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与英语课堂素质教育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目前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大班教学普遍存在。要想实现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采用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来进行补充,这就要我们创设一定的条件和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
  【关键词】小组互动合作 参与课堂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27-02
  素质教育目标对课堂教学起码提出了两点重要要求:其一,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其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英语,作为中学课程计划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其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满足这两点要求呢?本人认为有必要从创设小组互动合作条件,促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作些探讨。
  首先来看看小组合作模式:
  (1)科学分组
  (2)选定课题,即确定要学习的内容或任务。
  (3)安排课堂。小组成员靠拢。
  (4)呈现学习材料,每人有各自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责任。
  (5)展开学习活动,个人学习,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整合成果,教师指导。
  (6)向全班提交小组学习的结果,作总结、评价。
  小组合作模式有了,那么如何创造小组合作条件呢?
  这里所指的小组互动合作条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学生组成大小不一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内或小组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合作。这种互动合作条件一旦具备,小组合作学习便可实现,而实现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课堂起码可以带来四个结果:(1)每个课堂活动参与者(学生)都将拥有足够的语言学习实践机会;(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思维能力;(3)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和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将得到培养;(4)学生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将得到发展,竞争意识将得到加强。
  稍加分析即知,结果(1)恰可满足素质教育关于“面对学生全体进行教学”的要求,它解决了因为班大而得不到语言实践机会的问题。因为课堂一旦启动,被分成若干小组的整个班的每位学生可通过小组互动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获得足够的语言实践应用机会。结果(2)、(3)、(4)则可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之要求。可以说,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被动吸收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小组互动合作条件,能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热情的课堂是一个能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个体思维主动性、积极性的课堂。学生正是在这种思维过程中获得了主动汲取新知识的能力,获得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人的重点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小组互动条件下的合作学习正是一个主动帮助他人进步的过程。因此,一个互动条件下合作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团结协作精神,训练学生交往能力的过程。
  那么如何创设小组互动合作条件呢?本人认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作些尝试。
  1 创造小组互动合作局面形成的基本条件
  1.1 创造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没有压抑,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才能表现出积极活跃的姿态。要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必须设法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有一个能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敢想敢说的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极力促成师生间情感协调。中国传统教育风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必须始终服从教师,师生之间规矩严格。学生在教师面前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在教师眼皮底下进行积极主动自由自在的合作学习,也便成为空话一句。为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尽力使自己与学生交朋友。
  第二,促成学生间情感协调。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关键是要让各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亲密”起来,消除一切心理障碍,从而达成情感上的协调一致,做到“无话不说”。为此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渗透一些同学之间应和睦相处的教育。
  第三,培育学生乐观、自信、豁达的心境。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最大敌人是学生的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为此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2 准备必要的知识信息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进行,而是依靠自己“摸索”着进行。因此,在知识和信息方面作些合理的准备,是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起码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夯实语言基础,掌握基本用法。目前我们最流行的外语教学法是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事实上,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形式最典型地体现了交际法“以学生为中心,在‘用’中‘学’的原则”。而交际法为人所批评的最典型一面就是它可能使学生在缺乏基本语言应用知识、规则的前提下盲目“交际”,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如阅读、写作能力等)的发展。因此,在启动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前必须让他们有一定语言知识基础。
  第二,合理提供足够的信息。在为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提供信息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熟悉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促成互动合作学习时提供学生熟悉的话题。这些话题所包含的信息是学生熟悉的,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例如,当我们想通过小组合作,训练表达同意(agreement)与不同意(disagreement)的态度时设计的话题最好是诸如"Shoul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 allowed to readbooks about love or fhttng and kimg?”之类,而不是“Is box-ing necessary in the school sports?”之类。因为学生对拳击运动了解甚少,无足够的信息来供交谈使用。   (2)听读领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些学生感到陌生的课题。如新教材课文所提供的几乎大部分信息都是陌生的。要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合作的方式,利用这些信息材料进行语言应用训练活动,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熟悉这些信息材料(即先输入足够的信息)。我们可以让其先进行自我阅读,“读”的过程可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信息,那样获得的信息更完整更具体。因此“听读领先,说写跟上”似乎更符合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在听,读、说、写活动中创设小组互动合作模型
  可以说,几乎每堂完整的课都是由听、读、说、写活动共同构建的。这些活动能否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起决于从事这些活动的学生是否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进行。小组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或许能在激励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活动方面体现出它的价值。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在听、读、说、写方面创设小组互动合作模型。
  3 提供适当的控制条件
  要使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效果,还有必要对该学习方式提供一些控制性条件。
  (1)科学划分合作小组。实施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策略的课堂应敢于打破常规,根据合作学习需要来确定学生座位及课堂组织结构。一般四人(两桌)为一小组比较科学。上课时一桌反向而坐即可迅速成组进行合作学习。另外,小组成员最好按英语水平等次搭配均匀。每组起码应有一人基础较好,以带动全组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考虑学生性格特征。一般各组都应有个别人性格较外向,否则,学习活动(尤其是听说活动)的开展将会遇到一些障碍。
  (2)避免学习课题过于分散。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巩固某方面知识或发展某方面能力的目的。因此每开展一次活动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并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活动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3)合理干预合作学习活动。科学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必须是在教师精心组织,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合理干预是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布置活动任务后应巡回到学习小组了解合作情况,敦促学生积极行动。其次,一次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展示学习成果。对表现好的组和组员进行表扬、鼓励。
  总之,科学合理地推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是中学英语教学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而作出的有益尝试。它或许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目标下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第5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