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资源 提升语用能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cai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低段教学中,教师要有“读中学说”的意识,准确捕捉文本中的语言思维训练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进行练说,促使学生的表达进阶。
  【关键词】低段;阅读教学;说话练习
  一直以来,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大多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容易忽略对语言思维能力及运用能力的培养。纵观这一学段的四册教材,到二年级才设置“写话”教学内容,且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在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读中学说”就尤为重要了。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言语发展的规律,紧抓阅读教学,关注词和句的模仿训练,让学生逐步进阶,为写话和习作打好基础。
  一、组合用词,丰富语库
  文本是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逐步构成的。因此,第一学段说话练习应该从词开始。统编教材中丰富的语言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积累。下面以叠词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简单叠用,感受用词效果
  低段教材中,儿童诗篇目较多。这些儿童诗的特色之一就是运用了很多叠词。比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中,“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事物的特点。课堂中,教师可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对插图中的月亮、小船、星星、天空等进行观察,进而发现“的”字后面的词表示某种事物,“的”字前面的词则描述了事物的特点。教师适时启发学生:“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弯弯的’呢?”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说说。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太阳、树叶、楼房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形状、颜色等,学着用上叠词,说一说“(  )的(  )”,彼此听听对方说得是否准确。
  慢慢地,学生还会接触到其他的叠词形式。如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中出现了“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这样的词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碧绿的叶子、雪白的棉花”与课文中的短语“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进行比较。然后,模仿运用,“乌黑的头发”可以说成“乌黑乌黑的头发”,“太阳”可以用“火红火红”来形容……学生在仿说、比较中真切感受到叠词的表达效果。
  (二)变式组词,感知构词特点
  一年级上册《四季》一文中,有这样三个短语: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相较于“小小的船”这类短语,本课中叠词的位置出現了变化,都移到了事物的后面,从而提炼出“叠词后置”这一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说话。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时,可以让学生模仿“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想一想苹果是怎样的,香蕉又是什么样,用文中的语言形式说一说,并将仿说的范围拓展到其他事物上。
  学习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时,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中的“碧绿碧绿”再次出现——“河水碧绿碧绿的”。叠词的位置同样有所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尝试模仿:梨花雪白雪白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在描写事物时,此类表达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了。
  上述叠词在许多课文中都有出现。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感受构词特点,体会叠词的格式之美。
  (三)灵活化用,积累优美短语
  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中,教师在教学“点点嫩芽”时,启发学生:“‘一点一点的嫩芽’叫作‘点点嫩芽’,那‘一朵一朵的野花’就可以称为‘朵朵野花’,‘一片一片的树叶’就是‘片片树叶’……”然后出示填空题“(  )春雨、(  )春雷”,引导学生将量词转化为叠词。学生想到了“点点春雨”“丝丝春雨”“场场春雨”等等,在运用和表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美的短语。
  除了量词,拟声词也可以叠词的形式出现。一年级的《青蛙写诗》《项链》《树和喜鹊》中都出现了叠用的拟声词。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的“字词句运用”中直接设置了相关的拟声词练习。学生可在练习中发现拟声词叠用的趣味。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模仿创造的素材。教师要发挥这些素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敏锐性,让学生养成欣赏的习惯和模仿的意识。
  二、关注句型,积累范式
  语言材料是语言经验的基础。吴忠豪教授指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将课文中规范的句型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最大程度地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关注特殊的句型,引导学生开展说话练习。
  (一)加强指导,养成完整表达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大多还未形成把话说完整的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把句子读完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时,学生尝试用“我的前边是谁”“谁在我后面”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整个句子的结构,这样练说时才不会遗漏。再如,模仿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中的一问一答时,对于“谁的尾巴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学生要用完整的句子来应答,从而强化句子意识。
  (二)仔细观察,发现句型表达的规律
  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经常出现“照样子,说一说”或“照样子,写一写”的练习。对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样子”的规律。以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课后第三题为例,围绕描写葡萄的句子,教师用课件将表示颜色的词语标出,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接着,教师出示公园花圃图,以填空的形式启发学生填一填句子,进行仿说。最后,出示操场嬉戏图,让学生模仿练说。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训练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句型表达规律,让学生真正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三)以读促悟,习得表达情感的方法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小蝌蚪游哇游……”(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不难发现,“爬呀,爬呀”“游哇游”“漂哇漂”这类表述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以《纸船和风筝》为例,教学中,教师出示课后习题“读一读,比一比”中的两组句子。学生在比较朗读中,感受到纸船漂的时间之久、风筝飘的距离之远。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说出“小蜗牛爬呀爬,终于爬回了家”“小蝌蚪游哇游,游到了妈妈身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情境,用类似的句式说一说。   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下雪啦,下雪啦”,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中的“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等句子运用了反复手法,简短而充满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这些语句,同时适时点拨,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类句子,让这样表达情感的方式深入人心。
  (四)发挥想象,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进行说话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如教学完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中描写四种奇石的句子后,教师出示一些怪石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为它们起名,学生兴趣极高:“天狗望月”“老翁采药”“仙女弹琴”……之后,教师让学生读读课后第二题中的两个比喻句,用上“好像”或“真像”,将短语扩展成句子,把石头的样子说清楚、说完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语言材料,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评价。学生在模仿运用中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了解结构,强化语用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提出,“语言建构”的基本内涵是“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显然,对刚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小学生而言,具有明显语言规则的文本最能帮助他们“凭借语感,逐步走向理性”,最终形成语言建构能力。
  (一)借助提示,有序表达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曹沖称象》等课文的课后习题提出了按顺序讲故事的要求,而且习题或提供图片,或提供关键词句。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提供了“象脚鼓”“凤凰花”等四个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运用这些词有序地说一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形。此外,教学《大禹治水》《风娃娃》等课文时也可以根据课后提示,让学生练习讲讲故事。
  (二)比较阅读,细致模仿
  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中,教师出示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雾说的话,再用“于是”把雾的想法变为行动,写雾是怎么做的,最后写雾的行为带来的变化。之后,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照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雾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对于藏起来后的景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细细比较文本。学生发现文本中都有“无论是……还是……都……”这一句式。教师追问:“‘无论是’和‘还是’后面的内容,能不能换一换呢?”学生在尝试调换后会发现,这一组关联词前后的事物之间隐含了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规律,所以不可以调换。这样,学生在模仿时,也会按这样的顺序用“无论是……还是……”来说话。
  (三)入情入境,想象补白
  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留白。教师可以发掘这些留白,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补白。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是按“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了什么—怎么做—带来的结果怎样”这样的顺序讲述故事的。学生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用“风娃娃知错就改,他来到广场上……”作为开头,让学生仿照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中,教师要有“读中学说”的意识,准确捕捉文本中的语言思维训练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进行练说,使学生的表达进阶。
  参考文献:
  [1]张玲初.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写话教学支架的搭建[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7).
  [2]吴忠豪.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J].基础教育课程,2019(14).
  [3]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1).
  (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   213144)
其他文献
高三是高考复习年,如何“过年”值得研究,本文立足数学课堂,追求教学效率,提出一种复习观和复习方法,旨在复习年中,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们一方面普遍感到课程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对课堂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学生资源特别是错误资源缺乏认识,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致使大量有价值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流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之门,迈入知识殿堂。  一、学生错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学生错误资源就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学生
期刊
教师必须掌握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只有得法的表扬和批评,才会收到想要的效果。否则,表扬和批评往往事倍功半,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一、怎样表扬  (一)“就事论事”只谈自己的感受,不作判断性的评价  表扬包括两个部分:教师对学生说什么,学生对他自己说什么。要使表扬有建设性,描述学生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教师的感觉即可,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学生的性格和品行。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
期刊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诗歌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背诵诗歌,那今天谢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生合作背诵《古朗月行》《青蛙写诗》)  师:果然难不倒大家。这两首诗歌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运用了比喻,充满了想象。写诗最重要的就是想象。(板书“想象”)李白望月作诗,青蛙用标点写诗。今天,我们一起来用数字写诗吧!  (板书课题,生齐读)  (点评:本环节从一年级学生熟悉的古今诗歌导
期刊
编者按  统编教材“表达类”内容教学实践与研究  为全面领会统编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发挥教材使用价值,2021年5月,浙江省小学语文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于浙江省宁波市举行。会上展示了以统编教材“表达类”内容教学为主题的观点报告、课例与点评。本期刊发的文章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以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启发。  【摘 要】统编教材“表达类”内容教学主要指口语交际
期刊
【摘 要】统编四年级教材围绕“提问”精心编写了两个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四年級下册第二单元是这一单元的延伸。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能力实现螺旋提升。基于教材,开展教学研究与学导课堂实践,让“问”于“生”,以“学”导“教”,可有效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使其养成边读边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助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提问策略;学导实践  《义务教育语
期刊
在2021年5月举办的浙江省小学语文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上,宁波小语团队围绕统编教材“表达类”内容教学开展主题研讨:陈聪利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徐华军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课上,两位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学生现有认知出发,以教材为依托,合理搭建教学支架,落实“学”的过程。课堂背后的教学理念值得大家思考和
期刊
多元有界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独立的阅读体验。这就需要教师与既有的教参保持距离,对流行的定见保持理性,坚持从文本出发,以文解文,以心鉴心,以读出并教出属于自己的那一课。以下笔者就以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未删节)的阅读教学为例来展开论述。  一、以文解文:作者之心本其然  所谓以文解文,笔者是指教师在独立熟读并准确把握文章基调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信息,精心寻找并借助作者不同文本中同时代同主题的相关部分
期刊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朋友相处的秘诀”,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集体讨论,根据讨论目的学会记录信息、整理信息,并能够清楚、有条理地汇报小组的意见。交际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也契合了本单元的“成长”主题,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一成长课程的重要载体。同时,讨论、整理小组意见并有条理地汇报这一能力可以迁移运用于今后的其他活動或学科学习中。  教材第一自然段引出话
期刊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的课堂结构以灌输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手段,教学程式刻板,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低下的不良后果。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应首先从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手。  1 在归纳整理时,教师应先做示范,可以重点分析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为学生作典型引路,并要注重知识之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