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学生经常落入题目设置的陷阱,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就觉得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向我们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学生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怎样帮助他们跨越“陷阱”进行“自救”?在英语复习中,我通过构建解题思维程序,使学生的审题、析题思考方向变得有序,顺利跨越题目陷阱,从而提高迅速准确解题的能力。
一、构建思维程序,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解题过程应包括阅题、审题、析题、表达、反思等基本过程,思维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基本环节。因此,只要将解题思维过程适当分析,使之形成一个规范的解题思维习惯,使解题经验和方法系统化。一般说来,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先决条件,一方面要寻找题目的关键字、词、句,对题目中的条件加以辨别和整理;另一方面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解、整合,找出中心问题与关键问题。析题则常从问题,结论来分析条件,运用相关的英语知识沟通条件与问题,分析条件的作用,促使问题向条件转化,从而运用已有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反思则是要做好解题后的归纳和总结,思考在解题中暴露出来的弱点,思考有无其他方式、方法,使知识真正被理解,成为易于提取、便于提取、便于检索的条件化知识,有助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运用解题思维程序,引导学生跨越“陷阱”
所谓“陷阱”,就是命题人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盲点或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意“挖坑布雷”,检验学生的识别能力。这类题目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改造,来考察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有较广泛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陷阱”型试题是近几年来的热门题型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借助解题思维程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寻找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跨越命题人设置的各种“陷阱”进行“自救”。
三、构建解题思维程序,跨越英语单项选择题五种类型的陷阱
1.充分挖掘、深入思考,跨越“隐蔽”型陷阱
此类题目所设置“陷阱”比较隐蔽,所谓“隐蔽”就是已知条件隐含在题目中或命题者在题干中设置一些迷惑因素。挖掘隐含条件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例1:He has been majoring in English when he left Beijing, where he _____Chinese for 2 years.
A. has studied B. studied C. had studied D. will study
点析:这道题时间状语for 2 years会引起误解,认为横线上应用现在完成时,所以会选A.这就是这道题的“陷阱”。我们再看主句中has been majoring 表达现在完成进行时,而现在完成进行时表达的概念是从过去某一点起到现在动作还将继续下去,所以学汉语应该发生在过去,只能选择B项。
2.找准题眼,联系语法,跨越“虚实”型陷阱
此类题目所设陷阱是故意给出与解题无关的东西,即试题中有称呼语、插入语或其他次要成分时,解题时可采取视而不见的方法,将其去掉,从而使句子清晰,易于判断出正确选项。即找准题眼,联系语法,跨越“虚实”型陷阱。
例2:The teacher, together with 15 students,killed in this earthquake.
A. was B. were C. are D. is
点析:此题的题眼是the teacher 即该句的主语。谓语单复数得根据主语判断,together with 15 students 是迷惑信息,可以放在句尾。这样句子结构就和清晰,根据语境选A。正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延伸拓展,深刻理解,跨越“误导”型陷阱
此类题目的陷阱是命题者根据学生平时易出现模糊或错误知识,以此进行偏轨诱导,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建立在对有关语法现象和概念准确深刻的理解及适当拓展的基础上。
例3:(1)、Is this hotel ______ you visited last year?
(2)、Is this the hotel _______you visited last year?
(3)、Is this hotel _____ you stayed last year?
(4)、Is this hotel ______you stayed last year?
A. where B. which C. in which D. the one
点析:以上四句都是一般疑问句,为了便于理解,把它们全部变为陈述句。
(1).This hotel is ______ you visited last year.
(2).This is the hotel ______ you visited last year.
(3).This hotel is _______you stayed last year.
(4).This is the hotel ______you stayed last year.
由此可见句1表语中的动词visited是及物动词,后要加地点名词,the one来代替the hotel,所以只能选D。you visited last year作定语修饰前面的the one, the one后that或which作宾语可以省去。然而句2中已有先行词the hotel,所以根据句1的解释,只能选B。句1、句2完成后,我们延伸拓展到句3、句4。所不同的就是后面的动词stayed。stayed是不及物动词,后面要加介词,再加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定语从句中,宾语已放前面作先行词即the hotel,由此句4该选A或C。而句3有点复杂,但只要把句子变为This hotel is you stayed last year. Stayed(vi),所以只能选A为地点副词来引导表语从句。
此类题型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定语从句中的相关知识,即先行词、关系词、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等等,逐一延伸拓展到完全理解为止。
构建解题思维程序模式,使审题、析题的思考方向变得有序,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还有利于把握解题关键,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从而跨越题目中各种各样的千变万化的 “陷阱”。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225100)
一、构建思维程序,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解题过程应包括阅题、审题、析题、表达、反思等基本过程,思维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基本环节。因此,只要将解题思维过程适当分析,使之形成一个规范的解题思维习惯,使解题经验和方法系统化。一般说来,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先决条件,一方面要寻找题目的关键字、词、句,对题目中的条件加以辨别和整理;另一方面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解、整合,找出中心问题与关键问题。析题则常从问题,结论来分析条件,运用相关的英语知识沟通条件与问题,分析条件的作用,促使问题向条件转化,从而运用已有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反思则是要做好解题后的归纳和总结,思考在解题中暴露出来的弱点,思考有无其他方式、方法,使知识真正被理解,成为易于提取、便于提取、便于检索的条件化知识,有助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运用解题思维程序,引导学生跨越“陷阱”
所谓“陷阱”,就是命题人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盲点或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意“挖坑布雷”,检验学生的识别能力。这类题目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改造,来考察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有较广泛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陷阱”型试题是近几年来的热门题型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借助解题思维程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寻找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跨越命题人设置的各种“陷阱”进行“自救”。
三、构建解题思维程序,跨越英语单项选择题五种类型的陷阱
1.充分挖掘、深入思考,跨越“隐蔽”型陷阱
此类题目所设置“陷阱”比较隐蔽,所谓“隐蔽”就是已知条件隐含在题目中或命题者在题干中设置一些迷惑因素。挖掘隐含条件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例1:He has been majoring in English when he left Beijing, where he _____Chinese for 2 years.
A. has studied B. studied C. had studied D. will study
点析:这道题时间状语for 2 years会引起误解,认为横线上应用现在完成时,所以会选A.这就是这道题的“陷阱”。我们再看主句中has been majoring 表达现在完成进行时,而现在完成进行时表达的概念是从过去某一点起到现在动作还将继续下去,所以学汉语应该发生在过去,只能选择B项。
2.找准题眼,联系语法,跨越“虚实”型陷阱
此类题目所设陷阱是故意给出与解题无关的东西,即试题中有称呼语、插入语或其他次要成分时,解题时可采取视而不见的方法,将其去掉,从而使句子清晰,易于判断出正确选项。即找准题眼,联系语法,跨越“虚实”型陷阱。
例2:The teacher, together with 15 students,killed in this earthquake.
A. was B. were C. are D. is
点析:此题的题眼是the teacher 即该句的主语。谓语单复数得根据主语判断,together with 15 students 是迷惑信息,可以放在句尾。这样句子结构就和清晰,根据语境选A。正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延伸拓展,深刻理解,跨越“误导”型陷阱
此类题目的陷阱是命题者根据学生平时易出现模糊或错误知识,以此进行偏轨诱导,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建立在对有关语法现象和概念准确深刻的理解及适当拓展的基础上。
例3:(1)、Is this hotel ______ you visited last year?
(2)、Is this the hotel _______you visited last year?
(3)、Is this hotel _____ you stayed last year?
(4)、Is this hotel ______you stayed last year?
A. where B. which C. in which D. the one
点析:以上四句都是一般疑问句,为了便于理解,把它们全部变为陈述句。
(1).This hotel is ______ you visited last year.
(2).This is the hotel ______ you visited last year.
(3).This hotel is _______you stayed last year.
(4).This is the hotel ______you stayed last year.
由此可见句1表语中的动词visited是及物动词,后要加地点名词,the one来代替the hotel,所以只能选D。you visited last year作定语修饰前面的the one, the one后that或which作宾语可以省去。然而句2中已有先行词the hotel,所以根据句1的解释,只能选B。句1、句2完成后,我们延伸拓展到句3、句4。所不同的就是后面的动词stayed。stayed是不及物动词,后面要加介词,再加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定语从句中,宾语已放前面作先行词即the hotel,由此句4该选A或C。而句3有点复杂,但只要把句子变为This hotel is you stayed last year. Stayed(vi),所以只能选A为地点副词来引导表语从句。
此类题型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定语从句中的相关知识,即先行词、关系词、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等等,逐一延伸拓展到完全理解为止。
构建解题思维程序模式,使审题、析题的思考方向变得有序,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还有利于把握解题关键,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从而跨越题目中各种各样的千变万化的 “陷阱”。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2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