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活动操作针对一、二年级的不同学段特点和认知水平分成三个实施阶段,一年级为第一阶段,二年级上学期为第二阶段,二年级下学期为第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施以“三段式”操作办法,同时,不同学段的“三段式”内涵和实施策略也有所不同,着力提高活动的适合度和效度。
一、第一阶段:让每个孩子享受听读
第一阶段对象:一年级学生 时间:15分钟(每天)
有不爱看书的孩子,但从来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最古老、有效、易行之法。一年级孩子刚进入学龄段,对文字符号还很陌生,进行独立的自我阅读还很困难。但他们对听故事却满含期待和热情,也是孩子们共有的心理需求。平时,每当老师要讲故事时,孩子们便会即刻端正地坐好,神情格外专注,不论他们正在干什么都会立刻停下,一切都在不自觉中专注于老师的讲述。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低龄段孩子的特点,充分利用身边的阅读资源,以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倾向,为学生朗读各类有趣的故事,给学生以阅读的抚慰和熏陶,不断地积淀孩子的语言和阅读节奏,为学生的后期阅读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心理铺垫。
1.开始于美好仪式(1~2分钟)
特定仪式、美好氛围,能激发出更强的驱动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状态。设计仪式首先要确定好固定时间(每天中午12:00—12:15),固定地点(班级),固定形式(音乐 师生固定方式)。仪式的奇妙效果,可以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比如经典童话《小王子》中“狐狸请小王子要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来……”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会带给学生深切的心理体验和感应。
“最好还是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他就是使某一天与众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可见,教师如能在每次阅读开始时,举行一个亲切而又庄穆的仪式,必能促成学生积极的阅读倾向,使学生很快进入自觉的阅读和听读状态。
2.过程是教师的大声朗读(10分钟)
拥有丰富人生经验和读书经验的老师,能充分体会文本的思想和感情,这份理解会通过教师的朗读,传递到孩子耳中心中,创造一段生动快乐的“阅读时光”。
(1)首先选择老师喜欢的读本。从教师心底涌出的强烈、跃动,无法抑制的感受是最能打动、影响孩子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爱读的童书,再三去读它,去感受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高潮在哪里?因为喜欢,就有热情,因为热情,就会澎湃。
(2)其次,选择适合朗读讲述的材料。选择情节发展节奏快,人物形象鲜明丰富的,对话明快简洁的,大段描写不多的读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学小兵》、《小布头奇遇记》、《小猪西里呼噜》、《詹姆斯与大仙桃》等,从我的实践效果来看,孩子们特别喜欢。
(3)大声为你的学生朗读。教师用自己自然的声音、舒适的语调为学生倾情朗读,力避丢失本真和色彩的“娃娃腔”。教师的朗读要用自己的原声调,把自己原汁原味的情感和理解真切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听读中和着老师的节奏情感一起一伏,一张一弛,并进行自我揣摩和思索。朗读中老师要对情节和语言表现出热情、兴奋,并能以生动的眼神和表情与学生进行自然的对话与互动,唤起学生的情绪共鸣。必要时,老师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时候暂停一下,请孩子们猜猜后面会发生什么,引发他们参与感和好奇心……凡此种种,都是在教师朗读过程中需要加入的“嚼头”和元素。
3.结束时余音绕梁(1~2分钟)
在最后1~2分钟,老师特别要制造最后的听读期待,在矛盾处、高潮处、悬疑处、趣味处打住,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当孩子眼巴巴等待聆听下面的情节时,你就宣布阅读时间结束,这时候余音绕梁,孩子们像过节一样期待着明天的阅读时间。
在第一阶段听读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慢慢去发现阅读,感受阅读,热爱阅读,为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做准备。
二、第二阶段:让每个孩子享受持续自读、默读
第二阶段对象:二年级(上)学生时间:15分钟(每天)
学生能够持续自读和默读,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持续地阅读下去,说明他们已经为文中的情节和情感深深打动,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了,这是阅读的佳境,也是取得理想阅读效果的保证。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持续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给学生任何要求和规定,只提供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类童书,让孩子们的阅读抛开一切,轻装上阵,不受干扰,没有任何负担。阅读结束后,老师也不做评估评价,让学生纯粹为兴趣而读,给学生充分而自由的阅读时间。
1.开始于区域场景(1~2分钟)
通过区域联动(如:所有二年级,所有一层楼,一栋楼,一个学校)举行盛大的阅读仪式。区域场景越大,效果越好,选择在每天一个固定时间,并强化这种仪式感。此时这区域内的所有人,必须把“事情”、“工作”停下,所有人都选择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来阅读,此时没有任何事情,电话不能接,一切行为和活动都必须服从“请勿打扰,我们正在阅读!” 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让这一仪式很快定格在师生的心里,成为他们一种自觉的规范和要求。
2.过程是持续自读、持续默读(10~12分钟)
阅读过程为自觉自由的自读和默读,这里,没有指令和要求,只有教师的友情推介和鼓励以及必要的智力支持。在阅读进程中,老师要注重自身的阅读引领,给学生积极的阅读指向,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能动的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增进阅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为了保证持续阅读的达成度,阅读场所内也要作出必要的友情提醒:
(1)教师以身作则,专心默读,是最重要的条件。
(2)教室内提供充足的读物,教师不干预学生的选择,所有人必须在阅读时光前开始选定。
(3)持续默读过程中不得更换读物。
(4)共同体验持续默读、自读的神秘和快乐。
经过一段时期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都能够自觉地纳入持续有效的阅读规则中,阅读状态自觉自醒,效果显著。
3.结束时戛然而止
时间一到就轻轻合上书宣布结束,没有作业,没有提问,没有检查,没有比较,没有指导,只要读了就行了,让孩子们享受阅读本身的“奖赏和快乐”,我们相信,书中的情致和韵味一定带给学生深深的思考,更带给孩子们热切的期盼和追问。当孩子们觉得阅读时间太短,觉得不过瘾时,就会一有机会又主动去阅读,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想和学生老师交流),也是孩子们阅读的理想状态。
三、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享受阅读生活
第三阶段对象:二年级(下)学生 时间:30分钟(每两周1次)
我们应该让阅读成为孩子们一种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不必为了阅读而放弃其他,而是一种愉悦轻松的习惯和行为。
1.开始于图书馆
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色彩亮丽、美轮美奂、藏书丰富的学校图书馆,并创造性地布置图书展示(新书介绍、作家介绍、热点介绍、出版社介绍、本周最爱、本周排行榜……),让图书馆环境能一下子 “驯服”孩子,吸引孩子,成为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2.过程是自由浏览(20~25分钟)
成人能体会在图书馆自由浏览的乐趣,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自由浏览群书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品味心境,轻松随意的翻阅寻找,享受浏览,享受阅读生活。自由浏览的内容可以包括:
(1)浏览书名、作者、前言、后记。了解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意图。
(2)浏览目录。了解书的主要内容,了解书关健处。
(3)浏览封面封底。了解图书的重点资讯。
(4)浏览出版社、印数、版次。了解出版社,了解本书市场受欢迎程度等。
(5)浏览相关章节,寻找发现兴趣点。
这是一个涉猎面很广的阅读过程,容量大,信息足,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图书出版、版面设计、篇章布局、内容节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图书,走近文本,自主遴选,自觉阅读。在浏览过程中,学生不必拘泥于上述的内容和认知板块,可以自由翻阅和识读。当孩子们穿梭于书架时,可以三两个轻声慢语交流,老师也可以参与个别互动,及时地进行阅读指导和帮助,鼓励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和兴致,让孩子们尽情地徜徉于自由阅读的王国。
3.结束时快乐闲聊(5~10分钟)
能够从书架找到自己的书,那是很棒的了。如果能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更是件快乐美好的事情。我们应该鼓励、创造这样的交流活动,在老师引导参与下,我们要让孩子们体验到我们使用的语言,我们倾听的方式,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们对阅读的热情。
形式可以多样(大组、小组、全班……),在闲聊互动中,请学生把自己浏览的图书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对于介绍人或介绍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介绍,不作任何要求,谁愿意谁介绍,可以用“能介绍一下近期阅读的有意思的书吗”这种征求和商量的语气引发孩子们的交流与互动。这样的闲聊,只是阅读生活带来的想法和热情,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没有预设的目标,不需要特定的场所,是一种分享快乐和美好生活的有效形式。
课外阅读微型活动,简单易行。最重要的投资是老师的坚持和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然而相对于低年级孩子的文化教育,还没有任何其他投资能够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力和深远的价值意义。因此,推行这种“三段式”课外阅读微型活动,应当成为当前学校低龄段学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自觉地“成长”起来,走进阅读世界,享受阅读的美好与幸福。
一、第一阶段:让每个孩子享受听读
第一阶段对象:一年级学生 时间:15分钟(每天)
有不爱看书的孩子,但从来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最古老、有效、易行之法。一年级孩子刚进入学龄段,对文字符号还很陌生,进行独立的自我阅读还很困难。但他们对听故事却满含期待和热情,也是孩子们共有的心理需求。平时,每当老师要讲故事时,孩子们便会即刻端正地坐好,神情格外专注,不论他们正在干什么都会立刻停下,一切都在不自觉中专注于老师的讲述。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低龄段孩子的特点,充分利用身边的阅读资源,以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倾向,为学生朗读各类有趣的故事,给学生以阅读的抚慰和熏陶,不断地积淀孩子的语言和阅读节奏,为学生的后期阅读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心理铺垫。
1.开始于美好仪式(1~2分钟)
特定仪式、美好氛围,能激发出更强的驱动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状态。设计仪式首先要确定好固定时间(每天中午12:00—12:15),固定地点(班级),固定形式(音乐 师生固定方式)。仪式的奇妙效果,可以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比如经典童话《小王子》中“狐狸请小王子要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来……”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会带给学生深切的心理体验和感应。
“最好还是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他就是使某一天与众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可见,教师如能在每次阅读开始时,举行一个亲切而又庄穆的仪式,必能促成学生积极的阅读倾向,使学生很快进入自觉的阅读和听读状态。
2.过程是教师的大声朗读(10分钟)
拥有丰富人生经验和读书经验的老师,能充分体会文本的思想和感情,这份理解会通过教师的朗读,传递到孩子耳中心中,创造一段生动快乐的“阅读时光”。
(1)首先选择老师喜欢的读本。从教师心底涌出的强烈、跃动,无法抑制的感受是最能打动、影响孩子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爱读的童书,再三去读它,去感受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高潮在哪里?因为喜欢,就有热情,因为热情,就会澎湃。
(2)其次,选择适合朗读讲述的材料。选择情节发展节奏快,人物形象鲜明丰富的,对话明快简洁的,大段描写不多的读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学小兵》、《小布头奇遇记》、《小猪西里呼噜》、《詹姆斯与大仙桃》等,从我的实践效果来看,孩子们特别喜欢。
(3)大声为你的学生朗读。教师用自己自然的声音、舒适的语调为学生倾情朗读,力避丢失本真和色彩的“娃娃腔”。教师的朗读要用自己的原声调,把自己原汁原味的情感和理解真切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听读中和着老师的节奏情感一起一伏,一张一弛,并进行自我揣摩和思索。朗读中老师要对情节和语言表现出热情、兴奋,并能以生动的眼神和表情与学生进行自然的对话与互动,唤起学生的情绪共鸣。必要时,老师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时候暂停一下,请孩子们猜猜后面会发生什么,引发他们参与感和好奇心……凡此种种,都是在教师朗读过程中需要加入的“嚼头”和元素。
3.结束时余音绕梁(1~2分钟)
在最后1~2分钟,老师特别要制造最后的听读期待,在矛盾处、高潮处、悬疑处、趣味处打住,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当孩子眼巴巴等待聆听下面的情节时,你就宣布阅读时间结束,这时候余音绕梁,孩子们像过节一样期待着明天的阅读时间。
在第一阶段听读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慢慢去发现阅读,感受阅读,热爱阅读,为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做准备。
二、第二阶段:让每个孩子享受持续自读、默读
第二阶段对象:二年级(上)学生时间:15分钟(每天)
学生能够持续自读和默读,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持续地阅读下去,说明他们已经为文中的情节和情感深深打动,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了,这是阅读的佳境,也是取得理想阅读效果的保证。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持续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给学生任何要求和规定,只提供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类童书,让孩子们的阅读抛开一切,轻装上阵,不受干扰,没有任何负担。阅读结束后,老师也不做评估评价,让学生纯粹为兴趣而读,给学生充分而自由的阅读时间。
1.开始于区域场景(1~2分钟)
通过区域联动(如:所有二年级,所有一层楼,一栋楼,一个学校)举行盛大的阅读仪式。区域场景越大,效果越好,选择在每天一个固定时间,并强化这种仪式感。此时这区域内的所有人,必须把“事情”、“工作”停下,所有人都选择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来阅读,此时没有任何事情,电话不能接,一切行为和活动都必须服从“请勿打扰,我们正在阅读!” 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让这一仪式很快定格在师生的心里,成为他们一种自觉的规范和要求。
2.过程是持续自读、持续默读(10~12分钟)
阅读过程为自觉自由的自读和默读,这里,没有指令和要求,只有教师的友情推介和鼓励以及必要的智力支持。在阅读进程中,老师要注重自身的阅读引领,给学生积极的阅读指向,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能动的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增进阅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为了保证持续阅读的达成度,阅读场所内也要作出必要的友情提醒:
(1)教师以身作则,专心默读,是最重要的条件。
(2)教室内提供充足的读物,教师不干预学生的选择,所有人必须在阅读时光前开始选定。
(3)持续默读过程中不得更换读物。
(4)共同体验持续默读、自读的神秘和快乐。
经过一段时期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都能够自觉地纳入持续有效的阅读规则中,阅读状态自觉自醒,效果显著。
3.结束时戛然而止
时间一到就轻轻合上书宣布结束,没有作业,没有提问,没有检查,没有比较,没有指导,只要读了就行了,让孩子们享受阅读本身的“奖赏和快乐”,我们相信,书中的情致和韵味一定带给学生深深的思考,更带给孩子们热切的期盼和追问。当孩子们觉得阅读时间太短,觉得不过瘾时,就会一有机会又主动去阅读,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想和学生老师交流),也是孩子们阅读的理想状态。
三、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享受阅读生活
第三阶段对象:二年级(下)学生 时间:30分钟(每两周1次)
我们应该让阅读成为孩子们一种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不必为了阅读而放弃其他,而是一种愉悦轻松的习惯和行为。
1.开始于图书馆
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色彩亮丽、美轮美奂、藏书丰富的学校图书馆,并创造性地布置图书展示(新书介绍、作家介绍、热点介绍、出版社介绍、本周最爱、本周排行榜……),让图书馆环境能一下子 “驯服”孩子,吸引孩子,成为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2.过程是自由浏览(20~25分钟)
成人能体会在图书馆自由浏览的乐趣,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自由浏览群书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品味心境,轻松随意的翻阅寻找,享受浏览,享受阅读生活。自由浏览的内容可以包括:
(1)浏览书名、作者、前言、后记。了解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意图。
(2)浏览目录。了解书的主要内容,了解书关健处。
(3)浏览封面封底。了解图书的重点资讯。
(4)浏览出版社、印数、版次。了解出版社,了解本书市场受欢迎程度等。
(5)浏览相关章节,寻找发现兴趣点。
这是一个涉猎面很广的阅读过程,容量大,信息足,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图书出版、版面设计、篇章布局、内容节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图书,走近文本,自主遴选,自觉阅读。在浏览过程中,学生不必拘泥于上述的内容和认知板块,可以自由翻阅和识读。当孩子们穿梭于书架时,可以三两个轻声慢语交流,老师也可以参与个别互动,及时地进行阅读指导和帮助,鼓励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和兴致,让孩子们尽情地徜徉于自由阅读的王国。
3.结束时快乐闲聊(5~10分钟)
能够从书架找到自己的书,那是很棒的了。如果能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更是件快乐美好的事情。我们应该鼓励、创造这样的交流活动,在老师引导参与下,我们要让孩子们体验到我们使用的语言,我们倾听的方式,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们对阅读的热情。
形式可以多样(大组、小组、全班……),在闲聊互动中,请学生把自己浏览的图书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对于介绍人或介绍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介绍,不作任何要求,谁愿意谁介绍,可以用“能介绍一下近期阅读的有意思的书吗”这种征求和商量的语气引发孩子们的交流与互动。这样的闲聊,只是阅读生活带来的想法和热情,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没有预设的目标,不需要特定的场所,是一种分享快乐和美好生活的有效形式。
课外阅读微型活动,简单易行。最重要的投资是老师的坚持和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然而相对于低年级孩子的文化教育,还没有任何其他投资能够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力和深远的价值意义。因此,推行这种“三段式”课外阅读微型活动,应当成为当前学校低龄段学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自觉地“成长”起来,走进阅读世界,享受阅读的美好与幸福。