人们怎样劝他,他又是如何回答的?他可能挖到什么?是什么让他“到处都是血迹”?学生想象着,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体会到了父亲的永不放弃精神和信守承诺的品质,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想象中走人文本,感悟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丰满了情感体验。
三、在文本插图的想象中升华情感
文本插图直指课文重点内容,不仅直观形象地呈现了重点内容,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让学生既看到插图表面的内容,又看到插图背后的内容,如可以引导学生用“过电影”的方式,让插图在他们的脑海中“动”起来,赋予插图以声、像,赋予人物以神态、动作。
如教学时,在歌曲《父亲》感人的旋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想象父亲与儿子见面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情,感受到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子。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一个孩子出来了,两个孩子出来了……这时,父亲看到了那一头熟悉的黄色的卷发,那一双一遍遍出现在脑海中的明亮的眼睛。父亲激动地张开双臂:“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爸爸!”虽然他们如此虚弱,但此刻,他们忘记了饥饿与劳累,幸福在他们之间流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过了很久,父亲伸出大拇指对儿子说:“阿曼达,我的儿子。你是好样的!”“爸爸: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此刻,静止的插图在学生的脑中“动”了起来,因为想象,这不仅仅是一幅插图,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学生的情感在想象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和升华。
四、在对比想象中沉淀情感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对比想象中,学生有“米”可“炊”,有“情”可“抒”,不由自主地将对比想象中的所思所感流露于外,情感的升华与沉淀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描写地震发生后,其他孩子的父母都急匆匆地赶到学校时,他们和阿曼达的父亲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对于这部分内容,课文简单带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在对比想象中,学生明白,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的内心虽然失望、痛苦但又抱着一丝希望。阿曼达的父亲与他们不同的是他的坚信与坚持不懈,正是这份坚信与坚持不懈创造了奇迹。学生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和文中的父子关系进行了对比,在被文本中父与子的深情感动的同时,对自己父母的爱与理解也沉淀在了内心深处。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喜欢想象且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文本的特点,在想象中激发学生情感,在想象中丰满学生情感,在想象中引导学生体验、沉淀、升华情感,让想象真正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插上翅膀。
(责编 郝 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