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突破点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73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数学活动课,改“学数学”为“做数学”,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会更加容易得到实现和加强。
  【关键词】 数学活动;交流;探究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学校课程以升学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学校开设的是有限的几门学科课程,音、体、美、劳等科目往往被严重忽视,活动课程更是无人问津。部分学生误认为参加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糟踏精力,耽误学业。一般教师更不屑于开展课外活动,认为它是无关紧要的闲事。可见,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活动课的地位基本上是没有的。
  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如:笔者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做立方体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截几何体的活动中,笔者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及好的学习经验。如“棋盘上的学问”、“代数的由来”、“七巧板的来历”、“瞎转圈的道理”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笔者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活动课中,也应考虑到异步性原则,提倡保留“异步”。数学活动课不像数学学科课,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师生均可“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三、对数学活动课的反思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本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他文献
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德育管理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营造团结向上的班风。这样的班级才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  一、抓住骨干,锻炼能力  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动力。班主任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注重培养班干部,使他们在学习、劳动和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
实验发现将2种POSS(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单体氨苯基异丁基POSS和八异丁基POSS置于四氢呋喃搅拌加热后,原来不发光的POSS单体表现出较强的发光。为解释这个发光现象,我们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省委
针对DZL4.2-1.0/115/70-AⅡ型锅炉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其排风炉进行了改造的措施,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判断。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猜想呢?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质疑——猜想的开始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非常自信地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于是学生报数、教师回答、学生验证,一个个都对,可真神。学生就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
本文介绍了一种由多个DSP构建的并行处理系统,探讨了多DSP系统中实现交叉调试的方法,详细讨论了调试器和目标机调试的具体内容,给出了调试模式下的程序下载方式。实际应用显示,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