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高大上”的西式快餐慢慢亲民化,走进了人们的真实生活,而众品牌逐鹿的大幕也渐渐开启。
不少上海人还记得,1989年开业的上海第一家肯德基,是在外滩边的东风饭店里,即今天华尔道夫酒店的所在地。现在人看来,在一家超豪华酒店开出一家快餐店,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在那个时候,这样的组合看上去很妥帖:在老上海外国人建的洋气大楼里,品尝一家洋气的美国餐馆。
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就在东风饭店的二楼,食客通往肯德基的路,要迈进巴洛克风格的大门,走上日本建筑师设计的环形大楼梯,才进入这家美式快餐店。70后上海人还记得肯德基当年有个乡土味的名字——美国家乡鸡。
第一次去吃西式快餐的上海人有些不知所措,毕竟洋文化断层了几十年。有些客人一进店就对着店员说道:“给我来一斤鸡”或“给我来只鸡”;有些顾客不明白附带的白色塑料叉子是怎么用的,最终还是跑去问店员要筷子;更有顾客直接提着锅碗瓢盆来买鸡,想要带回去和家人分享。不过这些小尴尬不会阻碍人们尝鲜的热情,因为“开洋荤”是种学习,学会了才能向别人“扎台型”。
当年外国人去肯德基吃饭,是要用外汇券的,因为引进肯德基的理由是“为服务在华投资的外国人而引进的西式餐饮”。因为当时中外合资只能是高新产业或创汇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餐饮,还没有引入外资的先例。
对于善于接受外来事物的上海人来说,要习惯西式快餐并不是难事。肯德基的成功带动了西式快餐在上海的发展。5年后,麦当劳在淮海路光明村开出了第一家店,必胜客也紧随其后来到上海,众多品牌争相在东方开拓新的领地。
虽然当初肯德基的营销是“花几十元体验西方生活方式”,但其实最初肯德基的菜单很单调,1987年北京前门店刚开业时,餐厅售卖的品种非常简单,只有原味鸡、鸡汁土豆泥、菜丝沙拉、面包、可乐、七喜、美年达、啤酒等8种产品,两年以后,才有4.5元的汉堡面世。后来随着各种西式快餐进入中国,人们渐渐了解到,“西方生活方式”不仅是炸鸡和薯条。
西式快餐当年有多热门?排一小时队为买一块原味鸡不算什么,还有人在肯德基办婚礼。如果现在听说有人在肯德基办婚礼,那基本等同于“裸婚”,或者是一种行为艺术。但在当年,北京前门肯德基每周都会为新人举办婚礼,这是肯德基1987年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店,1400多平方米共三层,其中三楼成为城中的热门婚宴地。
20世纪90年代初,选择在肯德基结婚是很有面子的事,不仅是因为西式婚宴很时髦,而且食物的价格也对得起来宾的红包。当年一桌中档饭店的酒席在80元左右,人均8元,肯德基一块原味鸡售价2.5元,宾客要吃好吃饱,人均消费并不比中餐低。
30年前西式快餐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当年人均收入不到100元,一星期的收入才能全家吃一顿肯德基。在80后的成长记忆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一顿原味鸡是考试出色才有的奖励,不亚于今天家长带孩子去上海迪士尼。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当时的肯德基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还隔着远远的距离。
近30年过去了,肯德基的价格上升不大,一块原味鸡从当年2.5元涨到10元,一份套餐二三十元,而中国人均收入已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刚刚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统计,北京、上海的半年收入分别以29030元和28448元位列第一、第二,换算一下,普通人一天的收入吃上5顿肯德基没什么压力。
伴随收入提升,曾经“高大上”的西式快餐慢慢亲民化,走进了人们的真实生活,而众品牌逐鹿的大幕也渐渐开启。
1990年,必胜客进入中国,颠覆了人们原来的印象“炸鸡=全部西式简餐”,比萨、意面、焗饭、扒类等各种意式主菜,掀起了一阵新热潮。
同样属于快餐品牌,必胜客的定位是西式休闲餐厅,比速食化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更高端一些。“欢乐”是当时必胜客营销的主基调,电视广告中的场景永远是全家老少吃着比萨共聚天伦。在高档意式餐厅在城市核心地段遍地开花之前,很多人以为必胜客就是意大利美食的全部。
当时必胜客的消费并不低,最小号的夏威夷风光比萨,搭配一杯饮料,套餐价是30多元,肯德基一份汉堡套餐只要十几元。如果一家三口用餐,叫上一份12寸比萨,加上鸡翅、蛋糕和各色饮料,基本要两百多元,在当时的中式餐厅可以点满满一桌菜。
所以当年各种“在必胜客吃回本”的攻略在年轻人中间很流行,最典型的就是堆色拉。必胜客的自助色拉是按盘收费,达人们竞技般地在一只盘子上堆起一座高耸的“色拉山”。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年必胜客的营销策略互动性很强,善于制造话题。
1997年必胜客所属百事餐饮集团从百事集团分离出来,于当年10月7日在美国成立全球最大的餐饮业集团——百胜全球餐饮集团,原百事集团成员全球著名的必胜客、肯德基、塔可钟三家餐饮公司,同时宣布成为百胜全球餐饮公司成员。
这是必胜客最荣耀的年代,不仅征服了消费者的胃,还成为一种信念。很多广告人在比稿前,学生在考试前,会去附近的必胜客吃一顿,取“必胜”的好意头。
“吃蟹者”的成功激励了很多品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个快餐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几乎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三五家巨头在PK,人们对快餐内涵的认识也极大地得到扩展。
列举一下,主打汉堡类的快餐品牌,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以外,还有汉堡王(美国)、德克士(中国台湾)、莫师汉堡(日本)等等。品类相近的还有主打三明治的赛百味(都是两块面包夹肉饼)。
西式快餐领风气之先
不少上海人还记得,1989年开业的上海第一家肯德基,是在外滩边的东风饭店里,即今天华尔道夫酒店的所在地。现在人看来,在一家超豪华酒店开出一家快餐店,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在那个时候,这样的组合看上去很妥帖:在老上海外国人建的洋气大楼里,品尝一家洋气的美国餐馆。
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就在东风饭店的二楼,食客通往肯德基的路,要迈进巴洛克风格的大门,走上日本建筑师设计的环形大楼梯,才进入这家美式快餐店。70后上海人还记得肯德基当年有个乡土味的名字——美国家乡鸡。
第一次去吃西式快餐的上海人有些不知所措,毕竟洋文化断层了几十年。有些客人一进店就对着店员说道:“给我来一斤鸡”或“给我来只鸡”;有些顾客不明白附带的白色塑料叉子是怎么用的,最终还是跑去问店员要筷子;更有顾客直接提着锅碗瓢盆来买鸡,想要带回去和家人分享。不过这些小尴尬不会阻碍人们尝鲜的热情,因为“开洋荤”是种学习,学会了才能向别人“扎台型”。

当年外国人去肯德基吃饭,是要用外汇券的,因为引进肯德基的理由是“为服务在华投资的外国人而引进的西式餐饮”。因为当时中外合资只能是高新产业或创汇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餐饮,还没有引入外资的先例。
对于善于接受外来事物的上海人来说,要习惯西式快餐并不是难事。肯德基的成功带动了西式快餐在上海的发展。5年后,麦当劳在淮海路光明村开出了第一家店,必胜客也紧随其后来到上海,众多品牌争相在东方开拓新的领地。
虽然当初肯德基的营销是“花几十元体验西方生活方式”,但其实最初肯德基的菜单很单调,1987年北京前门店刚开业时,餐厅售卖的品种非常简单,只有原味鸡、鸡汁土豆泥、菜丝沙拉、面包、可乐、七喜、美年达、啤酒等8种产品,两年以后,才有4.5元的汉堡面世。后来随着各种西式快餐进入中国,人们渐渐了解到,“西方生活方式”不仅是炸鸡和薯条。
西式快餐当年有多热门?排一小时队为买一块原味鸡不算什么,还有人在肯德基办婚礼。如果现在听说有人在肯德基办婚礼,那基本等同于“裸婚”,或者是一种行为艺术。但在当年,北京前门肯德基每周都会为新人举办婚礼,这是肯德基1987年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店,1400多平方米共三层,其中三楼成为城中的热门婚宴地。
20世纪90年代初,选择在肯德基结婚是很有面子的事,不仅是因为西式婚宴很时髦,而且食物的价格也对得起来宾的红包。当年一桌中档饭店的酒席在80元左右,人均8元,肯德基一块原味鸡售价2.5元,宾客要吃好吃饱,人均消费并不比中餐低。
30年前西式快餐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当年人均收入不到100元,一星期的收入才能全家吃一顿肯德基。在80后的成长记忆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一顿原味鸡是考试出色才有的奖励,不亚于今天家长带孩子去上海迪士尼。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当时的肯德基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还隔着远远的距离。
近30年过去了,肯德基的价格上升不大,一块原味鸡从当年2.5元涨到10元,一份套餐二三十元,而中国人均收入已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刚刚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统计,北京、上海的半年收入分别以29030元和28448元位列第一、第二,换算一下,普通人一天的收入吃上5顿肯德基没什么压力。
伴随收入提升,曾经“高大上”的西式快餐慢慢亲民化,走进了人们的真实生活,而众品牌逐鹿的大幕也渐渐开启。
那些此起彼伏的快餐品牌
1990年,必胜客进入中国,颠覆了人们原来的印象“炸鸡=全部西式简餐”,比萨、意面、焗饭、扒类等各种意式主菜,掀起了一阵新热潮。
同样属于快餐品牌,必胜客的定位是西式休闲餐厅,比速食化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更高端一些。“欢乐”是当时必胜客营销的主基调,电视广告中的场景永远是全家老少吃着比萨共聚天伦。在高档意式餐厅在城市核心地段遍地开花之前,很多人以为必胜客就是意大利美食的全部。
当时必胜客的消费并不低,最小号的夏威夷风光比萨,搭配一杯饮料,套餐价是30多元,肯德基一份汉堡套餐只要十几元。如果一家三口用餐,叫上一份12寸比萨,加上鸡翅、蛋糕和各色饮料,基本要两百多元,在当时的中式餐厅可以点满满一桌菜。
所以当年各种“在必胜客吃回本”的攻略在年轻人中间很流行,最典型的就是堆色拉。必胜客的自助色拉是按盘收费,达人们竞技般地在一只盘子上堆起一座高耸的“色拉山”。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年必胜客的营销策略互动性很强,善于制造话题。
1997年必胜客所属百事餐饮集团从百事集团分离出来,于当年10月7日在美国成立全球最大的餐饮业集团——百胜全球餐饮集团,原百事集团成员全球著名的必胜客、肯德基、塔可钟三家餐饮公司,同时宣布成为百胜全球餐饮公司成员。
这是必胜客最荣耀的年代,不仅征服了消费者的胃,还成为一种信念。很多广告人在比稿前,学生在考试前,会去附近的必胜客吃一顿,取“必胜”的好意头。
“吃蟹者”的成功激励了很多品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个快餐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几乎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三五家巨头在PK,人们对快餐内涵的认识也极大地得到扩展。

列举一下,主打汉堡类的快餐品牌,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以外,还有汉堡王(美国)、德克士(中国台湾)、莫师汉堡(日本)等等。品类相近的还有主打三明治的赛百味(都是两块面包夹肉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