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学科、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语文教学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可以利用无限的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快捷地引入时代的活水,使学科教学跨越时空的界限,突破重点和难点,拓宽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的知识和“信息素养”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因此明确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追求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既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又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语文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学科特点,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小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信息技术可以作用于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无论是识字与写字,还是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或者是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等,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到社会,无不抢占着教学的制高点,找准整合的切入点,培植课堂的生长点。
1、抢占教学制高点。
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制高点。其次是教学行为的制高点。
2、找准整合的切入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怎样整合、什么时候整合、整合到怎样的程度等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准些整合的切入点:(1)根据教师自身特长来整合。(2)根据学生实际来整合。(3)根据教材特点来整合,包括教材的文本、插图、音像等,力的教学流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空白点。
3、培植课堂的生长点。
现代教育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事物,还能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无法表现的许多事物。课堂上,教学课件的广泛使用,将抽象的教学材料形象化和直观化,达到课堂的生成效果。学生能在广阔的天地里生活、求索,思维能力必会产生飞跃。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了。
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课件”具有“素材”的性质,它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它不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设计制作的优质课件,也不能代替自己上课时的随机应变。所以“课件”绝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替代物,更不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的桎梏。它只是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的凭借。
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兴利除弊,实现教学优化。那么,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凭借信息技术能把哪些问题解决得好些?一般说来,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但若在课件设计时并没有让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而只一味追求花里胡哨,那就本末倒置了。要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做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容易忽视语言的模糊性。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一个标点、一个符号,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都有特定的含义。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同一个读者,反复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心中的形象也会有所变化,这正是语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体现。因为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所以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2、容易忽略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有人也曾经很形象地说过:语文是靠“熏”出来的,这个“熏”字恐怕就是咬文嚼字,换句话来说就是一个字“读”。只有大量的阅读感知、感悟、熟读成诵,才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感经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而许多信息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往往提供的只是现成的答案或者将文字变成画面,缺乏对过程细致入微的展示。所以古人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至今还很好地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3、容易阻隔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一堂没有师生之间情感传递和共鸣的语文课是毫无生气的,也决不是好的语文课。课堂以文本蕴涵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调控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流露,使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果将优美的语段变为丰富的课件,或者将学生带入计算机房,让学生盯着屏幕,会使学生平时那富有生机能传情达意的脸庞被这冷漠的画面掩盖了,会在不同程度上阻隔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把握好整合的“度”,不可“滥”用,即为了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现代教育技术,甚至一节课中不加选择、不加剪辑地从头到尾都用录像、影视来代替教学文本。更不可“懒”用,即摆着现代教育技术不用而进行传统的学科教学,致使有些教学的重点突出不了,难点也突破不了,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
1、要正确、准确地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正确和准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鸟的天堂》中讲的是一棵大榕树,枝生根,根深入泥土里,讲课时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就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和过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2、要合情、合理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合乎人之常情、合乎教学规律,力求形象、流畅。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四十分钟进行教学,突破重、难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要用足、用好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了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充分地把课件用足、用好,力争一件多用,一件好用,做到恰到好处,不留痕迹,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在突出教材重点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发掘整合的“联系点”,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嵌入”,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无缝连接”,要在活化一个词句、段落或篇的学习过程中,在自主探索的学习实践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磨合,才能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
因此明确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追求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既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又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语文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学科特点,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小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信息技术可以作用于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无论是识字与写字,还是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或者是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等,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到社会,无不抢占着教学的制高点,找准整合的切入点,培植课堂的生长点。
1、抢占教学制高点。
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制高点。其次是教学行为的制高点。
2、找准整合的切入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怎样整合、什么时候整合、整合到怎样的程度等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准些整合的切入点:(1)根据教师自身特长来整合。(2)根据学生实际来整合。(3)根据教材特点来整合,包括教材的文本、插图、音像等,力的教学流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空白点。
3、培植课堂的生长点。
现代教育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事物,还能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无法表现的许多事物。课堂上,教学课件的广泛使用,将抽象的教学材料形象化和直观化,达到课堂的生成效果。学生能在广阔的天地里生活、求索,思维能力必会产生飞跃。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了。
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课件”具有“素材”的性质,它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它不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设计制作的优质课件,也不能代替自己上课时的随机应变。所以“课件”绝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替代物,更不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的桎梏。它只是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的凭借。
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兴利除弊,实现教学优化。那么,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凭借信息技术能把哪些问题解决得好些?一般说来,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但若在课件设计时并没有让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而只一味追求花里胡哨,那就本末倒置了。要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做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容易忽视语言的模糊性。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一个标点、一个符号,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都有特定的含义。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同一个读者,反复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心中的形象也会有所变化,这正是语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体现。因为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所以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2、容易忽略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有人也曾经很形象地说过:语文是靠“熏”出来的,这个“熏”字恐怕就是咬文嚼字,换句话来说就是一个字“读”。只有大量的阅读感知、感悟、熟读成诵,才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感经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而许多信息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往往提供的只是现成的答案或者将文字变成画面,缺乏对过程细致入微的展示。所以古人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至今还很好地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3、容易阻隔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一堂没有师生之间情感传递和共鸣的语文课是毫无生气的,也决不是好的语文课。课堂以文本蕴涵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调控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流露,使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果将优美的语段变为丰富的课件,或者将学生带入计算机房,让学生盯着屏幕,会使学生平时那富有生机能传情达意的脸庞被这冷漠的画面掩盖了,会在不同程度上阻隔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把握好整合的“度”,不可“滥”用,即为了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现代教育技术,甚至一节课中不加选择、不加剪辑地从头到尾都用录像、影视来代替教学文本。更不可“懒”用,即摆着现代教育技术不用而进行传统的学科教学,致使有些教学的重点突出不了,难点也突破不了,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
1、要正确、准确地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正确和准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鸟的天堂》中讲的是一棵大榕树,枝生根,根深入泥土里,讲课时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就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和过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2、要合情、合理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合乎人之常情、合乎教学规律,力求形象、流畅。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四十分钟进行教学,突破重、难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要用足、用好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了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充分地把课件用足、用好,力争一件多用,一件好用,做到恰到好处,不留痕迹,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在突出教材重点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发掘整合的“联系点”,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嵌入”,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无缝连接”,要在活化一个词句、段落或篇的学习过程中,在自主探索的学习实践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磨合,才能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