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世界杯最惊天的大冷门,是东道主巴西1:7惨败给德国。惨败如此沉痛,以至于巴西人说,经过64年之后,1950年“马拉卡纳之痛”的幽灵终于可以安息,因为它要让位给更耻辱的“米内罗之痛”。稍后,巴西立志振作,希望在季军战获胜以挽回些许颜面,但事与愿违,又0:3输给荷兰,巴西足球一沉到底。
业已跌落谷底的巴西足球,能否像半个世纪前经历过“马拉卡纳之痛”的先辈一样,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呢?
1950年,巴西首次主办世界杯,势如破竹,小组赛两胜一和,进8球失2球,以头名出线。到了决胜赛阶段,更是摧枯拉朽,7:1赢瑞典,6:1赢西班牙,到了最后一场,只要打平乌拉圭,也可力压对方,首夺世界杯(编者注:当时赛制是各阶段均采取循环赛制)。
比赛当天,里约热内卢有两成人口,云集在号称可容纳20万观众、准备作为国家队加冕舞台而新建的马拉卡纳球场观战。还未开球,市长已经向群众广播:“各位巴西国民,我视大家为这次大赛的赢家……几个小时之后,我们的球员将会在百万同胞的支持下夺得锦标……你们优于所有竞争对手,我向你们这些征服者致敬……”巴西全國陷入一种未胜先骄的狂热状态之中。
结果,巴西爆冷以1:2输给对手,将世界杯拱手相让。全国又陷入极度哀伤和失落之中,很多地方爆发暴动,甚至有很多人自杀。在马拉卡纳球场进行的这场比赛,从此成了国殇。巴西体育部长Aldo Rebelo曾说:“1950年输给乌拉圭,打击的不只是巴西足球,更打击了整个国家的自尊。”确实如此,巴西举国因此役在感情和心理层面遭到重创。
球王贝利回忆,当时只有10岁的自己,第一次见到父亲哭泣。贝利说在他的家乡,“哀伤是如此巨大和深刻,就像国家打输了一场战争,死了很多同胞一样。”但也从这一刻开始,小贝利立志要夺得世界杯,为国家一雪耻辱。
于是,往后很长一段岁月,巴西球员都是带着国家民族的屈辱感去比赛的。就连“马拉卡纳之痛”当日球员穿的白色球衣,也被视为不祥和耻辱而被舍弃。新球衣要更加“爱国”,有人建议吸纳国旗元素。在征求球衣样式的比赛中,19岁的年轻人Aldyr Garcia Schlee的作品脱颖而出,国旗中的黄色和绿色被纳入球衣当中,成为如今形象鲜明的黄衣绿领绿袖的经典巴西队服。
后起之秀如贝利、加林查等,带着耻辱感为国家队上阵,誓要一雪前耻。一番卧薪尝胆,终于在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为巴西夺得世界杯,吐气扬眉。其后几十年,巴西一举成为足坛巨无霸,英雄豪杰层出不穷,5座世界杯更是傲视群雄。
64年之后,巴西几经辛苦,终于争取到再次主办世界杯的机会,决赛地点被特意安排在马拉卡纳球场,打算在这里捧杯,“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站起”,完成命运的循环。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巴西却在另一座球场米内罗,遭遇了比64年前更大的惨败。
1982年在世界杯大放异采的巴西“黄金一代”核心成员、2011年逝世的名宿苏格拉底生前曾说,巴西队或许需要一次惨败,这反而是件好事,因为巴西足坛腐败丛生,必须改革,一次惨败,或可迫使被权贵把持的巴西足协作出改革,减少腐败和黑箱作业。
“马拉卡纳之痛”曾让巴西足球浴火重生,且看这次的“米内罗之痛”,能否让巴西足坛痛定思痛,改革种种陋习。
忽然想起,中国足球又如何,难道我们没有痛够吗?
(本文部份内容参考David Goldblatt所著《Futebol Nation: the Story of Brazil through Soccer》。之前本专栏介绍过他有关足球历史的经典名著《The Ball is Round: A Global History of Foot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