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翻译的本土化趋势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74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和语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也层出不穷。在全球化的日益影响下,为了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理解,本文提出了翻译的本土化策略,认为这更有利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沟通与对话。
  关键词:翻译 全球化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科学技术和通信方式的迅速发展为翻译的发展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在翻译的形式、媒介、范畴等方面都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其实,翻译不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更是基于对两种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交流活动。“如同在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Susan Bassnett,1998)翻译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研究就是要在深刻理解目标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使得翻译的产品更好地为目标语国家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翻译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不是一对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而是一种平行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运作关系。
  
  一 翻译的全球化
  
  随着现代科技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预言的“地球村”正成为现实。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在文化领域中全球化就是各国、各民族结合自己的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糅合,走向开放多元,从而融合为新的文化格局的过程。翻译从本质上说,就是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信息传播。作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符的翻译显然是一种跨时空的活动,在翻译中熟悉两种语言(目标语与源语)的词语语义和相关的文化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的全球化语境下,信息的流动成为全球化或者本土化的一个推力,成就了全球化或本土化的一个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多方位、多渠道的接触与交流,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名词术语也大量涌入汉语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有些汉化外来词在引进和吸纳外来词语的时候是凭靠音译的,如麦克风(microphone)、沙发(sofa)、戴尔(Dell)、汉堡包(hamburger)、托福(TOEFL)、罗曼蒂克(romantic)等;有些则属意译,如肥皂剧(soap opera)、快餐(fast food)、蜜月(honeymoon)、网上购物(on-line shopping)等。这些新词语,从一个侧面直接印证了全球化扩张导致的趋同趋势。
  
  二 翻译的本土化
  
  1 翻译的本土化——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指导思想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读者同等反应论,即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然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接受不同文化熏陶、有着不同的阅读目的的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不可能对同一文本做出同等的反应。因此,在全球化的条件下,需要采取的是本土化的翻译策略。翻译的本土化可以使得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遇到文化差异的时候,如果我们采用本土化的译法,并加上恰当的注释,它就很容易融入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之中。比如说,在“神五”和“神六”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后,“taikonaut”一词因为极具中国特色,受到西方媒体的赞扬,认为这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因此迅速为英语世界的人们所接受。
  2 翻译本土化是文化融合和文化差异的要求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形式,是一种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交往。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融合对翻译的影响清晰可见。然而,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差异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正是共性和联系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主要的可行性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独特的要素则构成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的障碍。从这个角度讲,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就比较困难。对这个问题的翻译理论历来层出不穷,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的翻译语言论,到奈达的动态等值翻译,还有当今流行的诠释学派、操纵学派、文艺学派、符号学派等翻译学派,蔚为壮观。然而,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语言的社会实践的变化而更新发展。奈达(Nida,1993)曾经表示:“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苏珊·巴斯奈特(Bassnett,1998)认为:“将翻译局限在语言层面不足以反映翻译的复杂性。翻译应当在文化历史中占据比它今天更核心的地位。”玛丽霍恩比在《翻译研究——综合法》一书中更为清楚地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活动”,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总结出称职的译者不但要有双语基础,而且要有源语和目的语双文化背景。
  中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距,有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因而不同民族的人们有不同的历时或共时的感受,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描述他们的种种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即所谓的文化差异。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必然会有各自民族文化的印记,隐含着民族的经历抑或是体会,这样在谚语上就会出现“文化要素的空缺”(潘邵中,2004)。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之时代的日新月异,文化中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阴阳、禅、十二生肖、姻缘等,它们翻译成英语分别为:yin and yang ,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meditation;Oriental 12 zodiac animals;yinyuan, the fate brings lovers together,etc.如何翻译这类从未被英语描述过或者不断涌现的新事物需进一步的探讨。目前比较通用的做法是用音译、意译或音意译相结合。试举例如下:
  (1)为英语国家人们熟识的,并在英语中非常流行的中文词,如具有中国独有的文化因素的词汇,像功夫(Kong Fu)、麻将(mahjong)、琵琶(pipa)、豆腐(tofu)等不宜借用外来词来表达。
  (2)西方不太熟悉的中华特有的物品,音译后还需加注英文解释该词语,只有这样,普通国外读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们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如京剧(Jingju,Beijing opera)。
  (3)英语中也有意译的中华风物特产,如鼻烟壶(Snuff bottle)、冰糖葫芦(sticks of sugar-coated)、皮影(shadow play)等等。
  因此,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和概念,应该尽量保持原有文化的特点。在介绍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汉英翻译中,凡具有中国特色、独一无二的事物的翻译,都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语言风格。
  
  三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
  
  全球化和本土化是新时代的产物,由于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它们也会因为翻译的定义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这对看似矛盾的概念,实际上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全球化是整合信息的流程,任何翻译都不能脱离了这个大环境而独立门户,本土化是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作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配合了全球化的要求,同时,两者都会随着翻译过程而有所加强。因此,那种只求把原作的信息基本传达出来、只求读者易懂的归化翻译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那么,在汉译过程中,如何才能巧妙地结合中国文化,才更能起到引发联想、出奇制胜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全球化的意识,采取本土化的策略,对翻译产品进行“文化意向的重构”。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发展而改变的。随着不同文化之间交往日趋紧密和频繁,人们在接触外域文化时是渴望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内容的,这就要求在翻译时要更倾向于选取本土化的翻译策略。这样一来,翻译才能不再受限于文本,翻译才能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实实在在的阐释和创作。
  对于21世纪的中华文化而言,我们期望基于中华文化的本土化翻译策略,能够在深刻理解自我文化的优缺点基础之上自信但不自大地发展。一方面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吸取国外文化的精髓,取长补短,丰富本土文化。因此,立足本民族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声音,是我们全力以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1998.
  [2]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
  [4] 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
  [5] 潘邵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孙婷,女,1983—,山东淄博人,河北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化转向、权力与翻译,工作单位: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一、简介    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作家,著名作品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因其为临川(今属江西)人,该四部戏曲合称为“临川四梦”。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著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以及其他一些诗歌等作品,其中以《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李
本文对小独山西钨金矿区内的石英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其含矿性及其与矿化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区内出露的石英脉大致有近东西向石英大脉、近东西向石英中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